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飞强专利>正文

一种墙体单元及其建筑墙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3683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墙体单元和建筑墙体,包括两个固定组件和至少一个支架,两个固定组件相互平行设置,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一固定条及第二固定条,第一固定条连接于第一板体相对另一第一板体的一端,第一固定条设置于第一板体相邻的两侧并凸出于第一板体,第二固定条连接于第一固定条相对另一第一固定条的一端,第二固定条设置于第一板体相邻的另外两侧并凸出于第一板体,第二固定条与第一板体之间形成有供第一固定条插入的插槽;支架设置于两个第一板体之间并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板体。两个第一板体之间填充有填充物,填充物可以是泥土、建筑垃圾、建筑泡沫和发泡混泥土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减小对黏土等非可再生资源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墙体单元及其建筑墙体
本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墙体单元及其建筑墙体。
技术介绍
房屋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体物质,其主要包括梁、柱和墙体等建筑结构。现有的梁和柱是直接通过水泥混泥土浇筑成型,承担承重和支撑的作用,而建筑墙体在房屋建筑中主要承担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目前,现有的墙体主要是水泥混泥土浇筑和砖块堆砌,混泥土和砖块式建筑需要耗费大量的粘土的消耗,消耗了大量的非再生资源的消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墙体单元及其建筑墙体,解决现有技术中建筑墙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混凝土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墙体单元,包括:两个固定组件,两个所述固定组件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一固定条及第二固定条,所述第一固定条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另一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相邻的两侧并凸出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固定条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条相对另一所述第一固定条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相邻的另外两侧并凸出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固定条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固定条插入的插槽;至少一个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座、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座、至少一个第三连接座、至少一个第四连接座、至少一个第一固定件及至少一个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座设置于两个第一板体之间并连接于一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三连接座和所述第四连接座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并连接于另一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三连接座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四连接座与所述第二连接座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座,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座、第二连接座、第三连接座及第四连接座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座依次交替设置,多个所述第三连接座和所述第四连接座依次交替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座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固定件还包括两个第一连接管,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均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并呈V字型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四连接座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均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座并呈V字型设置;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三固定件和第四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两个第三连接管,两个所述第三连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并呈V字型设置;所述第四固定件包括两个第四连接管,两个所述第四连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座并呈V字型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管、另一端分别插设于相邻的所述第三连接座上的所述第四连接管;所述第二固定件中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管、另一端分别插设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座上的所述第三连接管。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架相互平行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三固定条,所述第三固定条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条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所述第三固定条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第一固定条及第二固定条,所述第一固定条、第一板体及第二固定条之间合围形成有供第一固定条插入的所述插槽。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填充有填充物,所述填充物可以是泥土、建筑垃圾、建筑泡沫和发泡混泥土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建筑墙体,所述建筑墙体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墙体单元。进一步的,所述墙体单元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墙体单元的所述第一固定条插设于相邻的所述墙体单元的所述插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进行建筑墙体的组装时,将多个墙体单元进行拼接,使得相邻的墙体单元的第一固定条112插设于相邻的墙体单元的插槽,墙体单元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通过上述方式将相邻的墙体单元之间进行拼接,实现了相邻的墙体之间的固定,本申请的建筑墙体,使用到的混凝土较小,能有效减小水泥混凝土的使用,减小了对黏土的需求,避免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墙体单元的三维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中墙体单元隐藏一个第一板体后的三维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支架的三维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第一板体与填充物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专利技术/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专利技术/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技术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墙体,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墙体单元1,墙体单元1包括两个固定组件11和至少一个支架12,两个固定组件11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固定组件11包括第一板体111、第一固定条112及第二固定条113,第一固定条112连接于第一板体111相对另一第一板体111的一端,第一固定条112设置于第一板体111相邻的两侧并凸出于第一板体111,第二固定条113连接于第一固定条112相对另一第一固定条112的一端,第二固定条113设置于第一板体111相邻的另外两侧并凸出于第一板体111,第二固定条113与第一板体111之间形成有供第一固定条112插入的插槽。其中,墙体单元1的数量为多个,墙体单元1的第一固定条112插设于相邻的墙体单元1的插槽,墙体单元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支架12设置于两个第一板体111之间并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板体111。如图3所示,具体的,支架1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座121、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座122、至少一个第三连接座123、至少一个第四连接座124、至少一个第一固定件125及至少一个第二固定件126,第一连接座121和第二连接座122设置于两个第一板体111之间并连接于一第一板体111,第三连接座123和第四连接座124设置于两个第一板体111之间并连接于另一第一板体111,第三连接座123与第一连接座121一一对应设置,第四连接座124与第二连接座12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固定件125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杆1251,第一连接杆125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座122、另一端连接于第三连接座123,第二固定件126包括第二连接杆1261,第二连接杆126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座121、另一端连接于第四连接座124。其中,第一连接杆1251和第二连接杆1261为内部空心的管体,第一连接杆1251和第二连接杆1261为木制品。其中,第一连接座121、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墙体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n两个固定组件,两个所述固定组件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一固定条及第二固定条,所述第一固定条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另一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相邻的两侧并凸出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固定条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条相对另一所述第一固定条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相邻的另外两侧并凸出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固定条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固定条插入的插槽;/n至少一个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墙体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固定组件,两个所述固定组件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一固定条及第二固定条,所述第一固定条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另一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相邻的两侧并凸出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固定条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条相对另一所述第一固定条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相邻的另外两侧并凸出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固定条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固定条插入的插槽;
至少一个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座、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座、至少一个第三连接座、至少一个第四连接座、至少一个第一固定件及至少一个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座设置于两个第一板体之间并连接于一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三连接座和所述第四连接座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并连接于另一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三连接座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四连接座与所述第二连接座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座,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墙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第二连接座、第三连接座及第四连接座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座依次交替设置,多个所述第三连接座和所述第四连接座依次交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墙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座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固定件还包括两个第一连接管,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均连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飞强
申请(专利权)人:何飞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