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放电装置及其放电电极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88211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等离子放电装置及其放电电极,该放电电极包括金属电极管和导线,所述金属电极管包括管体和封堵所述管体端部开口的端板,所述端板具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具有内螺纹段;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具有与所述内螺纹段螺纹连接的外螺纹部,所述导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紧固件连接,并通过所述紧固件与所述金属电极管电连接。该放电电极的结构设计能够确保金属电极管和导线连接的可靠性,提高放电电极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该结构设计便于制作,能够降低次品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等离子放电装置及其放电电极
本技术涉及放电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等离子放电装置及其放电电极。
技术介绍
介质阻挡放电作为常压条件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可靠技术,被广泛用于材料表面处理和废气净化处理等领域,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需要等离子放电装置。等离子放电装置中的放电电极,包括介质阻挡管和位于介质阻挡管内的金属电极管,金属电极管连接有导线,目前,金属电极管与导线的连接多是焊接,焊接位置在金属电极管端部的内表面,而金属电极管的直径一般较小,通常在5~30mm范围内,这样,焊接空间有限,很难保证焊接效果,放电电极在放电过程中,在金属电极管和导线的焊接位置容易产生并积聚大量的热量,最终导致烧毁金属电极管并使其外部的介质阻挡管产生爆管现象;同时,由于金属电极管的管径较小,管壁较薄,在焊接过程中也容易导致金属管电机的损坏,次品率高。有鉴于此,如何改进现有放电电极的结构,确保其金属电极管和导线的连接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等离子放电装置及其放电电极,该放电电极的结构设计能够确保金属电极管和导线连接的可靠性,提高放电电极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该结构设计便于制作,能够降低次品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包括金属电极管和导线,所述金属电极管包括管体和封堵所述管体端部开口的端板,所述端板具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具有内螺纹段;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具有与所述内螺纹段螺纹连接的外螺纹部,所述导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紧固件连接,并通过所述紧固件与所述金属电极管电连接。如上,该技术提供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在金属电极管的端板上开设有连接通孔,还设有与该连接通孔螺纹连接的紧固件,导线通过与紧固件连接而与金属电极管电连接,实际操作时,可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紧固件连接后,再将紧固件螺接至金属电极管的端板上,导线与紧固件的连接可通过缠绕等方式实现,紧固件与端板的螺接也很容易操作。可见,该放电电极的结构能够确保金属电极管和导线连接的可靠性,提高放电电极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该结构设计使得金属电极管和导线的连接便于操作,降低了生产门槛,能够提高制作速度和降低次品率。如上所述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所述连接通孔包括大径孔段和小径孔段,所述大径孔段相对所述小径孔段靠近所述金属电极管的外端,所述内螺纹段形成于所述小径孔段;所述紧固件包括头部和杆部,所述外螺纹部形成于所述杆部;所述导线的第一端在所述杆部上缠绕至少一圈以与所述紧固件连接,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端板螺接的状态下,所述导线缠绕在所述杆部的部分位于所述大径孔段。如上所述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所述端板的径向尺寸与所述管体的径向尺寸一致,所述头部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大径孔段的径向尺寸,且小于所述端板的径向尺寸。如上所述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在所述金属电极管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大径孔段的尺寸为所述端板尺寸的1/3~2/3。如上所述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所述端板在所述金属电极管轴向方向上的尺寸为5~20mm,所述内螺纹段的螺牙尺寸范围为M3~M20。如上所述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所述端板和所述管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所述端板和所述管体分体设置,所述端板与所述管体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如上所述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还包括介质阻挡管,所述金属电极管设于所述介质阻挡管内,所述端板与所述介质阻挡管的管口具有设定距离,所述导线的第二端自所述介质阻挡管的管口向外伸出,所述导线位于所述介质阻挡管的部分通过填充于所述介质阻挡管内的密封胶与所述介质阻挡管固定。如上所述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所述密封胶包覆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端板外侧的部分。如上所述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所述介质阻挡管具体为石英管或者陶瓷管。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等离子放电装置,包括放电模块,所述放电模块包括多个放电电极,所述放电电极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放电电极。由于上述放电电极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括该放电电极的等离子放电装置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大模块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一个放电电极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图2中金属电极管的端板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金属电极管100,管体110,端板120,连接通孔121,大径孔段1211,小径孔段1212,台阶面1213;导线200;紧固件300,头部310,杆部320;介质阻挡管400,密封胶500,汇总母线600。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为便于理解和描述简洁,下文结合等离子放电装置及其放电电极一并说明,有益效果部分不再重复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大模块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一个放电电极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图2中金属电极管的端板的剖面示意图。等离子放电装置包括放电模块,放电模块包括多个放电电极,各放电电极一端引出的导线200均可连接至汇总母线600,通过汇总母线600外接电源或接地。该实施例中,放电电极包括金属电极管100和导线200,金属电极管100包括管体110和封堵管体110端部开口的端板120,端板120具有连接通孔121,该连接通孔121具有内螺纹段。放电电极还包括紧固件300,该紧固件300具有与内螺纹段螺纹连接的外螺纹部,也就是说,紧固件300通过其外螺纹部和端板120的内螺纹段的螺纹配合能够固定于端板120上。导线200的第一端与紧固件300连接,并通过紧固件300与金属电极管100电连接。如上,该放电电极改变了金属电极管100与导线200的连接方式,实际操作时,可先将导线200的一端与紧固件300连接后,再将紧固件300螺接至金属电极管100的端板120上,导线200与紧固件300的连接可通过缠绕等方式实现,紧固件300与端板120的螺接也很容易操作;与
技术介绍
相比,规避了因操作空间不足导致的连接不可靠的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该放电电极的结构设计,不受限于操作空间,能够确保金属电极管100和导线200连接的可靠性,提高放电电极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该结构设计使得金属电极管100和导线200的连接便于操作,降低了生产门槛,能够提高制作速度和降低次品率。具体的方案中,端板120的连接通孔121包括大径孔段1211和小径孔段1212,如图3所示,大径孔段1211相对小径孔段1212靠近金属电极管100的外端,可结合图1和图2理解,这样,在大径孔段1211和小径孔段1212的连接处形成朝外的台阶面1213,前述内螺纹段具体形成于小径孔段1212。紧固件300包括头部310和杆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包括金属电极管和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管包括管体和封堵所述管体端部开口的端板,所述端板具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具有内螺纹段;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具有与所述内螺纹段螺纹连接的外螺纹部,所述导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紧固件连接,并通过所述紧固件与所述金属电极管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包括金属电极管和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管包括管体和封堵所述管体端部开口的端板,所述端板具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具有内螺纹段;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具有与所述内螺纹段螺纹连接的外螺纹部,所述导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紧固件连接,并通过所述紧固件与所述金属电极管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孔包括大径孔段和小径孔段,所述大径孔段相对所述小径孔段靠近所述金属电极管的外端,所述内螺纹段形成于所述小径孔段;所述紧固件包括头部和杆部,所述外螺纹部形成于所述杆部;所述导线的第一端在所述杆部上缠绕至少一圈以与所述紧固件连接,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端板螺接的状态下,所述导线缠绕在所述杆部的部分位于所述大径孔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的径向尺寸与所述管体的径向尺寸一致,所述头部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大径孔段的径向尺寸,且小于所述端板的径向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电极管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大径孔段的尺寸为所述端板尺寸的1/3~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昌河叶凯巫毅飞赵亚飞王力庄烨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