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纤维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3536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木纤维面料,包括第一涤棉层、上防护涂层和下防护涂层,所述第一涤棉层的上方喷涂有上防护涂层,且第一涤棉层的上方设置有上毛球,所述第一涤棉层的下方连接有防霉层,且防霉层的下方粘接设置有杀菌层,并且杀菌层的下方连接有第二涤棉层,所述第二涤棉层的下方设置有下防护涂层,且第二涤棉层的下方设置有下毛球。该木纤维面料,设置有防霉层,能够通过防霉层内部呈半圆形结构的第一木纤维连接条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能够有效的提高该面料的防霉效果,且第一木纤维连接条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在四边呈弧形结构的内置编织节带的连接下,提高了该防霉层内部的紧密性,进而提高该面料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木纤维面料
本技术涉及面料相关
,具体为一种木纤维面料。
技术介绍
木纤维面料因其触感柔软,不板结变硬而被广泛的应用在毛巾、袜子、男女内衣、床品、婴幼儿用品等领域中,对于现有的木纤维面料来说,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问题,比如:现有的木纤维面料在使用时,表面容易沾油,且防霉、杀菌效果较差,并且面料使用的保暖性较差,使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木纤维面料,以便解决上述中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木纤维面料,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现有的木纤维面料在使用时,表面容易沾油,且防霉、杀菌效果较差,并且面料使用的保暖性较差,使用具有局限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木纤维面料,包括第一涤棉层、上防护涂层和下防护涂层,所述第一涤棉层的上方喷涂有上防护涂层,且第一涤棉层的上方设置有上毛球,所述第一涤棉层的下方连接有防霉层,且防霉层的下方粘接设置有杀菌层,并且杀菌层的下方连接有第二涤棉层,所述第二涤棉层的下方设置有下防护涂层,且第二涤棉层的下方设置有下毛球。优选的,所述第一涤棉层的上表面和第二涤棉层的下表面分别等间距设置有上毛球和下毛球,且上毛球和下毛球相互错位。优选的,所述防霉层包括第一连接布料层、第一木纤维连接条、内置编织节带、第二木纤维连接条和第二连接布料层,且第一连接布料层的下方粘接设置有第一木纤维连接条,并且第一木纤维连接条通过内置编织节带与第二木纤维连接条相连接,同时第二木纤维连接条的下方粘接设置有第二连接布料层。优选的,所述第一木纤维连接条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均呈半圆状结构,且第一木纤维连接条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关于内置编织节带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内置编织节带的四边呈圆弧状结构,且内置编织节带四边弧度与第一木纤维连接条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的半圆状相吻合。优选的,所述杀菌层由第一杀菌编织带、第二杀菌编织带和通孔组成,且第一杀菌编织带和第二杀菌编织带之间设置有通孔,并且第一杀菌编织带和第二杀菌编织带相互垂直交错编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木纤维面料,(1)设置有第一涤棉层和第二涤棉层相互错位分布的上毛球和下毛球,能够通过上毛球和下毛球来增大该面料上下两个表面之间的粗糙度,进而在使用时增大该面料的摩擦力,提高该面料的保暖效果;(2)设置有防霉层,能够通过防霉层内部呈半圆形结构的第一木纤维连接条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能够有效的提高该面料的防霉效果,且第一木纤维连接条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在四边呈弧形结构的内置编织节带的连接下,提高了该防霉层内部的紧密性,进而提高该面料的质量;(3)设置有杀菌层和上、下防护涂层,能够通过杀菌层内部采用竹纤维材质的第一杀菌编织带和第二杀菌编织带的交错使用,并配合第一第一木纤维连接条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的使用,提高该面料的杀菌效果,同时第一涤棉层的上方和第二涤棉层的下方分别喷涂有上防护涂层和下防护涂层,防护涂层采用聚乙树脂纤维材料,能够提高该面料的防油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防霉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杀菌层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涤棉层;2、上防护涂层;3、上毛球;4、防霉层;41、第一连接布料层;42、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3、内置编织节带;44、第二木纤维连接条;45、第二连接布料层;5、杀菌层;501、第一杀菌编织带;502、第二杀菌编织带;503、通孔;6、第二涤棉层;7、下防护涂层;8、下毛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木纤维面料,包括第一涤棉层1、上防护涂层2、上毛球3、防霉层4、第一连接布料层41、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2、内置编织节带43、第二木纤维连接条44、第二连接布料层45、杀菌层5、第一杀菌编织带501、第二杀菌编织带502、通孔503、第二涤棉层6、下防护涂层7和下毛球8,第一涤棉层1的上方喷涂有上防护涂层2,且第一涤棉层1的上方设置有上毛球3,第一涤棉层1的下方连接有防霉层4,且防霉层4的下方粘接设置有杀菌层5,并且杀菌层5的下方连接有第二涤棉层6,第二涤棉层6的下方设置有下防护涂层7,且第二涤棉层6的下方设置有下毛球8。