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70731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封装盖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上;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基色光发光单元;其中,所述封装盖板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层;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吸光膜,所述吸光膜设置于所述基色光发光单元的发光层与所述封装盖板之间;沿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吸光膜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基色光发光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以及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间隔部分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所述吸光膜用于吸收部分光线,并透过部分光线。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降低显示模组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模组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对显示模组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需要显示模组进行折叠以及卷曲等。然而,现有的显示模组厚度较厚,难以满足折叠或者卷曲等性能,限制了显示模组的进一步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以减小显示模组的厚度。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封装盖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上;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基色光发光单元;其中,所述封装盖板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层;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吸光膜,所述吸光膜设置于所述基色光发光单元的发光层与所述封装盖板之间;沿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吸光膜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基色光发光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以及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间隔部分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所述吸光膜用于吸收部分光线,并透过部分光线。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层叠于所述阵列基板上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所述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及阴极层;所述吸光膜设置于所述发光层、所述空穴阻挡层、所述电子传输层、所述电子注入层、所述阴极层及所述封装盖板中任意相邻两层之间。可选地,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还包括白光发光单元;任意相邻两个基色光发光单元之间设置有一所述白光发光单元。可选地,所述吸光膜为整层设置;或者,所述吸光膜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暴露出所述白光发光单元对应的区域。可选地,所述吸光膜的透光率为50%。可选地,所述吸光膜为聚丙烯、聚乙烯、尼龙、聚乙烯醇缩丁醛、聚四氟乙烯、或者混合有阻光剂的透明聚酰亚胺。可选地,所述封装盖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对应所述显示模组的非显示区,所述凹槽内填充有油墨涂层。可选地,所述封装盖板包括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透明聚酰亚胺层和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硬化层;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透明聚酰亚胺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所述透明聚酰亚胺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可选地,所述封装盖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设置有光学胶;所述光学胶的厚度小于等于5微米。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模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封装盖板,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多个发光单元,多个发光单元设置于阵列基板上;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基色光发光单元;其中,封装盖板设置于发光单元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层;显示面板还包括吸光膜,吸光膜设置于基色光发光单元的发光层与封装盖板之间;沿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吸光膜在阵列基板上的投影覆盖基色光发光单元在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以及显示模组位于发光单元之间间隔部分在阵列基板上的投影;吸光膜用于吸收部分光线,并透过部分光线。照射到显示模组上的环境光,只有一部分透过吸光膜抵达阵列基板上,经阵列基板中金属层的反射改变传播方向再一次到达吸光膜时,又被吸光膜吸收一部分,只有少量的环境光透过吸光膜反射到环境中去,从而能够避免环境光的影响;同时,吸光膜可以通过蒸镀形成,其厚度远小于偏光片的厚度,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显示模组的厚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正如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现有的显示模组存在厚度较厚,进而导致存在不容易弯折、卷曲等缺陷;申请人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产生此技术问题的原因在于:为了避免环境光对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产生影响,现有的显示模组通常需要在显示模组的出光侧设置偏光片,而偏光片一般为贴附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其厚度较厚,从而导致显示模组的厚度较厚。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如下解决方案: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可对应于图1中的显示面板,参考图1和图2,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和封装盖板2;显示面板1包括:阵列基板10;多个发光单元,多个发光单元设置于阵列基板10上;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基色光发光单元;其中,封装盖板2设置于发光单元远离阵列基板10的一侧;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层114;显示面板1还包括吸光膜12,吸光膜12设置于基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层与封装盖板之间;沿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吸光膜12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覆盖基色光发光单元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以及显示模组位于发光单元之间间隔部分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吸光膜12用于吸收部分光线,并透过部分光线。具体地,阵列基板10示例性地可包括衬底101、缓冲层102、有源层103、栅极层104、源漏电极层105以及阳极层106,阵列基板10中各个膜层的材料以及作用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阵列基板10中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与多个发光单元一一对应,用于驱动发光单元发光;基色光发光单元为发出基色光的发光单元,其中,基色光为红色光、绿色光或者蓝色光,也即是说,基色光发光单元为红光发光单元、绿光发光单元或者蓝光发光单元,基色光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混合后产生各种混色光,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全彩显示;封装盖板2用于封装显示模组,以对显示面板进行物理防护以及化学防护等,如防止显示面板划伤或者被水氧腐蚀等;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中也可包括封装层,封装层例如可以是薄膜封装等,显示面板与封装盖板之间还可包括其它功能层,例如还可包括触控相关的膜层等,同时,显示面板1远离封装盖板2的一侧也可设置其它功能膜层,例如背面支撑膜(BPF)3以及散热膜(SCF)4等。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显示面板1中设置吸光膜12,吸光膜12能够吸收一部分光,并透过一部分光,示例性地,其透光率可设置为50%;当外界环境光照射到显示面板上时,吸光膜12能够吸收一部分光,当透过吸光膜12的环境光被阵列基板10中各金属层反射改变传播方向,再次到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封装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n阵列基板;/n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上;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基色光发光单元;其中,所述封装盖板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n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层;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吸光膜,所述吸光膜设置于所述基色光发光单元的发光层与所述封装盖板之间;沿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吸光膜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基色光发光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以及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间隔部分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所述吸光膜用于吸收部分光线,并透过部分光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封装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
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上;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基色光发光单元;其中,所述封装盖板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层;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吸光膜,所述吸光膜设置于所述基色光发光单元的发光层与所述封装盖板之间;沿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吸光膜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基色光发光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以及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间隔部分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所述吸光膜用于吸收部分光线,并透过部分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层叠于所述阵列基板上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所述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及阴极层;
所述吸光膜设置于所述发光层、所述空穴阻挡层、所述电子传输层、所述电子注入层、所述阴极层及所述封装盖板中任意相邻两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还包括白光发光单元;
任意相邻两个基色光发光单元之间设置有一所述白光发光单元。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财丁立薇马一鸿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