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及防松螺栓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0582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及防松螺栓组合,在螺栓连接过程中,首先将承压座放置在待连接体上;再将螺杆部穿入通孔中,并贯穿待连接体,使得螺栓的头部压在滚动件上;最后,旋转头部,将待连接体稳定连接。由于承压座与待连接体之间设有阻力部,因此,有效增大承压座与待连接体之间的摩擦阻力,避免头部旋转时承压座跟随一起转动。同时,当螺栓完成连接后,阻力部也能够有效防止螺栓在待连接体的反作用下发生反方向旋转,从而实现有效、稳定的防松效果。此外,头部在旋转过程中与滚动件滚动配合,这样使得更多的拧紧力矩转化为待连接体上的夹紧力,提高力矩输出的转化率,获得较大的夹紧力,有效克服螺栓的虚扭矩和夹紧力不足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及防松螺栓组合
本技术涉及螺栓连接
,特别是涉及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及防松螺栓组合。
技术介绍
螺栓因具有装配简单、拆卸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装配领域中。目前,螺栓连接中通常存在虚扭矩,即无法确定拧紧力矩是否按照要求转化为所需要的夹紧力。这种螺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振动后,往往会发生松动现象,从而造成严重事故。针对螺栓松动的问题,有三种方式:一、摩擦防松,利用垫片、自锁螺母及双螺母等结构实现防松;二、机械防松,利用开口销、止动垫片及穿钢丝绳等结构实现防松;三、永久防松,在螺栓连接处进行点焊、铆接、粘合等操作。由于永久防松属于无法复原方式,因此在螺栓连接过程中较少采用。而其余两种仅仅从表面上解决螺栓松动的问题,并没有涉及拧紧力矩与夹紧力之间转化的问题。对于传统的螺栓连接,施加在螺栓上的拧紧力矩只有少部分转化为螺栓连接的夹紧力,导致螺栓连接过程中依然存在虚扭矩、夹紧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螺栓的连接状态非常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及防松螺栓组合,在实现防松效果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拧紧力矩与夹紧力之间的转化,降低拧紧力矩的输出,提高螺栓连接所需的夹紧力,保证螺栓稳定连接。一种辅助拧紧防松结构,所述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包括:承压座,所述承压座用于设置于待连接体与螺栓的头部之间,所述承压座上设有供所述螺栓的螺杆部穿入的通孔,所述承压座上设有阻力部,所述阻力部用于与所述待连接体的表面抵触配合;及滚动件,所述滚动件设置于所述承压座背向所述阻力部的一侧面上,所述滚动件用于与所述头部抵触,并与所述头部绕所述螺杆部的轴心滚动配合。上述的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在螺栓连接过程中,首先将承压座放置在待连接体上;再将螺杆部穿入通孔中,并贯穿待连接体,使得螺栓的头部压在滚动件上;最后,旋转头部,将待连接体稳定连接。由于承压座与待连接体之间设有阻力部,因此,有效增大承压座与待连接体之间的摩擦阻力,避免头部旋转时承压座跟随一起转动。同时,当螺栓完成连接后,阻力部也能够有效防止螺栓在待连接体的反作用下发生反方向旋转,从而实现有效、稳定的防松效果。此外,头部在旋转过程中与滚动件滚动配合,这样有效减少头部在拧紧过程中的摩擦阻力,使得更多的拧紧力矩转化为待连接体上的夹紧力,提高力矩输出的转化率,从而使得作业人员花费较少的拧紧力矩,获得较大的夹紧力,有效克服螺栓的虚扭矩和夹紧力不足等问题。综上可知,本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应用于螺栓连接中,能够有效解决螺栓拧紧力矩的有效转化,同时也兼顾螺栓的防松效果,从而保证连接体通过螺栓实现稳定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压座上还设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变形后能用于抵触在所述头部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动部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止动部沿着所述通孔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止动部变形后分别用于抵触在所述头部一边角的相对两侧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压座与所述止动部为一体化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动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滚动件沿着所述通孔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动件包括滚动部及转动部,所述滚动部通过所述转动部可转动装设在所述承压座上,所述滚动部在所述承压座上沿着所述通孔的径向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力部为凹槽,所述凹槽在所述承压座上沿着所述通孔的径向延伸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凹槽沿着所述通孔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拧紧防松结构为推力轴承。