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肱动脉止血方法及止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8998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肱动脉止血方法,包括:S1、在患者的腋窝下方设置对应于肱动脉的压迫块;S2、将患者的上臂自然下垂,并贴设在同侧胸壁的侧面,并用固定装置进行固定;S3、调整压迫块对肱动脉的局部压力以完成止血;S4、拔除肱动脉鞘管,并对肱动脉的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止血装置,包括:压迫块,用于对应肱动脉设置在患者的腋窝下方;固定装置,用于将患者的上臂以自然下垂的状态固定在同侧胸壁的侧面;挤压装置,用于设置在患者的腋窝与胸壁之间,以调整压迫块对肱动脉的压力进行止血。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肱动脉止血方法易操作、止血效果佳,且能大大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该止血装置成本低,学习曲线短,止血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肱动脉止血方法及止血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肱动脉止血方法及止血装置。
技术介绍
桡动脉入径是冠脉介入的首要入径或外周血管介入的重要入径,但是桡动脉被多次穿刺后会致桡动脉闭塞、桡动脉变异、桡动脉痉挛等,桡动脉无法再次作为介入的入径;另外当冠脉介入复杂、介入器械的直径超过血管的大小时桡动脉则无法满足介入需要,故需要寻找其他合适的穿刺入径。股动脉入径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但股动脉存在并发症高,而且股动脉穿刺术后,患者至少需要平躺24小时以压迫止血,这对患者的行动自由限制时间较长,存在舒适度差的问题。肱动脉入径作为有效的介入入径的补充,穿刺成功率高,能满足绝大部分介入手术入径要求。同时,术后患者可随意走动,无需卧床,舒适度较高,因此,肱动脉止血越来越被关注,有手术专家建议把肱动脉作为桡动脉的备选入径,目前,肱动脉也逐渐成为心血管介入手术的临床穿刺路径之一。但由于肱动脉穿刺部位肌肉丰富,没有好的骨性标志作为压迫支撑,且目前对肱动脉穿刺点进行止血的方法有限,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绷带加压止血,或者通过止血扣进行压迫止血。虽然现在还有一些对肱动脉穿刺点应用血管闭合装置(VascularClosureDeviceVCD)成功止血的研究报道,但血管闭合装置成本较高,且无论采用何种血管闭合装置都存在学习曲线,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医者的手术经验或对设备的熟练程度,不同的操作者在使用时难免会发生封堵或缝合失败的现象。同时,由于肱动脉肌肉组织丰富,很容易发生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且肱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在处理上更为棘手,另外当肱动脉被包扎后,这些症状难以被实时监测和及时处理。除此之外,请参阅图1,也有一些简易的止血装置,造价较低,例如,公开号为CN206612827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肱动脉止血装置,该肱动脉止血装置设置具有双层结构的束带(固定装置2),并在双层结构内穿设环状固定托板9,束带可根据个体臂部的胖瘦调整束带长度,环状固定托板9可以根据患者臂部的胖瘦或长短在第二双层结构内进行上下移动,此外,束带内层连接有压迫块1,束带与压迫块1之间连接有气囊3,气囊3对压迫块1施压以加压穿刺点从而进行止血。其通过束带与环状固定托板9的结合进而能够提供有效强力支撑肘部,解决肱动脉穿刺处没有骨性标志的问题起到压迫止血的效果,但是该种方式的束带和环状固定托板均是环设在患者的手臂上,其施力的方向大致为环状辐射,即使有压迫块的存在,施力的位置也较为分散,因此,压迫止血效果不佳,且必须需要患者时刻保持胳膊处于紧绷状态来协助止血,并不能实现轻松自由行动的状态,依然存在术后不方便的问题,目前尚需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更为舒适且成本低廉的肱动脉止血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述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肱动脉止血方法及止血装置,该肱动脉止血方法易操作、止血效果佳,且能大大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该止血装置成本低,学习曲线短,止血效果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肱动脉止血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患者的腋窝下方设置对应于肱动脉的压迫块;S2、将患者的上臂自然下垂,贴设在同侧胸壁的侧面,并用固定装置进行固定;S3、调整压迫块对肱动脉的局部压力以完成止血;S4、拔除肱动脉鞘管,并对肱动脉的穿刺部位进行包扎。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S1中还包括在所述压迫块与患者的胸壁之间设置挤压装置。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挤压装置为气压可调的气囊。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挤压装置还信号连接有压力监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并显示所述挤压装置承受的压力,并实时控制所述挤压装置的对外挤压力。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S3中所述局部压力的调整方式为调整所述挤压装置的压力。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S3中所述局部压力的调整方式为通过所述固定装置调节患者上臂与胸壁侧壁的贴紧程度。