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柱面抗扭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022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柱面抗扭支座,包括:下支座板,其x向的两侧向y向延伸,延伸部上端向外凸出形成第一卡齿;上支座板,其x向的两侧向y反向延伸,延伸部下端向内扣形成第二卡齿,上支座板套接于下支座板上,第二卡齿与第一卡齿卡接;中间组件,包括上中间板和下中间板;上中间板上表面为平面,与上支座板接触;上中间板下表面为轴线在x向上的第一外圆柱面;下中间板上表面为与第一外圆柱面适配的第一内圆柱面;下中间板下表面为轴线在z向的第二外圆柱面;第二外圆柱面与下支座板的内底部接触。上支座板与下支座板卡接,实现抗拉;上中间板和下中间板在x和z向设置圆柱面,满足z和x向的位移、转角要求,使支座具有抗扭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柱面抗扭支座
本技术涉及桥梁支座
,具体涉及一种柱面抗扭支座。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桥梁上,普通的抗拉支座都没有较大的抗扭功能,只能提供常规的支撑反力,和水平面的滑动或固定功能,竖向抗拉功能。当在单点支撑桥梁上时,横桥向单侧受力过大,容易发生梁板倾斜导致桥梁侧翻;而对于平面比较复杂的建筑、桥梁隔震结构,调整隔震层的偏心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水平地震作用下,隔震层可能会发生一定的转动,而由隔震支座组成的隔震层整体抗扭刚度小,隔震层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特别是含有扭转分量的地震作用下,隔震层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扭转位移,而隔震支座的扭转强度较小,发生较大转角的隔震支座可能会被扭断,从而丧失竖向承载能力,造成上部梁板发生倾斜或倒塌事故。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具有抗扭功能的支座来预防上述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克服上述桥梁支座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柱面抗扭支座,该支座通过上支座板与下支座板卡接配合,达到抗拉功能;同时,中部设置上中间板和下中间板,通过在x方向和z方向设置圆柱面,满足z方向和x方向上的位移、转角要求,使支座具有较强抗扭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柱面抗扭支座,包括:下支座板,其x方向的两侧向y方向延伸,延伸部上端向外凸出形成第一卡齿;上支座板,其x方向的两侧向y的反方向延伸,延伸部下端向内扣形成第二卡齿,所述上支座板套接于下支座板上,第二卡齿与第一卡齿配合卡接;中间组件,包括位于所述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之间的上中间板和下中间板;其中,所述上中间板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平面与上支座板的下表面接触;所述上中间板的下表面为第一外圆柱面,所述第一外圆柱面的轴线在x方向上;所述下中间板的上表面为与第一外圆柱面相适配的第一内圆柱面;所述下中间板的下表面为第二外圆柱面,所述第二外圆柱面的轴线在z方向上;所述第二外圆柱面与所述下支座板的内底部接触配合。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x方向为横桥向,所述z方向为顺桥向。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支座板x方向的长度与z方向的长度比值大于2。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支座板的内底部设有与第二外圆柱面相配合的第二内圆柱面,所述第二内圆柱面的两端安装有限位板。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支座板的下表面沿z方向设有突出的限位条,所述上中间板的上表面设有与限位条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卡槽与限位条滑动配合,限制上中间板与上支座板在x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活块,所述活块位于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之间。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支座板与上中间板的接触面和第一外圆柱面均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或硅脂润滑。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均为整体铸钢结构。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支座板的上表面与梁部、下支座板的下表面与桥墩均采用焊接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柱面抗扭支座,其下支座板和上支座板通过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配合卡接,达到抗拉功能;在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之间设置中间组件,中间组件的上中间板和下中间板通过在x方向和z方向上设置相配合的外圆柱面(第一外圆柱面、第二外圆柱面)和内圆柱面(第一内圆柱面、第二内圆柱面),满足z方向和x方向的位移、转角要求,使支座既具有较强的抗拉性能,又具有较强的抗扭性能。2、该支座的下支座板和上支座板通过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配合卡接,实现抗拉功能,且抗拉结构无螺栓,结构紧凑,安装方便。