一种防松螺栓组合,包括螺栓与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辅助拧紧防松结构,所述螺栓包括螺杆部与连接在所述螺杆部上的头部,所述螺杆部穿入所述通孔中,所述头部压在所述滚动件上,所述螺帽螺接在所述螺杆部上。上述的防松螺栓组合,采用以上的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在螺栓连接过程中,首先将承压座放置在待连接体上;再将螺杆部穿入通孔中,并贯穿待连接体,使得螺栓的头部压在滚动件上;最后,旋转头部,将待连接体稳定连接。由于承压座与待连接体之间设有阻力部,因此,有效增大承压座与待连接体之间的摩擦阻力,避免头部旋转时承压座跟随一起转动。同时,当螺栓完成连接后,阻力部也能够有效防止螺栓在待连接体的反作用下发生反方向旋转,从而实现有效、稳定的防松效果。此外,头部在旋转过程中与滚动件滚动配合,这样有效减少头部在拧紧过程中的摩擦阻力,使得更多的拧紧力矩转化为待连接体上的夹紧力,提高力矩输出的转化率,从而使得作业人员花费较少的拧紧力矩,获得较大的夹紧力,有效克服螺栓的虚扭矩和夹紧力不足等问题。综上可知,本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应用于螺栓连接中,能够有效解决螺栓拧紧力矩的有效转化,同时也兼顾螺栓的防松效果,从而保证连接体通过螺栓实现稳定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松螺栓组合还包括螺帽,所述螺帽螺接在所述螺杆部上。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防松螺栓组合结构轴视图;图2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防松螺栓组合结构剖视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防松螺栓组合结构仰视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防松螺栓组合结构俯视图;图5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拧紧前的防松螺栓组合结构剖视图;图6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拧紧后的防松螺栓组合结构剖视图;图7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拧紧后的防松螺栓组合结构俯视图。100、防松螺栓组合;110、辅助拧紧防松结构;111、承压座;1111、通孔;112、滚动件;1121、滚动部;1122、转动部;113、阻力部;1131、凹槽;114、止动部;120、螺栓;121、头部;122、螺杆部;1221、边角;123、螺帽;200、待连接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3、图4及图5,一种辅助拧紧防松结构110,辅助拧紧防松结构110包括:承压座111与滚动件112。承压座111用于设置于待连接体200与螺栓120的头部121之间,承压座111上设有供螺栓120的螺杆部122穿入的通孔1111,承压座111上设有阻力部113。阻力部113用于与待连接体200的表面抵触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包括:/n承压座,所述承压座用于设置于待连接体与螺栓的头部之间,所述承压座上设有供所述螺栓的螺杆部穿入的通孔,所述承压座上设有阻力部,所述阻力部用于与所述待连接体的表面抵触配合;及/n滚动件,所述滚动件设置于所述承压座背向所述阻力部的一侧面上,所述滚动件用于与所述头部抵触,并与所述头部绕所述螺杆部的轴心滚动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包括:
承压座,所述承压座用于设置于待连接体与螺栓的头部之间,所述承压座上设有供所述螺栓的螺杆部穿入的通孔,所述承压座上设有阻力部,所述阻力部用于与所述待连接体的表面抵触配合;及
滚动件,所述滚动件设置于所述承压座背向所述阻力部的一侧面上,所述滚动件用于与所述头部抵触,并与所述头部绕所述螺杆部的轴心滚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座上还设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变形后能用于抵触在所述头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止动部沿着所述通孔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止动部变形后分别用于抵触在所述头部一边角的相对两侧上;和/或,
所述承压座与所述止动部为一体化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拧紧防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滚动件沿着所述通孔的周向间隔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保仲杨亮张凯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