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键组件、转向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639188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4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花键组件、转向系统及车辆,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一种花键组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和锁定结构,所述第一主体设有内花键,所述第二主体设有外花键,所述内花键与所述外花键相适配,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通过所述锁定结构锁定并压紧;所述锁定结构至少部分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或所述第二主体,所述锁定结构包括固定部和锁定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锁定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锁定部连接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沿轴向方向相互压紧。本申请的实施例具有连接更加稳定可靠,降低力矩衰减松动,降低异响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花键组件、转向系统及车辆
本申请属于机械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花键组件、转向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PowerSteering,简称EPS)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管柱式助力转向系统(ColumnElectricPowerSteering,简称C-EPS)因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布置容易、安装简易、维修方便等特点,C-EPS在汽车上的应用比重已经占据了EPS的大部分份额。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C-EPS中的下节叉80和输入轴90通过花键连接,花键的侧边通过固定件81进行固定。此时,为了便于安装,内外花键的配合往往预留一定间隙,在下接叉80装入输入轴90后,为了消除这一配合间隙,通过固定件81拧入下接叉80中,使接叉1变形减小开口,从而使内花键套在固定件81轴向夹紧力的作用下抱紧输入轴外花键。但是,由于花键传递较大扭力,此处开口结构在日常左右打方向盘交变力作用下给固定件81反复的拉伸和压缩的力,此时如果固定件81的防松不好,拧紧力矩衰减至夹紧不足时将会出现左右来回打方向时内外花键撞击异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花键组件、转向系统及车辆,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花键连接不稳定,容易出现异响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花键组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和锁定结构,所述第一主体设有内花键,所述第二主体设有外花键,所述内花键与所述外花键相适配,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通过所述锁定结构锁定并压紧;所述锁定结构至少部分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或所述第二主体,所述锁定结构包括固定部和锁定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锁定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锁定部连接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沿轴向方向相互压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内花键和外花键的配合设置,可以使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连接在一起,并通过锁定结构锁死。其中,固定部和锁定部的设置,可以通过可拆卸地连接对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进行锁定或解锁,通过锁定结构的配合,可以保证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连接稳定性,实现内花键和外花键配合更加紧密,降低力矩衰减松动的情况,提高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连接的稳定性,不容易出现异响。本申请的实施例具有连接更加稳定可靠,降低力矩衰减松动,降低异响的有益效果。可选地,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锁定部连接或抵接于所述第二主体;或者,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所述锁定部连接或抵接于所述第一主体;其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锁定部连接后,在所述外花键伸入所述内花键内侧的过程中。可选地,所述固定部设置为螺纹柱,所述螺纹柱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连接端,所述螺纹柱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锁定部设置为锁定螺母,所述锁定螺母与所述螺纹柱螺纹连接,所述锁定螺母与所述第一主体抵接;所述锁定螺母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背离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可选地,所述锁定螺母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可选地,所述固定部设置为开设在所述第二主体连接端的螺纹孔;所述锁定部设置为螺栓,所述螺栓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螺栓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可选地,所述内花键包括至少一个内花键凹槽,所述外花键包括至少一个外花键凸齿,所述内花键凹槽和所述外花键凸齿相互适配;所述内花键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的连接端,所述内花键凹槽沿背离所述第一主体的连接端的方向上凹陷面积逐渐缩小;所述外花键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的连接端,所述外花键凸齿沿背离所述第二主体的连接端的方向上凸出截面积逐渐增大。可选地,所述内花键凹槽沿背离所述第一主体连接端的方向上,第一宽度逐渐增加,其中,所述第一宽度是指所述内花键凹槽在所述第一主体在垂直于径向的尺寸;所述外花键凸齿沿背离所述第二主体连接端的方向上,第二宽度逐渐增加,其中,所述第二宽度是指所述外花键凸齿在所述第二主体在垂直于径向的尺寸。可选地,所述内花键凹槽沿背离所述第一主体连接端的方向上,第一高度逐渐增加,其中,所述第一高度是指所述内花键凹槽在所述第一主体沿径向的尺寸;所述外花键凸齿沿背离所述第二主体连接端的方向上,第二高度逐渐增加,其中,所述第二高度是指所述外花键凸齿在所述第二主体在径向的尺寸。可选地,所述内花键包括定位凹槽和多个内花键凹槽,所述外花键包括定位凸棱和多个外花键凸齿,所述定位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内花键凹槽的宽度,所述定位凸棱的宽度大于所述外花键凸齿的宽度,所述内花键凹槽与所述外花键凸齿相适配,所述定位凹槽与所述定位凸棱相适配;或者,所述内花键包括定位凸棱和多个内花键凸齿,所述外花键包括定位凹槽和多个外花键凹槽,所述定位凸棱的宽度大于所述内花键凸齿的宽度,所述定位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外花键凹槽的宽度,所述内花键凸齿与所述外花键凹槽相适配,所述定位凸棱与所述定位凹槽相适配。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所述转向系统包括如上述的花键组件。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述的花键组件。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花键组件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花键组件连接到转向系统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花键组件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花键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花键组件连接后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图6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图6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分离后楔形角的对比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分离后定位结构的位置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内花键;11、内花键凹槽;20、外花键;21、外花键凸齿;30、第一主体;31、通孔;40、第二主体;50、锁定结构;51、固定部;52、锁定部;60、定位结构;61、定位凸棱;62、定位凹槽;70、转向系统;80、下节叉;81、固定件;90、输入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花键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和锁定结构,所述第一主体设有内花键,所述第二主体设有外花键,所述内花键与所述外花键相适配,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通过所述锁定结构锁定并压紧;/n所述锁定结构至少部分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或所述第二主体,所述锁定结构包括固定部和锁定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锁定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锁定部连接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沿轴向方向相互压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花键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和锁定结构,所述第一主体设有内花键,所述第二主体设有外花键,所述内花键与所述外花键相适配,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通过所述锁定结构锁定并压紧;
所述锁定结构至少部分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或所述第二主体,所述锁定结构包括固定部和锁定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锁定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锁定部连接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沿轴向方向相互压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锁定部连接或抵接于所述第二主体;或者,
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所述锁定部连接或抵接于所述第一主体;
其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锁定部连接后,在所述外花键伸入所述内花键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花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置为螺纹柱,所述螺纹柱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的连接端,所述螺纹柱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
所述锁定部设置为锁定螺母,所述锁定螺母与所述螺纹柱螺纹连接,所述锁定螺母与所述第一主体抵接;
所述锁定螺母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背离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花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螺母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花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置为开设在所述第二主体的连接端的螺纹孔;
所述锁定部设置为螺栓,所述螺栓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
所述螺栓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花键包括至少一个内花键凹槽,所述外花键包括至少一个外花键凸齿,所述内花键凹槽和所述外花键凸齿相互适配;
所述内花键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的连接端,所述内花键凹槽沿背离所述第一主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祖俊王连科何二刚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