注油管装置和车辆油箱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3618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油管装置和车辆油箱设备,注油管装置包括:注油管,注油管的一端配置为连通于车辆油箱;和泄漏检测管,泄漏检测管的一端配置为在车辆油箱的顶部处连通于车辆油箱,泄漏检测管的另一端在靠近于注油管的另一端处连通于注油管;其中,在注油管的另一端处设有可打开的接头,加油枪能够插入接头以经由注油管将燃油注入至车辆油箱中,且其中,接头包括封堵部件,封堵部件配置为在加油枪插入接头时在泄漏检测管的另一端处封堵泄漏检测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注油管装置和车辆油箱设备可以有效减少在加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注油管装置和车辆油箱设备
本技术涉及车辆的污染物排放的
,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注油管装置和车辆油箱设备。
技术介绍
已知的是,我国自2020年7月1日起将使用《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作为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更严格地防治轻型汽车可能带来的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且保障人体健康。在《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的附录I中,规定了加油过程污染物排放的测定规程,以确定车辆加油时所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的蒸发排放量。一般而言,车辆油箱设备设有ORVR系统(即,车载加油油气回收系统),以回收由于油箱中的燃油蒸发而产生的燃油蒸气,防止燃油蒸气作为蒸发排放物排放到大气当中而污染环境。例如,ORVR系统包括活性碳罐,用于吸附燃油蒸气。另外,活性碳罐还经由脱附控制阀(未示出)连接至发动机的进气管,以控制被吸附在活性碳罐内的燃油蒸气从活性碳罐脱附而经由进气管通向发动机,用于发动机的燃烧做功。另外,在加油过程中,加油枪能够经由注油管将燃油注入至油箱中。当基于具体的应用情况,注油管的一端例如在靠近于油箱的底部处连通于油箱时,为了使得车辆的OBD系统(即,车载诊断系统)能够诊断出与油箱连通的注油管是否发生泄漏,配合于注油管而设置泄漏检测管,泄漏检测管的一端配置为在油箱的顶部处连通于油箱,泄漏检测管的另一端在靠近于注油管的另一端处连通于注油管。这样,即便油箱中的燃油的液面高于注油管的连通于油箱的一端,而注油管的泄漏点高于油箱中的燃油的液面,也可以诊断出注油管的泄漏点。但是,由于泄漏检测管的存在,在加油过程中,燃油蒸气将经由泄漏检测管通向注油管并经由注油管和加油枪之间的缝隙通向外部环境,从而形成燃油蒸气从油箱到外部环境的扩大通道,增加了污染物排放,不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可以有效减少在加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的注油管装置和包括这种注油管装置的车辆油箱设备。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注油管装置包括:注油管,注油管的一端配置为连通于车辆油箱;和泄漏检测管,泄漏检测管的一端配置为在车辆油箱的顶部处连通于车辆油箱,泄漏检测管的另一端在靠近于注油管的另一端处连通于注油管;其中,在注油管的另一端处设有可打开的接头,加油枪能够插入接头以经由注油管将燃油注入至车辆油箱中,且其中,接头包括封堵部件,封堵部件配置为在加油枪插入接头时在泄漏检测管的另一端处封堵泄漏检测管。可选地,接头还包括:外壳,外壳内部限定第一通孔,加油枪能够穿过第一通孔;和可翻转地连接至外壳的第一挡板,第一挡板配置为具有在加油枪没有穿过第一通孔时覆盖第一通孔的第一位置和在加油枪穿过第一通孔时相对于外壳被翻转以打开第一通孔的第二位置。可选地,接头还包括:固定至外壳的第一轴,第一挡板经由第一轴可翻转地连接至外壳;和第一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抵靠于或连接至第一挡板,第一弹性部件的至少另一部分抵靠于或连接至外壳,且第一弹性部件被第一挡板和外壳加载,以向第一挡板施加使第一挡板趋向于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弹性力。可选地,第一弹性部件配置为套设在第一轴上的第一扭簧,第一扭簧包括在两端处垂直于第一轴突伸的两个第一支脚、以及在中间处垂直于第一轴突伸的第一基座,所述两个第一支脚抵靠于第一挡板,且第一基座抵靠于外壳。可选地,接头还包括:固定至封堵部件的第二轴,封堵部件经由第二轴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挡板;和第二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抵靠于或连接至第一挡板,而第二弹性部件的至少另一部分抵靠于或连接至封堵部件,且第二弹性部件被第一挡板和封堵部件加载,以向第一挡板和封堵部件施加使第一挡板与封堵部件成角度的第二弹性力。可选地,封堵部件包括:固定至第二轴的连接杆,第二弹性部件的所述至少另一部分抵靠于或连接至连接杆,且第二弹性部件被第一挡板和连接杆加载,以向第一挡板和连接杆施加使第一挡板与连接杆成角度的第二弹性力;和经由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连接杆的密封块,密封块配置为在加油枪插入接头时在泄漏检测管的另一端处封堵泄漏检测管。