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66737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属于船舶领域,包括压力舱,压力舱包括休息舱、生活舱及外舱,生活舱位于休息舱与外舱之间,休息舱与生活舱之间设有内门,生活舱与外舱之间设有外门,休息舱内设有第一气体交换装置,生活舱内设有第二气体交换装置,外舱内设有第三气体交换装置,第一气体交换装置、第二气体交换装置与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均与ECU电连接,且第一气体交换装置、第二气体交换装置与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均与总进气管和总出气管相连接。通过在压力舱内设置第一气体交换装置、第二气体交换装置及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就可以实现压力舱内气体循环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船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饱和潜水船的核心系统为饱和潜水系统,而潜水员在等待加减压过程中全程需要呆在压力舱室中,时间长达数天至十几天,这期间压力舱室内生命支持系统显得格外重要,为此压力舱室内的气体循环是潜水员生命保证的重要指标,如果气体温度、湿度、浓度控制得不得当,可能会导致潜水员发生意外,由于压力舱室加减压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所以万一潜水员发生意外,医疗救援往往不能够第一时间予以治疗,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情况出现。而目前压力舱室的气体循环通过在相隔的舱室之间设置两个相对较小的排气扇或者换风扇来实现室内的空气的流动,但采用该方式进行实现气体的循环流动的效果并不明显,从而导致气体的温度、湿度、浓度等各项指标并不符合要求,不利于潜水员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通过在压力舱内设置第一气体交换装置、第二气体交换装置及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就可以实现压力舱内气体循环的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包括压力舱,所述压力舱包括休息舱、生活舱及外舱,所述生活舱位于所述休息舱与所述外舱之间,所述休息舱与所述生活舱之间设有内门,所述生活舱与所述外舱之间设有外门,所述休息舱内设有第一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生活舱内设有第二气体交换装置,所述外舱内设有第三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第一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第二气体交换装置与所述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均与ECU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第二气体交换装置与所述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均与总进气管和总出气管相连接。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气体交换装置包括第一通气管、第二通气管、第一控制阀及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气管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另一端与所述总进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管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另一端与所述总出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一通气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管另一端均与所述休息舱相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及所述第二控制阀均与所述ECU电连接。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气体交换装置还包括设有第三控制阀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三控制阀与所述ECU电连接。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二气体交换装置包括第三通气管、第四通气管、第四控制阀及第五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一端与所述第三通气管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控制阀另一端与所述总进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五控制阀一端与所述第四通气管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控制阀另一端与所述总出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三通气管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通气管另一端均与所述生活舱相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及所述第五控制阀均与所述ECU电连接。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二气体交换装置还包括设有第六控制阀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通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通气管相连接,所述第六控制阀与所述ECU电连接。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包括第五通气管、第六通气管、第七控制阀及第八控制阀,所述第七控制阀一端与所述第五通气管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七控制阀另一端与所述总进气管相连接,所述第八控制阀一端与所述第六通气管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八控制阀另一端与所述总出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五通气管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通气管另一端均与所述外舱相连通,所述第七控制阀及所述第八控制阀均与所述ECU电连接。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三气体交换装置还包括设有第九控制阀的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五通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通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九控制阀与所述ECU电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休息舱内设有第一气体交换装置,生活舱内设有第二气体交换装置,外舱内设有第三气体交换装置,且第一气体交换装置、第二气体交换装置与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均与总进气管和总出气管相连接。则通过实现了每个舱室内的空气流动的目的,进而实现了压力舱内气体的循环,进而保证了压力舱内气体的各个指标符合人体的标准范围内,进而保证了潜水人员的身体健康以及潜水人员在压力舱内的正常作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的整体气体循环图;图3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的单独气体循环图;图4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的部分气体循环图。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压力舱;11、休息舱;12、生活舱;13、外舱;14、内门;15、外门。V1、第一控制阀;V2、第二控制阀;V3、第三控制阀;V4、第四控制阀;V5、第五控制阀;V6、第六控制阀;V7、第七控制阀;V8、第八控制阀;V9、第九控制阀E1、第一通气管;E2、第二通气管;E3、第三通气管;E4、第四通气管;E5、第五通气管;E6、第六通气管;E7、总进气管;E8、总出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包括压力舱1,压力舱1包括休息舱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包括压力舱(1),所述压力舱(1)包括休息舱(11)、生活舱(12)及外舱(13),所述生活舱(12)位于所述休息舱(11)与所述外舱(13)之间,所述休息舱(11)与所述生活舱(12)之间设有内门(14),所述生活舱(12)与所述外舱(13)之间设有外门(15),其特征在于:/n所述休息舱(11)内设有第一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生活舱(12)内设有第二气体交换装置,所述外舱(13)内设有第三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第一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第二气体交换装置与所述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均与ECU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第二气体交换装置与所述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均与总进气管(E7)和总出气管(E8)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包括压力舱(1),所述压力舱(1)包括休息舱(11)、生活舱(12)及外舱(13),所述生活舱(12)位于所述休息舱(11)与所述外舱(13)之间,所述休息舱(11)与所述生活舱(12)之间设有内门(14),所述生活舱(12)与所述外舱(13)之间设有外门(15),其特征在于:
所述休息舱(11)内设有第一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生活舱(12)内设有第二气体交换装置,所述外舱(13)内设有第三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第一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第二气体交换装置与所述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均与ECU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气体交换装置、所述第二气体交换装置与所述第三气体交换装置均与总进气管(E7)和总出气管(E8)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体交换装置包括第一通气管(E1)、第二通气管(E2)、第一控制阀(V1)及第二控制阀(V2),所述第一控制阀(V1)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气管(E1)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V1)另一端与所述总进气管(E7)相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V2)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管(E2)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V2)另一端与所述总出气管(E8)相连接,所述第一通气管(E1)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管(E2)另一端均与所述休息舱(11)相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V1)及所述第二控制阀(V2)均与所述ECU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体交换装置还包括设有第三控制阀(V3)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气管(E1)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管(E2)相连接,所述第三控制阀(V3)与所述ECU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力舱的气体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气体交换装置包括第三通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士虎刘崇喆陈超伍常斌黄鹏飞马金金潘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黄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