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9760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2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多个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发光二极管;导光板沿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交叉;第一区的网点包括多个孤立的簇状结构,任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之间网点密度低于簇状结构的网点密度;由于任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之间网点密度低于簇状结构的网点密度,经簇状结构传递至可视区的光线会增多,从而提升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亮度;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之间传递至可视区的光线会减少,从而降低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区域的亮度;从而实现在保障背光模组边框较小的情况下,优化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液晶显示装置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现有技术中,为避免背光模组中相邻的两个发光二极管之间光线较暗、而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区域较亮的现象;为优化显示效果,只能采取增大相邻两颗发光二极管出光区域的交叉点与可视区的距离,以平衡两个发光二极管之间与发光二极管出光区域的亮度。但是,现有技术的做法必定会增大背光模组的边框尺寸;因此,设计一款边框较小的背光模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上述背光模组无需增大相邻两颗发光二极管出光区域的交叉点与可视区的距离,即可实现提升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亮度、降低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区域的亮度,从而实现在保障背光模组边框较小的情况下,优化显示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导光板具有入光侧和出光面,入光侧具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相邻的两个发光二极管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导光板沿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交叉;第一区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在任意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间距的0.6-1.8倍;第一区的网点包括多个孤立的簇状结构,任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之间网点密度低于簇状结构的网点密度,任意两相邻簇状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发光二极管在第一方向上长度的0.7-1.0倍;在第二方向上,每个簇状结构的长度等于第一区的长度。其中,导光板的第二区位于第一区与可视区之间,且簇状结构的网点密度大于可视区中的网点密度。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由于任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之间网点密度低于簇状结构的网点密度,经簇状结构传递至可视区的光线会增多,从而提升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亮度;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之间传递至可视区的光线会减少,从而降低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区域的亮度。这种设置方式,无需增大相邻两颗发光二极管出光区域的交叉点与可视区的距离;只需令任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之间网点密度低于簇状结构的网点密度,即可实现提升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亮度、降低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区域的亮度,从而实现在保障背光模组边框较小的情况下,优化显示效果。可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第一区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两个相邻发光二极管间距的0.8-1.0倍;任一簇状结构的中点到与簇状结构相邻的两个发光二极管的距离相等,簇状结构位于任意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距离相同的位置处的网点的分布密度,大于其他位置处的网点分布密度,且从该位置到簇状结构边缘位置网点密度逐渐减小。可选地,背光模组还包括与出光面相对的扩散片;扩散片上具有遮光网点,遮光网点在导光板正投影位于第一区、且与发光二极管正对;遮光网点的密度从中心处到边缘位置逐渐减小。可选地,背光模组还包括与出光面相对的扩散片;扩散片上具有遮光网点,遮光网点在导光板正投影位于第一区、且与发光二极管正对;遮光网点的密度从中心处到边缘位置逐渐减小;遮光网点的轮廓在导光板上的正投影靠近发光二极管的边缘呈凸向发光二极管的弧形。可选地,背光模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发光二极管位于柔性电路板上,柔性电路板在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区无交叠;柔性电路板在每个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区域采用深色处理或贴附深色胶带,以形成多个吸光区;吸光区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发光二极管在第一方向长度相等,吸光区在第二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区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可选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反射片位于导光板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反射片的边缘处具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与多个吸光区一一对应设置,且吸光区在反射片上的正投影位于凹槽内。本技术提供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任一种背光模组。附图说明图1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角与亮度关系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灯条中各发光二极管的光路模拟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在导光板上设置密度不同的网点的结构示意图;图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在扩散片上设置遮光网点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在柔性电路板上设置吸光区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在反射片上设置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标:1-导光板;2-发光二极管;3-可视区;4-第二区;5-第一区;6-簇状结构;7-凹槽;8-扩散片;9-上半区;10-下半区;11-吸光区;12-胶带;13-反射片;14-背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角与亮度关系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灯条中各发光二极管的光路模拟图;参考图1,120°的锥体(与垂直于发光二极管发光面单面夹角为60°)范围内为强光区域(图1中曲线双箭头所示区域),超过120°范围发光二极管光强下降至少50%,对灯口光效补偿影响较小。因此,参考图2,针对超窄边框背光模组,发光二极管a的出光区域A光线较强,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a之间的区域B光线较弱。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在导光板上设置密度不同的网点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导光板1具有入光侧和出光面,入光侧具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发光二极管2,相邻的两个发光二极管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导光板沿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区5和第二区4,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交叉;第一区5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在任意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2间距的0.6-1.8倍;第一区5的网点包括多个孤立的簇状结构6,任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6之间网点密度低于簇状结构6的网点密度,任意两相邻簇状结构6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发光二极管2在第一方向上长度的0.7-1.0倍;在第二方向上,每个簇状结构6的长度等于第一区的长度。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由于任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6之间网点密度低于簇状结构6的网点密度,经簇状结构传递至可视区3的光线会增多,从而提升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2之间的亮度;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6之间传递至可视区3的光线会减少,从而降低发光二极管2的出光区域的亮度。这种设置方式,无需增大相邻两颗发光二极管2出光区域的交叉点与可视区的距离;只需令任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6之间网点密度低于簇状结构6的网点密度,即可实现提升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2之间的亮度、降低发光二极管2的出光区域的亮度,从而实现在保障背光模组边框较小的情况下,优化显示效果。其中,导光板1的第二区4位于第一区5与可视区3之间,且簇状结构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侧和出光面,所述入光侧具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相邻的两个发光二极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沿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交叉;所述第一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在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发光二极管间距的0.6-1.8倍;所述第一区的网点包括多个孤立的簇状结构,任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之间网点密度低于所述簇状结构的网点密度,任意两相邻簇状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发光二极管在第一方向上长度的0.7-1.0倍;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个所述簇状结构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区的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侧和出光面,所述入光侧具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相邻的两个发光二极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沿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交叉;所述第一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在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发光二极管间距的0.6-1.8倍;所述第一区的网点包括多个孤立的簇状结构,任意两个相邻的簇状结构之间网点密度低于所述簇状结构的网点密度,任意两相邻簇状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发光二极管在第一方向上长度的0.7-1.0倍;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个所述簇状结构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区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第一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两个相邻发光二极管间距的0.8-1.0倍;
任一簇状结构的中点到与所述簇状结构相邻的两个发光二极管的距离相等,所述簇状结构位于任意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距离相同的位置处的网点的分布密度,大于其他位置处的网点分布密度,且从该位置到簇状结构边缘位置网点密度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扩散片;
所述扩散片上具有遮光网点,所述遮光网点在所述导光板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区、且与所述发光二极管正对;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耀东辛秦郑仰利张晓萍任健张罗印思琪刘芳怡范利涛周震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