可选地,密封块由弹性材料制造,且密封块的面向泄漏检测管的另一端的表面是光滑的。可选地,第二弹性部件配置为套设在第二轴上的第二扭簧,第二扭簧包括在两端处垂直于第二轴突伸的两个第二支脚、以及在中间处垂直于第二轴突伸的第二基座,所述两个第二支脚抵靠于连接杆,且第二基座抵靠于第一挡板。可选地,外壳内部还限定与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加油枪能够先穿过第二通孔再穿过第一通孔,且注油管装置还包括可翻转地连接至外壳的第二挡板,其中,第二挡板配置为在第一挡板处于第一位置时覆盖第二通孔且与第一挡板相对,而在第一挡板处于第二位置时相对于外壳被翻转以打开第二通孔。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油箱设备,包括:油箱;和如上所述的注油管装置。本技术提供的注油管装置和包括这种注油管装置的车辆油箱设备在加油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封堵泄漏检测管的与注油管连通的连通端口,而避免燃油蒸气作为蒸发排放物被排放到大气当中而污染环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的附录J,当油箱液面位置高于油箱容积的85%,或者在加油过程中,生产企业可以中断或禁止蒸发系统的监测。这包括中断或禁止泄漏点的诊断。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注油管装置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油箱设备的工作原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注油管装置的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注油管装置的接头的透视图,其中,主要示出接头的第一挡板且接头的外壳的一部分被移除以更加清楚地示意接头的内部结构,且其中,第一挡板处于第一位置。图4是图3的接头的另一透视图,其中,第一挡板处于第二位置,且加油枪被移除以更加清楚地示意接头的内部结构。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注油管装置的侧视图,其中,注油管装置的接头的第一挡板处于第一位置,且接头的外壳的一部分被移除以更加清楚地示意接头的内部结构。图6是图5的注油管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一挡板处于第二位置。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注油管装置的接头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8是图7的注油管装置的接头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注油管,注油管的一端配置为连通于车辆油箱;和/n泄漏检测管,泄漏检测管的一端配置为在车辆油箱的顶部处连通于车辆油箱,泄漏检测管的另一端在靠近于注油管的另一端处连通于注油管;/n其中,在注油管的另一端处设有可打开的接头,加油枪能够插入接头以经由注油管将燃油注入至车辆油箱中,且其中,接头包括封堵部件,封堵部件配置为在加油枪插入接头时在泄漏检测管的另一端处封堵泄漏检测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注油管,注油管的一端配置为连通于车辆油箱;和
泄漏检测管,泄漏检测管的一端配置为在车辆油箱的顶部处连通于车辆油箱,泄漏检测管的另一端在靠近于注油管的另一端处连通于注油管;
其中,在注油管的另一端处设有可打开的接头,加油枪能够插入接头以经由注油管将燃油注入至车辆油箱中,且其中,接头包括封堵部件,封堵部件配置为在加油枪插入接头时在泄漏检测管的另一端处封堵泄漏检测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接头还包括:
外壳,外壳内部限定第一通孔,加油枪能够穿过第一通孔;和
可翻转地连接至外壳的第一挡板,第一挡板配置为具有在加油枪没有穿过第一通孔时覆盖第一通孔的第一位置和在加油枪穿过第一通孔时相对于外壳被翻转以打开第一通孔的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接头还包括:
固定至外壳的第一轴,第一挡板经由第一轴可翻转地连接至外壳;和
第一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抵靠于或连接至第一挡板,第一弹性部件的至少另一部分抵靠于或连接至外壳,且第一弹性部件被第一挡板和外壳加载,以向第一挡板施加使第一挡板趋向于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弹性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部件配置为套设在第一轴上的第一扭簧,第一扭簧包括在两端处垂直于第一轴突伸的两个第一支脚、以及在中间处垂直于第一轴突伸的第一基座,所述两个第一支脚抵靠于第一挡板,且第一基座抵靠于外壳。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注油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接头还包括:
固定至封堵部件的第二轴,封堵部件经由第二轴可枢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凯
申请(专利权)人:沃尔沃汽车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瑞典;S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