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9230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PVC薄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包括PVC底层,所述PVC底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紫外隔离层,所述紫外隔离层的上表面设置有PVC中层,所述PVC中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刚性夹层,所述刚性夹层的上方设置有PVC上层,所述刚性夹层与PVC上层的内侧为吸味除臭层,所述PVC上层的内部安装有进气构件,所述PVC上层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PVC侧包覆层,所述PVC底层的下表面设置有锯齿状便黏面,所述PVC上层的上表面黏连有装饰面,所述进气构件的上端设置有进气端口。本装置设置有大面积的活性炭吸附层,设置有隔紫外线、防辐射层,内部设置有金属丝,装置的下表面设置有锯齿状面,有利于胶水的填充,面层为布料材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
本技术涉及PVC薄膜
,具体是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
技术介绍
PVC薄膜,主要成份为聚氯乙烯,另有加入其他成分来增强其耐热性,韧性,延展性等,这种表面膜的最上层是漆,中间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最下层是背涂粘合剂,它是当今世界上深受喜爱、颇为流行并且也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合成材料,PVC薄膜的全球使用量在各种合成材料中高居第二,在可以生产三维表面膜的材料中,PVC是最适合的材料。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授权公告号CN211195233U),但是,上述装置中的除臭结构较小,不利于装置的除臭效率,且层数较多,制作不便,目前市场上的PVC薄膜大多通过材质进行除臭,不能进行吸味处理,不利于装置对臭气的隔离吸附,一般装置为透明的,不能隔离紫外线,抗辐射能力差,一般PVC薄膜的刚性较差,使用过程容易被撕裂,不利于装置的使用寿命,一般装置通过胶水粘附,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开缝脱落,大多PVC薄膜的面层同为PVC材质,不防晒,且美观性差。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包括PVC底层,所述PVC底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紫外隔离层,所述紫外隔离层的上表面设置有PVC中层,所述PVC中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刚性夹层,所述刚性夹层的上方设置有PVC上层,所述刚性夹层与PVC上层的内侧为吸味除臭层,所述PVC上层的内部安装有进气构件,所述PVC上层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PVC侧包覆层,所述PVC底层的下表面设置有锯齿状便黏面,所述PVC上层的上表面黏连有装饰面。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气构件的上端设置有进气端口,所述进气构件的外表面下端焊接有防脱端子,所述进气构件的内部上端设置有透气塞。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味除臭层为活性炭材质的构件,所述刚性夹层不锈钢金属丝材质的构件,所述紫外隔离层为二氧化钛金属粉末,所述装饰面为仿亚麻布料材质。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气构件的下端贯穿PVC上层与吸味除臭层贯通连接,所述进气构件的上端位于装饰面的上表面位置处。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气构件位于PVC上层内部的横向间隔为10cm,所述进气构件位于PVC上层内部的纵向间隔为15cm,所述PVC上层的两侧外表面均设置有PVC侧包覆层。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透气塞为海绵塞,所述透气塞黏接在进气构件的内部上端位置处,所述进气构件的下端通过防脱端子卡合在PVC上层的内部下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装置设置有大面积的活性炭吸附层,除臭结构大,增加装置的除臭效率,且装置的层数紧凑,能对臭气的隔离吸附,外部臭气等,通过进气构件上的透气塞进入吸味除臭层的内部,进行臭气的吸附;2.本装置为不透明的PVC薄膜,设置有隔紫外线、防辐射层,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光线照射到薄膜上,通过紫外隔离层完成紫外线的隔离,避免紫外线透过薄膜伤害使用者;3.设置有金属丝,增加装置的刚性,抗撕裂,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刚性夹层增加薄膜的刚性避免薄膜撕裂;4.