3、该支座的横桥向(x方向)尺寸大于顺桥向(z方向)尺寸,增加了支座横桥向的抗扭性能,防止横桥向单侧受力过大引起的桥梁倾斜和倒塌事故,使桥梁结构更加安全、稳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中支座在横桥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支座在顺桥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支座在顺桥向发生滑移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中间组件在横桥向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中间组件在顺桥向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下中间板与下支座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下支座板;11、第一卡齿;12、第二内圆柱面;13、限位板;2、上支座板;21、第二卡齿;22、限位条;3、上中间板;31、第一外圆柱面;4、下中间板;41、第一内圆柱面;42、第二外圆柱面;5、活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柱面抗扭支座,该支座适用于桥梁梁板与桥墩之间。包括下支座板1、上支座板2和中间组件等。如图1所示,下支座板1的板体在其x方向的两侧垂直向y方向延伸,延伸部位的上端向外侧凸出,形成第一卡齿11。其中,x方向为水平方向,y方向与重力方向反向平行,z方向与x、y方向相垂直。上支座板2的板体在其x方向的两侧垂直向y的反方向延伸,延伸部位的下端向内扣,形成第二卡齿21。上支座板2从上向下套接于下支座板1上,其第二卡齿21与第一卡齿11配合卡接,第二卡齿21位于第一卡齿11外,两个卡齿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上支座板2与下支座板1通过第二卡齿21与第一卡齿11卡接受力,起到抗拉的作用;卡接结构无螺栓连接,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快捷;第二卡齿21与第一卡齿11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满足支座受力发生一定扭转位移。中间组件,位于上支座板2和下支座板1之间,包括上中间板3和下中间板4。如图1至图6所示,其中,上中间板3的上表面为平面,该平面与上支座板2的下表面接触;上中间板3的下表面为第一外圆柱面31,该第一外圆柱面31的轴线在x方向上。下中间板4的上表面为第一内圆柱面41,第一内圆柱面41与第一外圆柱面31为相适配的同心圆柱面。上中间板3的第一外圆柱面31与下中间板4的第一内圆柱面41配合滑移,可满足支座在z方向上的转角、移位。下中间板4的下表面为第二外圆柱面42,该第二外圆柱面42与下支座板1的内底部接触配合,可相对下支座板1的内底部转动,满足支座在x方向上的少量转角、位移。该支座应用于桥梁梁板与桥墩之间时,优选x方向为横桥向,z方向为顺桥向。支座能更好的适应横桥向单侧受力过大的情况,桥梁梁板不易发生倾斜。进一步地,上支座板2的x方向长度(横桥向长度)与z方向长度(顺桥向长度)的比值大于2,即支座在x方向的长度是z方向的长度的2倍以上。可有效确保支座横桥向(x方向)的抗扭能力更大,在横桥向单侧受扭力很大时,梁板也不易发生倾斜,保证桥梁的安全和稳定。...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柱面抗扭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支座板(1),其x方向的两侧向y方向延伸,延伸部上端向外凸出形成第一卡齿(11);/n上支座板(2),其x方向的两侧向y的反方向延伸,延伸部下端向内扣形成第二卡齿(21),所述上支座板(2)套接于下支座板(1)上,第二卡齿(21)与第一卡齿(11)配合卡接;/n中间组件,包括位于所述上支座板(2)和下支座板(1)之间的上中间板(3)和下中间板(4);/n其中,所述上中间板(3)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平面与上支座板(2)的下表面接触;所述上中间板(3)的下表面为第一外圆柱面(31),所述第一外圆柱面(31)的轴线在x方向上;所述下中间板(4)的上表面为与第一外圆柱面(31)相适配的第一内圆柱面(41);所述下中间板(4)的下表面为第二外圆柱面(42),所述第二外圆柱面(42)的轴线在z方向上;所述第二外圆柱面(42)与所述下支座板(1)的内底部接触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柱面抗扭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支座板(1),其x方向的两侧向y方向延伸,延伸部上端向外凸出形成第一卡齿(11);
上支座板(2),其x方向的两侧向y的反方向延伸,延伸部下端向内扣形成第二卡齿(21),所述上支座板(2)套接于下支座板(1)上,第二卡齿(21)与第一卡齿(11)配合卡接;
中间组件,包括位于所述上支座板(2)和下支座板(1)之间的上中间板(3)和下中间板(4);
其中,所述上中间板(3)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平面与上支座板(2)的下表面接触;所述上中间板(3)的下表面为第一外圆柱面(31),所述第一外圆柱面(31)的轴线在x方向上;所述下中间板(4)的上表面为与第一外圆柱面(31)相适配的第一内圆柱面(41);所述下中间板(4)的下表面为第二外圆柱面(42),所述第二外圆柱面(42)的轴线在z方向上;所述第二外圆柱面(42)与所述下支座板(1)的内底部接触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面抗扭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x方向为横桥向,所述z方向为顺桥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柱面抗扭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座板(2)x方向的长度与z方向的长度比值大于2。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陶海马长华耿维军陈圩净张仪军王同辉欧阳先凯郑利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科诺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