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9604672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海藻酸钠/益生元/益生菌为核层,海藻酸钠/果胶为壳层壁材,大豆分离蛋白为最外层壁材,通过同轴静电喷涂装置制备得到负载活性物质的多层微胶囊。该方法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一步法实现多层封装,制备条件简单温和,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所得微胶囊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益生菌的包埋效率,还能显著提高益生菌在模拟胃肠液中的存活率,实现益生菌结肠靶向释放的目的,为益生菌口服新型剂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涉及功能性物质的包埋及肠道靶向释放,具体涉及一种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益生菌是指一类当摄入充足的量时,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研究表明,益生菌主要定植于结肠部位,为了发挥较好的益生效果,口服摄入至结肠的益生菌的存活数应大于7logCFU/mL。然而,益生菌对加工和胃肠道传递过程中的不良条件非常敏感,导致其存活率低,限制了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针对该问题,微胶囊技术可以提高益生菌在不良环境下的存活率。因此,开发高效的微囊化体系对提高益生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微胶囊技术包括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乳化法、层层包埋法、挤压法和静电喷涂法等。研究证明,多层微胶囊比单层微胶囊具有更好的保护能力,而现有的逐层封装过程非常繁琐,需要加以简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制备核层溶液:在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益生菌悬液或益生菌悬液和益生元,混匀,得到核层溶液;/n(2)制备壳层溶液:在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低甲氧基果胶溶液,混匀,得到壳层溶液;/n(3)制备蛋白接收液:将大豆分离蛋白和氯化钙加入水中溶解,得到蛋白接收液;/n(4)制备多层微胶囊:将步骤(1)所得核层溶液和步骤(2)所得壳层溶液通过同轴静电喷涂装置形成液滴,在静电场的作用下滴入步骤(4)所得蛋白接收液中,得到多层微胶囊,即所述的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核层溶液:在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益生菌悬液或益生菌悬液和益生元,混匀,得到核层溶液;
(2)制备壳层溶液:在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低甲氧基果胶溶液,混匀,得到壳层溶液;
(3)制备蛋白接收液:将大豆分离蛋白和氯化钙加入水中溶解,得到蛋白接收液;
(4)制备多层微胶囊:将步骤(1)所得核层溶液和步骤(2)所得壳层溶液通过同轴静电喷涂装置形成液滴,在静电场的作用下滴入步骤(4)所得蛋白接收液中,得到多层微胶囊,即所述的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益生菌选自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属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所述的益生元为低聚糖和富含ω-3脂肪酸的油中的一种单一益生元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组合的复合益生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低聚糖为低聚果糖;所述的富含ω-3脂肪酸的油为鱼油;
当所述的益生元为低聚果糖时,用量按其在核层溶液体系中的浓度为0.25~1.25wt%计;
当所述的益生元为鱼油时,用量按其在核层溶液体系中的浓度为0.5~2.5v/v%计;
当所述的益生元为低聚果糖和鱼油组合的复合益生元时,低聚果糖用量按其在核层溶液体系中的浓度为0.5~1wt%计,鱼油的用量按其在核层溶液体系中的浓度为0.5~1v/v%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肠靶向的益生菌多层包埋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的益生元为低聚果糖时,用量按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虹黄如梦冯坤韦昀姗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