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8655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属于CRH3型动车组转向架轴箱退卸辅助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压头,其用于退卸节点;底板,其用于承托轴箱转臂;所述底板一端固连有能够与所述压头间隙配合的压装套;所述底板另一端能够拆卸地连接有第一定位套或第二定位套,用于承托轴箱转臂,以便轴箱转臂与所述压装套接触、轴箱转臂能够水平地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定位套和所述第二定位套与轴箱转臂接触的表面均布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与轴箱转臂的轴承孔部位卡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够稳定承托轴箱转臂,降低退废率,并且能够正反两个方向退卸节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
本技术涉及CRH3型动车组转向架轴箱退卸辅助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
技术介绍
CRH3型动车组转向架用轴箱转臂节点是橡胶和金属复合而成的弹性体,节点主要功能是保证转向架构架和轮对之间的定位,确保转向架运行稳定性所需的纵向、横向、偏转和扭转刚度,因此,对节点性能要求较高,并且,从行车安全角度考虑将轴箱转臂节点变成了每个修程的必换件;目前,现有技术中退卸节点是通过垫铁和单柱压力机配合使节点与节点安装孔分离,退卸时,将轴箱转臂节点部位放置在垫铁上,压头放置在节点的芯轴部位,压力机竖直向下地驱动压头,压头将节点推出节点安装孔,由于,轴箱转臂为非对称结构,轴箱转臂一端设置有轴承安装孔,另一端设置有节点安装孔,并且,节点安装孔的上表面与轴承安装孔上表面、节点安装孔的下表面与轴承安装孔下表面均高度差,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方式退卸节点存在以下缺点;1)轴箱转臂节点部位不能水平放置,容易倾斜,导致压力机向下施加作用力时,容易导致节点与节点孔内壁划伤,增加了退废率,另外,轴箱转臂在退卸时不固定,退卸时轴箱转臂容易转动,不稳定;2)由于压头放置在节点的芯轴部位,节点在受到垂向力时易发生回弹,如果,在退卸前轴箱节点安装孔周围杂质未清理干净,退卸过程节点发生回弹,轴箱节点与节点安装孔之间进入杂质,退卸时容易增加轴箱退废率;3)轴箱节点安装孔在压入节点时内壁已产生划伤(即轴箱节点安装孔与节点间已存在集流),下个高级修检修时仍然从节点压装方向退卸,容易增加轴箱内孔划伤深度或范围;所以,就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稳定承托轴箱转臂,降低退废率,并且能够正向或反向两个方向退卸节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是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稳定承托轴箱转臂,降低退废率,并且能够正向或反向两个方向退卸节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包括:压头,其用于退卸节点;底板,其用于承托轴箱转臂;所述底板一端固连有能够与所述压头间隙配合的压装套;所述底板另一端能够拆卸地连接有第一定位套或第二定位套,用于承托轴箱转臂,以便轴箱转臂与所述压装套接触、轴箱转臂能够水平地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定位套和所述第二定位套与轴箱转臂接触的表面均布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与轴箱转臂的轴承孔部位卡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套和所述第二定位套高度不等。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套和所述第二定位套一端均布设有第一卡合部,另一端均布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底板能够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卡合部与轴箱转臂的轴承孔间隙配合,且所述第二卡合部周向间隔地布设有多个凸块,所述凸块为所述限位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压装套端开设有安装孔,用于与所述第一卡合部间隙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压头呈空心圆柱体结构,其顶端封盖有顶板,且所述压头外径小于节点外径。进一步的,所述压头位于所述顶板端的两侧还固连有手柄。进一步的,所述底板边缘位置开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呈U型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底板表面还开设有多个螺纹孔,用于安装吊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有益效果:本技术设计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与现有技术相比,底板一端固连有压装套,通过压套压装套承托轴箱转臂节点部位,底板另一端固连有第一定位套或第二定位套,通过第一定位套或第二定位套承托轴箱转臂轴承孔部位,补偿轴箱转臂两端产生的高度差,使轴箱转臂能够水平地放置在底板上,实现了底板稳定承托轴箱转臂,降低了退废率;其次,当轴箱节点安装孔在压入节点时内壁已产生划伤,通过将第一定位套和第二定位套切换使用,使该推卸工装能够实现正向或反向退卸节