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S3中所述局部压力的调整方式为调整所述压迫块的厚度。一种止血装置,包括:压迫块,用于对应肱动脉设置在患者的腋窝下方;固定装置,用于将患者的上臂以自然下垂的状态固定在同侧胸壁的侧面;挤压装置,用于设置在患者的腋窝与同侧的胸壁之间,以调整所述压迫块对肱动脉的压力进行止血。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压迫块为硅胶材质,用于对所述肱动脉进行施压。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固定装置为约束带,所述约束带用于将患者的上臂与胸壁进行捆绑。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气囊以及信号连接的气泵、压力传感器、显示器和控制器,所述气泵与所述气囊通过充气阀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气囊上,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气囊的压力并将数据传输至所述显示器和所述控制器,所述显示器用于展示所述气囊的压力,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数据的大小调节所述气泵对所述气囊的充气程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止血方法易操作、止血效果佳,具体地,先在患者的腋窝下方设置对应于肱动脉的压迫块,可以压迫穿刺部位的近心端,高效地避免肱动脉的出血和血肿现象;其次在腋窝下设置压迫块,通过调整压迫块对肱动脉的压力可以达到合适的压迫止血效果,当然还需协同固定装置一起使用,固定装置可以使得上臂与同侧胸壁的侧面保持相对固定,通过固定装置和压迫块的共同作用可以解决肱动脉穿刺部位肌肉丰富,没有骨性压迫止血支撑点的问题,相对于现有技术直接在肱动脉设置压迫块,并用绷带缠绕手臂的方式来说,本专利技术的止血效果更佳,因为,首先本专利技术的固定装置是将上臂固定在胸壁的侧面,以胸壁的侧面作为压迫止血的支撑面,调节压迫块压力会直接的对肱动脉穿刺部位近心端进行局部压迫止血,而非对手臂进行环绕挤压;其次,该方法对患者的上臂进行固定,并不影响下臂的摆动,既能保证止血效果,也可大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整个止血方法操作简单,不受限于医者的熟练度。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止血装置包括压迫块、挤压装置和固定装置,挤压装置能调整压迫块对肱动脉的压力进行止血,具体地,挤压装置包括气囊以及信号连接的气泵、压力传感器、显示器和控制器,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可以有控制器调节气泵来实现,且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气囊的压力并在显示器上显示,控制器也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压力范围随时调控压迫的压力,增加患者舒适程度。同时可以监测术后患者血压和心率,可以很好的处理桡动脉或其他肱动脉穿刺出现的血肿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等,综上,本申请的止血装置成本低,学习曲线短,止血效果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肱动脉止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肱动脉止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在患者的腋窝下方设置对应于肱动脉的压迫块;/nS2、将患者的上臂自然下垂,贴设在同侧胸壁的侧面,并用固定装置进行固定;/nS3、调整压迫块对肱动脉的局部压力以完成止血;/nS4、拔除肱动脉鞘管,并对肱动脉的穿刺部位进行包扎。/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肱动脉止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患者的腋窝下方设置对应于肱动脉的压迫块;
S2、将患者的上臂自然下垂,贴设在同侧胸壁的侧面,并用固定装置进行固定;
S3、调整压迫块对肱动脉的局部压力以完成止血;
S4、拔除肱动脉鞘管,并对肱动脉的穿刺部位进行包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动脉止血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还包括在所述压迫块与患者的胸壁之间设置挤压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肱动脉止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装置为气压可调的气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肱动脉止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装置还信号连接有压力监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并显示所述挤压装置承受的压力,并实时控制所述挤压装置的对外挤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肱动脉止血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局部压力的调整方式为调整所述挤压装置的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肱动脉止血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局部压力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明朱航张华巍穆洋高磊陈韵岱白静王亚斌张颖倩潘谢添王海霞王蓉田翠杨丽娜陈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