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金属换向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8643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金属换向片,包括换向器,换向器的内设有换向片本体,换向片本体的底端周围设有塑胶壳体,塑胶壳体在远离换向片本体的一端设有金属衬套,换向片本体的侧面设有云母片,换向片本体的上层为银铜层,换向片本体在远离银铜层的下层为全铜层,银铜层包括挂钩、电刷触点、流线层,挂钩的一侧设有电刷触点,电刷触点在远离所述挂钩的一侧设有流线层,所述全铜层包括分割层、过渡层、加固层、斜槽、燕尾槽、契合槽,所述分割层的底端设有过渡层,所述过渡层在远离所述分割层的一端设有加固层。有益效果:装置的整体设计用料偏少,节省了大量的铜料以及银料,节约了成本,且工作层使用的是银铜层,增加了导电性,提高了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金属换向片
本技术涉及换向片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双金属换向片。
技术介绍
换向器,亦称“整流子”。直流电机和交流换向器电动机电枢上的一个重要部件。由云母片隔开的许多铜片组成圆筒形或盘形,每一铜片同某几个电枢绕组元件相连接。电枢转动时,铜片相继同固定的电刷相接触。在直流电机中,通过电刷和换向器将电枢绕组内的交流电变为电刷间的直流电。在交流换向器电动机中,使电刷间交流电的频率符合工作要求。而换向片是换向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导电性以及稳固性直接决定了换向器的性能,因此好的换向片可以有效的提高换向器的性能。现有技术的换向片大多为全铜材料,或者全部为银铜合金材料,但是如此换向片的性价比并不高,因此需要一种高性价比的双金属换向片。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双金属换向片,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金属换向片,包括换向器,所述换向器的内设有换向片本体,所述换向片本体的底端周围设有塑胶壳体,所述塑胶壳体在远离所述换向片本体的一端设有金属衬套,所述换向片本体的侧面设有云母片,所述换向片本体的上层为银铜层,所述换向片本体在远离所述银铜层的下层为全铜层。进一步的,所述银铜层包括挂钩、电刷触点、流线层,所述挂钩的一侧设有电刷触点,所述电刷触点在远离所述挂钩的一侧设有流线层。进一步的,所述全铜层包括分割层、过渡层、加固层、斜槽、燕尾槽、契合槽,所述分割层的底端设有过渡层,所述过渡层在远离所述分割层的一端设有加固层。进一步的,所述电刷触点的表面设计有一定的弧度。进一步的,所述全铜层的两端均开设有过渡层。进一步的,所述全铜层的两侧的斜槽为对称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装置的整体设计用料偏少,节省了大量的铜料以及银料,节约了成本,且工作层使用的是银铜层,增加了导电性,提高了运行效率。2、电刷触点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刷的摩擦力,流线层可以减少换向器产生的空气阻力,过渡层用于连接加固层,加固层可以配合斜槽以及契合槽和燕尾槽对换向片本体进行加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金属换向片的换向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金属换向片的换向器立体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金属换向片的换向片本体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金属换向片的换向片本体主视图。附图标记:1、换向器;2、换向片本体;21、银铜层;22、全铜层;3、塑胶壳体;4、金属衬套;5、云母片;6、挂钩;7、电刷触点;8、流线层;9、分割层;10、过渡层;11、加固层;12、斜槽;13、燕尾槽;14、契合槽。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金属换向片。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双金属换向片,包括换向器1,所述换向器1的内设有换向片本体2,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底端周围设有塑胶壳体3,所述塑胶壳体3在远离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一端设有金属衬套4,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侧面设有云母片5,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上层为银铜层21,所述换向片本体2在远离所述银铜层21的下层为全铜层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换向器1是直流电机和交流电动机电枢上的一个重要部件,由换向片本体2、塑胶壳体3、金属衬套4、云母片5共同组成,换向片本体2为换向器1的重要组成部分,银铜层21为主要的工作层,全铜层22为非工作层,塑胶壳体3主要用于固定安装换向片本体2以及云母片5,金属衬套4主要用于防止塑胶壳体3受到机械应力发生变形,云母片5分割开换向片本体2。如图3所示,所述银铜层21包括挂钩6、电刷触点7、流线层8,所述挂钩6的一侧设有电刷触点7,所述电刷触点7在远离所述挂钩6的一侧设有流线层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挂钩6便于连接电缆,电刷触点7为电刷的主要接触点,是主要的磨损点,流线层8为电机旋转时减少换向器1的空气阻力。如图3-4所示,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铜层22包括分割层9、过渡层10、加固层11、斜槽12、燕尾槽13、契合槽14,所述分割层9的底端设有过渡层10,所述过渡层10在远离所述分割层9的一端设有加固层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分割层9为银铜层21与全铜层22的分割点,过渡层10为连接加固层11的过渡作用,且用料较少,节省铜料,加固层11用于加固电机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防止换向片本体2连接松弛,斜槽12用于配合加固层11以及契合槽14对换向片本体2进行加固,燕尾槽13可以防止换向片本体2旋转时发生偏斜。如图1-4所示,所述电刷触点7的表面设计有一定的弧度,所述全铜层22的两端均开设有过渡层10,所述全铜层22的两侧的斜槽12为对称设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电刷触点7的弧度可以很有效的使电刷接触换向器1时减小摩擦力,过渡层10可以有效的节省铜料,节约成本,斜槽12的对称设计可以更有效的对换向片本体2进行加固。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技术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实际应用时,换向器1在旋转时金属衬套4可以防止塑胶壳体3受到机械应力发生变形,云母片5分割开各个换向片本体2,挂钩6可以有效牢固的连接电缆,电刷触点7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刷的摩擦力,流线层8可以减少换向器1产生的空气阻力,过渡层10主要用于连接加固层11,加固层11可以配合斜槽12以及契合槽14和燕尾槽13对换向片本体2进行加固,装置的整体设计用料偏少,节省了大量的铜料以及银料,节约了成本。综上所述,借助于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换向器1在旋转时金属衬套4可以防止塑胶壳体3受到机械应力发生变形,云母片5分割开各个换向片本体2,挂钩6可以有效牢固的连接电缆,电刷触点7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刷的摩擦力,流线层8可以减少换向器1产生的空气阻力,过渡层10主要用于连接加固层11,加固层11可以配合斜槽12以及契合槽14和燕尾槽13对换向片本体2进行加固,装置的整体设计用料偏少,节省了大量的铜料以及银料,节约了成本,且工作层使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金属换向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换向器(1),所述换向器(1)的内设有换向片本体(2),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底端周围设有塑胶壳体(3),所述塑胶壳体(3)在远离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一端设有金属衬套(4),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侧面设有云母片(5),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上层为银铜层(21),所述换向片本体(2)在远离所述银铜层(21)的下层为全铜层(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金属换向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换向器(1),所述换向器(1)的内设有换向片本体(2),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底端周围设有塑胶壳体(3),所述塑胶壳体(3)在远离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一端设有金属衬套(4),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侧面设有云母片(5),所述换向片本体(2)的上层为银铜层(21),所述换向片本体(2)在远离所述银铜层(21)的下层为全铜层(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金属换向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银铜层(21)包括挂钩(6)、电刷触点(7)、流线层(8),所述挂钩(6)的一侧设有电刷触点(7),所述电刷触点(7)在远离所述挂钩(6)的一侧设有流线层(8)。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忠南蒋宇鹏唐俊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集强金属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