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抛体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2339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抛体回收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对由弹射装置平射的抛体在短距离内进行缓冲并收纳的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常用的轮胎特有的深腔形态及橡胶、帘线和钢丝复合材质所具有的高弹性、大阻尼和抗冲击性,可高效地对来射高速抛体实施正面缓冲和回弹阻滞,利用串接轮胎组合形成狭窄的深洞型缓冲回收空间,可有效限制抛体的回弹路径和回弹行程,加之优化方案中胎腔及网包内缓冲材料的填充,可进一步提高缓冲效率、安全性和装置使用寿命,整个方案结构紧凑,回收行程短,回收效率高,抛体回弹可控,适于在狭小空间中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抛体回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抛体回收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对由弹射装置平射的抛体在短距离内进行缓冲并收纳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诸如无人机、灭火弹等发射装置的研发过程中,常需通过模拟负载对发射装置的性能进行调试和检验。受制于试验环境的约束,通常需要对高速射出的模拟负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予以缓冲收纳,以免对试验场地及相关设备设施造成毁坏。实践中,此类回收装置或采用网架方式,或采用框架方式,前者通过安全网对作为抛体的模拟负载进行缓冲回收,后者则通过框架内的缓冲垫对模拟负载进行缓冲回收。一般而言,网架方式空间占用较大、抛体回弹路径不易控制,框架方式则体积庞大,质量重,回收冲击大,回收垫易破损。尤其当试验场地空间较小时,上述两种方式的使用均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网架方式空间占用较大、抛体回弹路径不易控制,框架方式则体积庞大,质量重,回收冲击大,回收垫易破损,尤其当试验场地空间较小时,上述两种方式的使用均受到限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抛体回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抛体回收装置,包括基座、一对纵梁、一对边栏、若干个轮胎和一个迎冲件;纵梁联结在基座上;两边栏分别铰接在两纵梁上;每个边栏包括一个纵杆和一对立杆,两立杆分别处于纵杆前、后两端且与纵杆垂直且共面,两立杆末端同轴铰接在纵梁前、后两端;各轮胎以胎侧超前的姿态沿纵向依次布置于两边栏前后立杆之间,横向上置于两纵梁之间;迎冲件布置在相邻两轮胎之间,迎冲件后端面覆盖其后方轮胎的轮毂孔并支撑在该轮胎的胎侧上;两边栏各自纵杆支撑在轮胎的胎冠上,并通过边栏连接件彼此互相拉紧。作为优化,所述迎冲件为柔性纤维织网,在所有轮胎中,尾部至少有一个轮胎以所述织网完全包覆并扎紧。作为进一步优化,在以柔性纤维织网包覆的一个或若干个轮胎胎圈围成的柱形空间内填充网内缓冲柱,所述网内缓冲柱由弹性缓冲材料制成。作为优化,在轮胎由内衬层围成的环形腔中填充胎里缓冲体,所述胎里缓冲体由弹性缓冲材料制成。作为优化,各轮胎通过绳带捆扎在一起,最前方轮胎的前方胎侧与边栏前立杆靠紧,最后方轮胎的后方胎侧与边栏后立杆保持间距。作为优化,所述基座包括至少两个沿纵向布置的横梁,纵梁与各横梁以可拆式联结方式联结,各横梁与每个纵梁的联结接口至少有两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利用常用的轮胎特有的深腔形态及橡胶、帘线和钢丝复合材质所具有的高弹性、大阻尼和抗冲击性,可高效地对来射高速抛体实施正面缓冲和回弹阻滞,利用串接轮胎组合形成狭窄的深洞型缓冲回收空间,可有效限制抛体的回弹路径和回弹行程,加之优化方案中胎腔及网包内缓冲材料的填充,可进一步提高缓冲效率、安全性和装置使用寿命,整个方案结构紧凑,回收行程短,回收效率高,抛体回弹可控,适于在狭小空间中使用。同时,所述的轮胎不必是全新的,也可采用废旧轮胎,填充用缓冲材料可选用EPE泡沫塑料等常用的包装缓冲材料,因此整个技术方案具有很好的经济性;本专利技术优化方案中,通过边栏将各轮胎压紧,并通过绳带将各轮胎捆扎在一起,当来射抛体撞击包裹后方轮胎的织网时,承受撞击的后方轮胎及内部填充物在形变的同时,通过捆扎绳带带动前方所有轮胎一起向前运动,直至最后方轮胎的后方胎侧紧压在边栏的后立杆上,在此过程中,每个轮胎胎冠与边栏纵杆及纵梁(或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均成为缓冲阻力,可有效增加缓冲能耗,同时减小抛体回弹动能。通过调节边栏纵杆连接件的长度,可调整边栏纵杆对轮胎的压紧力,进而可在一定范围内方便灵活地调节摩擦能耗在整个缓冲能耗中的比例以及缓冲过载的大小;本专利技术优化方案中,将纵梁与各横梁通过横梁上不同的联结接口联结,可改变纵梁之间的间距,进而改变胎冠支撑于纵梁上的轮胎的离地高度,从而适应对不同飞行高度平射抛体的回收。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抛体回收装置第一实施例第一种使用状态(纵梁小间距、回收孔洞升高)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一种抛体回收装置第一实施例第二种使用状态(纵梁大间距,回收孔洞降低)的立体外观图。图3为一种抛体回收装置第一实施例第一种使用状态的剖视图。图4为一种抛体回收装置第一实施例尾部两轮胎绳网包覆配置图。图5为一种抛体回收装置第一实施例回收完成后状态及抛体运动过程示意图。图6为一种抛体回收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为一种抛体回收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1-基座;2-纵梁;3-边栏;4-轮胎;5-胎里缓冲体;6-网内缓冲柱;7-绳网;8-捆扎带;9-边栏连接件;10-迎冲盘;11-横梁;21-端板;22-边栏铰支座;31-纵杆;32-立杆;100-抛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本专利技术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抛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一对纵梁、一对边栏、至少两个轮胎和一个迎冲件,所述一对纵梁设置在基座上;两边栏分别铰接在两纵梁上;每个边栏包括一个纵杆和一对立杆,两立杆分别处于纵杆前、后两端且与纵杆垂直且共面,两立杆末端同轴铰接在纵梁前、后两端;轮胎以胎侧超前的姿态沿纵向依次布置于两边栏前后立杆之间,轮胎横向上置于两纵梁之间;迎冲件布置在相邻两轮胎之间,迎冲件后端面覆盖其后方轮胎的轮毂孔并支撑在该轮胎的胎侧上;两边栏各自纵杆支撑在轮胎的胎冠上,两边栏通过边栏连接件彼此互相拉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抛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一对纵梁、一对边栏、至少两个轮胎和一个迎冲件,所述一对纵梁设置在基座上;两边栏分别铰接在两纵梁上;每个边栏包括一个纵杆和一对立杆,两立杆分别处于纵杆前、后两端且与纵杆垂直且共面,两立杆末端同轴铰接在纵梁前、后两端;轮胎以胎侧超前的姿态沿纵向依次布置于两边栏前后立杆之间,轮胎横向上置于两纵梁之间;迎冲件布置在相邻两轮胎之间,迎冲件后端面覆盖其后方轮胎的轮毂孔并支撑在该轮胎的胎侧上;两边栏各自纵杆支撑在轮胎的胎冠上,两边栏通过边栏连接件彼此互相拉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冲件为柔性纤维织网,在所有轮胎中,尾部至少有一个轮胎以所述织网完全包覆并扎紧。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伟峰应展烽颜建虎刘清照汪长波刘亚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