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避免从节点压装方向退卸节点,有利于减轻节点孔划伤深度或范围;另外,第一定位套和第二定位套上表面均设置有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与轴箱转臂轴承孔部位卡合,阻挡轴箱转臂旋转位移,进一步提高了轴箱转臂在底板上的稳定性,进而进一步降低了退废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公开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公开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底板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公开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压头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公开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第一定位套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公开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第二定位套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公开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底板安装有第二定位套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压头;2、底板;3、压装套;4、第一定位套;5、第二定位套;6、第一卡合部;7、第二卡合部;8、凸块;9、吊环;101、手柄;201、安装孔;202、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参见图1所示;技术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包括:压头1,其用于退卸节点;压头1顶端与压力机接触,压头1下端与节点接触,工作时,压头1通过压力机提供向下的作用力;底板2,其用于承托轴箱转臂;底板2一端固连有能够与压头1间隙配合的压装套3;底板2另一端能够拆卸地连接有第一定位套4或第二定位套5,用于承托轴箱转臂,以便轴箱转臂与压装套3接触、轴箱转臂能够水平地放置在底板2上;第一定位套4和第二定位套5与轴箱转臂接触的表面均布设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与轴箱转臂的轴承孔部位卡合。具体的,该结构中,底板2一端通过焊接工艺固连有压装套3,通过压套压装套3承托轴箱转臂节点部位,压装套3与压头1能够间隙配合,且压装套3内径大于轴箱转臂节点安装孔内径,便于压头1将节点压入到压装套3内;底板2另一端固连有第一定位套4或第二定位套5,优选的,第一定位套4和第二定位套5高度不等。通过第一定位套4或第二定位套5承托轴箱转臂轴承孔部位,补偿轴箱转臂两端产生的高度差,使轴箱转臂能够水平地放置在底板2上,实现了底板2稳定承托轴箱转臂,降低退废率;参见图1所示,当底板2安装有第一定位套4,压头1能够正向退卸节点;参见图6所示,当底板2安装有第二定位套5,压头1能够反向退卸节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地降低了退废率;另外,第一定位套4和第二定位套5上表面均设置有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与轴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n压头(1),其用于退卸节点;/n底板(2),其用于承托轴箱转臂;/n所述底板(2)一端固连有能够与所述压头(1)间隙配合的压装套(3);/n所述底板(2)另一端能够拆卸地连接有第一定位套(4)或第二定位套(5),用于承托轴箱转臂,以便轴箱转臂与所述压装套(3)接触、轴箱转臂能够水平地放置在所述底板(2)上;/n所述第一定位套(4)和所述第二定位套(5)与轴箱转臂接触的表面均布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与轴箱转臂的轴承孔部位卡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头(1),其用于退卸节点;
底板(2),其用于承托轴箱转臂;
所述底板(2)一端固连有能够与所述压头(1)间隙配合的压装套(3);
所述底板(2)另一端能够拆卸地连接有第一定位套(4)或第二定位套(5),用于承托轴箱转臂,以便轴箱转臂与所述压装套(3)接触、轴箱转臂能够水平地放置在所述底板(2)上;
所述第一定位套(4)和所述第二定位套(5)与轴箱转臂接触的表面均布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与轴箱转臂的轴承孔部位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套(4)和所述第二定位套(5)高度不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箱转臂节点退卸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套(4)和所述第二定位套(5)一端均布设有第一卡合部(6),另一端均布设有第二卡合部(7);
所述第一卡合部(6)与所述底板(2)能够拆卸地连接;
所述第二卡合部(7)与轴箱转臂的轴承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遵奥赵耸邵天明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中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