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及流量调整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9785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20:01
具备高温热介质调整部(25、26、28)和控制部(60)。高温热介质调整部(25、26、28)调整高温热介质流量比,该高温热介质流量比是在空气加热器(22)流动的高温热介质与在散热器(23)流动的高温热介质的流量比。控制部(60)控制高温热介质调整部(25、26、28),以成为如下高温热介质流量比:在高压侧热交换器(12)从制冷剂向高温热介质散热的热中的、相对于在空气加热器(22)将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加热至目标吹出温度(TAO)所需的热而剩余的热在散热器(23)向车室外的空气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制冷循环装置及流量调整机构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2018年12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243391号和2019年11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216880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及用于其的流量调整机构。
技术介绍
以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车辆用热管理装置:在制冷循环的冷凝器被加热后的冷却液向加热器芯和散热器流动。加热器芯使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而加热空气。散热器使冷却液与车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却冷却液。以下,将车室外的空气称作外气。在该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制冷循环的第一蒸发器被冷却后的冷却液来冷却逆变器等电气设备,并通过制冷循环的第二蒸发器来冷却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吸收的热和制冷循环的压缩机所发出的热在冷凝器从制冷剂施加到冷却液。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欧州专利申请公开第2437955号说明书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从冷凝器施加到冷却液的热被分配给加热器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高温热介质回路(20),该高温热介质回路供高温热介质循环;/n空气加热器(22),该空气加热器使所述高温热介质与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所述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n散热器(23),该散热器使所述高温热介质与车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向所述车室外的空气散热;/n压缩机(11),该压缩机吸入、压缩并排出制冷剂;/n高压侧热交换器(12),该高压侧热交换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高压的所述制冷剂与所述高温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从所述制冷剂向所述高温热介质散热;/n减压部(13、16),该减压部使在所述高压侧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减压;/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226 JP 2018-243391;20191129 JP 2019-216880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高温热介质回路(20),该高温热介质回路供高温热介质循环;
空气加热器(22),该空气加热器使所述高温热介质与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所述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
散热器(23),该散热器使所述高温热介质与车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向所述车室外的空气散热;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吸入、压缩并排出制冷剂;
高压侧热交换器(12),该高压侧热交换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高压的所述制冷剂与所述高温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从所述制冷剂向所述高温热介质散热;
减压部(13、16),该减压部使在所述高压侧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减压;
多个蒸发器(14、17),该多个蒸发器使在所述减压部被减压后的所述制冷剂吸热,从而使所述制冷剂蒸发;
制冷剂流切换部(16),该制冷剂流切换部切换所述制冷剂向所述多个蒸发器中的一部分的蒸发器流动的状态和所述制冷剂向全部所述多个蒸发器流动的状态;
高温热介质调整部(25、26、28),该高温热介质调整部调整高温热介质流量比,该高温热介质流量比是在所述空气加热器流动的所述高温热介质与在所述散热器流动的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流量比;以及
控制部(60),该控制部控制所述高温热介质调整部,以成为如下所述高温热介质流量比:使在所述高压侧热交换器从所述制冷剂向所述高温热介质散热的热中的、相对于在所述空气加热器将所述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加热至目标吹出温度(TAO)所需的热而剩余的热在所述散热器向所述车室外的空气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高温热介质向所述空气加热器和所述散热器这两方流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高温热介质调整部,以使所述空气加热器中的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时间平均流量比所述散热器中的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时间平均流量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温热介质调整部具有散热器侧调整部(26),该散热器侧调整部在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流动中配置于所述高压侧热交换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并调整流入所述散热器的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加热器和所述散热器在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流动中彼此并联地配置,
所述高温热介质调整部具有空气加热器侧调整部(25),该空气加热器侧调整部在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流动中配置于分支部(20d)与所述空气加热器之间,并调整流入所述空气加热器的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流量,所述分支部使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流动向所述空气加热器和所述散热器分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加热器和所述散热器在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流动中彼此串联地配置,
所述空气加热器与所述散热器相比配置于所述高温热介质的上游侧,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旁通部(27),该旁通部供从所述空气加热器流出的所述高温热介质绕过所述散热器而流动,
所述高温热介质调整部通过调整旁通流量比,来调整在所述空气加热器流动的所述高温热介质与在所述散热器流动的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流量比,该旁通流量比是在所述散热器流动的所述高温热介质与在所述旁通部流动的所述高温热介质的流量比。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低温热介质回路(30),该低温热介质回路供低温热介质循环,
所述多个蒸发器包含热介质冷却器(17),该热介质冷却器使在所述减压部被减压后的所述制冷剂与所述低温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所述制冷剂蒸发并且冷却所述低温热介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热器(32),该吸热器使所述低温热介质与所述车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所述低温热介质从所述车室外的空气吸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热介质流切换部(36),该热介质流切换部切换使所述低温热介质向所述吸热器流动的状态和不向所述吸热器流动的状态,
所述控制部切换吸热模式和散热模式,
在该吸热模式下,控制所述高温热介质调整部和所述热介质流切换部,以使所述高温热介质向所述空气加热器流动,并且所述低温热介质向所述吸热器流动,
在该散热模式下,控制所述高温热介质调整部,以使所述高温热介质向所述空气加热器和所述散热器流动,
在切换所述吸热模式和所述散热模式时执行转移模式,在该转移模式下,控制所述高温热介质调整部和所述热介质流切换部,以使所述高温热介质向所述空气加热器和所述散热器流动,并且所述低温热介质向所述吸热器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池(33),该电池通过所述低温热介质冷却;以及
低温热介质调整部(36),该低温热介质调整部调整低温热介质流量比,该低温热介质流量比是在所述吸热器流动的所述低温热介质与冷却所述电池的所述低温热介质的流量比,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低温热介质调整部的工作,以使所述电池成为目标电池温度。


10.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低温热介质回路(30),该低温热介质回路供低温热介质循环;
吸热器(32),该吸热器使所述低温热介质与向车室外吹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所述低温热介质从所述车室外的空气吸热;
电池(33),该电池通过所述低温热介质冷却;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吸入、压缩并排出制冷剂;
空气加热部(12、22),该空气加热部通过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散热来加热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
减压部(13、16),该减压部使在所述空气加热部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减压;
蒸发器(17),该蒸发器使在所述减压部被减压后的所述制冷剂与所述低温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所述制冷剂蒸发并且冷却所述低温热介质;
低温热介质调整部(36),该低温热介质调整部调整低温热介质流量比,该低温热介质流量比是在所述吸热器流动的所述低温热介质与冷却所述电池的所述低温热介质的流量比;以及
控制部(60),该控制部控制所述低温热介质调整部,以成为所述电池被冷却至目标电池温度的所述低温热介质流量比。


11.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电池(33),该电池通过所述低温热介质冷却。


12.根据权利要求6~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发热设备(34),该发热设备通过所述低温热介质冷却。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牧本直也加藤吉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