装置的下表面设置有锯齿状面,有利于胶水的填充,粘附紧密,避免粘结处开缝脱落,面层为布料材质,增加装置耐晒性,增加美观,把胶水涂到PVC底层下表面的锯齿状便黏面上,通过锯齿状便黏面上的胶水把PVC薄膜粘附到使用面板上,或直接放置到台面上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中进气构件的透视图。图中:1、PVC底层;2、紫外隔离层;3、PVC中层;4、刚性夹层;5、吸味除臭层;6、PVC上层;7、进气构件;8、PVC侧包覆层;9、装饰面;10、锯齿状便黏面;11、进气端口;12、透气塞;13、防脱端子。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包括PVC底层1,PVC底层1的上表面设置有紫外隔离层2,紫外隔离层2的上表面设置有PVC中层3,PVC中层3的上表面设置有刚性夹层4,刚性夹层4的上方设置有PVC上层6,刚性夹层4与PVC上层6的内侧为吸味除臭层5,PVC上层6的内部安装有进气构件7,PVC上层6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PVC侧包覆层8,PVC底层1的下表面设置有锯齿状便黏面10,PVC上层6的上表面黏连有装饰面9,吸味除臭层5为活性炭材质的构件,刚性夹层4不锈钢金属丝材质的构件,紫外隔离层2为二氧化钛金属粉末,装饰面9为仿亚麻布料材质,进气构件7的下端贯穿PVC上层6与吸味除臭层5贯通连接,进气构件7的上端位于装饰面9的上表面位置处,进气构件7位于PVC上层6内部的横向间隔为10cm,进气构件7位于PVC上层6内部的纵向间隔为15cm,PVC上层6的两侧外表面均设置有PVC侧包覆层8,把胶水涂到PVC底层1下表面的锯齿状便黏面10上,通过锯齿状便黏面10上的胶水把PVC薄膜粘附到使用面板上,或直接放置到台面上使用,然后,开始使用,使用过程中,光线照射到薄膜上,通过紫外隔离层2完成紫外线的隔离,避免紫外线透过薄膜伤害使用者,外部臭气等,通过进气构件7进入吸味除臭层5的内部,进行臭气的吸附,刚性夹层4增加薄膜的刚性避免薄膜撕裂。在图3中:进气构件7的上端设置有进气端口11,进气构件7的外表面下端焊接有防脱端子13,进气构件7的内部上端设置有透气塞12,透气塞12为海绵塞,透气塞12黏接在进气构件7的内部上端位置处,进气构件7的下端通过防脱端子13卡合在PVC上层6的内部下端,外部臭气等,通过进气构件7上的透气塞12进入吸味除臭层5的内部,进行臭气的吸附。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取出装置,把胶水涂到PVC底层1下表面的锯齿状便黏面10上,通过锯齿状便黏面10上的胶水把PVC薄膜粘附到使用面板上,或直接放置到台面上使用,然后,开始使用,使用过程中,光线照射到薄膜上,通过紫外隔离层2完成紫外线的隔离,避免紫外线透过薄膜伤害使用者,外部臭气等,通过进气构件7上的透气塞12进入吸味除臭层5的内部,进行臭气的吸附,刚性夹层4增加薄膜的刚性避免薄膜撕裂。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包括PVC底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PVC底层(1)的上表面设置有紫外隔离层(2),所述紫外隔离层(2)的上表面设置有PVC中层(3),所述PVC中层(3)的上表面设置有刚性夹层(4),所述刚性夹层(4)的上方设置有PVC上层(6),所述刚性夹层(4)与PVC上层(6)的内侧为吸味除臭层(5),所述PVC上层(6)的内部安装有进气构件(7),所述PVC上层(6)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PVC侧包覆层(8),所述PVC底层(1)的下表面设置有锯齿状便黏面(10),所述PVC上层(6)的上表面黏连有装饰面(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包括PVC底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PVC底层(1)的上表面设置有紫外隔离层(2),所述紫外隔离层(2)的上表面设置有PVC中层(3),所述PVC中层(3)的上表面设置有刚性夹层(4),所述刚性夹层(4)的上方设置有PVC上层(6),所述刚性夹层(4)与PVC上层(6)的内侧为吸味除臭层(5),所述PVC上层(6)的内部安装有进气构件(7),所述PVC上层(6)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PVC侧包覆层(8),所述PVC底层(1)的下表面设置有锯齿状便黏面(10),所述PVC上层(6)的上表面黏连有装饰面(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构件(7)的上端设置有进气端口(11),所述进气构件(7)的外表面下端焊接有防脱端子(13),所述进气构件(7)的内部上端设置有透气塞(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味除臭PVC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味除臭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虞智佩
申请(专利权)人:丽水市宏远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