如图1中第一涤棉层1的上表面和第二涤棉层6的下表面分别等间距设置有上毛球3和下毛球8,且上毛球3和下毛球8相互错位,提高该面料的保暖效果,如图1和图3中杀菌层5由第一杀菌编织带501、第二杀菌编织带502和通孔503组成,且第一杀菌编织带501和第二杀菌编织带502之间设置有通孔503,并且第一杀菌编织带501和第二杀菌编织带502相互垂直交错编织,提高该面料的抑菌效果。如图1和图2中防霉层4包括第一连接布料层41、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2、内置编织节带43、第二木纤维连接条44和第二连接布料层45,且第一连接布料层41的下方粘接设置有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2,并且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2通过内置编织节带43与第二木纤维连接条44相连接,同时第二木纤维连接条44的下方粘接设置有第二连接布料层45,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2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44均呈半圆状结构,且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2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44关于内置编织节带43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内置编织节带43的四边呈圆弧状结构,且内置编织节带43四边弧度与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2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44的半圆状相吻合,提高该面料的防霉效果。工作原理:首先,在使用时,将该面料使用需要使用的地方,该面料上下两个表面分别设置有上毛球3和下毛球8,能够通过上毛球3和下毛球8来增大该面料使用的摩擦力,进而提高该面料保暖效果,在使用时第一涤棉层1和第二涤棉层6内部设置的防霉层4采用双层木纤维连接条,且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2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44均采用半圆形结构,能够配合内置编织节带43的使用,方便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2和第二木纤维连接条44有效的防霉,提高该面料的使用效果,同时该第一涤棉层1和第二涤棉层6之间设置有杀菌层5,杀菌层5通过竹纤维材质的第一杀菌编织带501和第二杀菌编织带502交错编织而成,并且第一杀菌编织带501和第二杀菌编织带502先前是在抑菌液中经过浸泡处理的,能够通过两层的杀菌编织带并配合两层木纤维连接条的使用,来提高该面料的抑菌效果,这就是该木纤维面料的使用原理。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木纤维面料,包括第一涤棉层(1)、上防护涂层(2)和下防护涂层(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涤棉层(1)的上方喷涂有上防护涂层(2),且第一涤棉层(1)的上方设置有上毛球(3),所述第一涤棉层(1)的下方连接有防霉层(4),且防霉层(4)的下方粘接设置有杀菌层(5),并且杀菌层(5)的下方连接有第二涤棉层(6),所述第二涤棉层(6)的下方设置有下防护涂层(7),且第二涤棉层(6)的下方设置有下毛球(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木纤维面料,包括第一涤棉层(1)、上防护涂层(2)和下防护涂层(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涤棉层(1)的上方喷涂有上防护涂层(2),且第一涤棉层(1)的上方设置有上毛球(3),所述第一涤棉层(1)的下方连接有防霉层(4),且防霉层(4)的下方粘接设置有杀菌层(5),并且杀菌层(5)的下方连接有第二涤棉层(6),所述第二涤棉层(6)的下方设置有下防护涂层(7),且第二涤棉层(6)的下方设置有下毛球(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纤维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涤棉层(1)的上表面和第二涤棉层(6)的下表面分别等间距设置有上毛球(3)和下毛球(8),且上毛球(3)和下毛球(8)相互错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纤维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霉层(4)包括第一连接布料层(41)、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2)、内置编织节带(43)、第二木纤维连接条(44)和第二连接布料层(45),且第一连接布料层(41)的下方粘接设置有第一木纤维连接条(42),并且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润骢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