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8521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属于软土地基加固技术领域,其通过在基坑开挖区域的外侧设置由支护桩和止水桩组成的支护体系,并在基坑坑底的软土层表面加入固化剂,利用坑底表面软土层的搅拌成型,使得基坑坑底能够形成由硬壳层和被动加固层组成的表面固化层,进而形成稳定的基坑坑底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其施工步骤简单,施工简便,得到的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稳定性高,为基坑内后续施工机械的入场提供了平整、稳定的基坑底面,确保了软土基坑内相关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了淤泥的开挖量和弃方量,提升了软土基坑施工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
本技术属于软土地基加固
,具体涉及一种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
技术介绍
在基础建设工程中,基坑的开挖、施工十分普遍,是地下基础工程施工中最基础的一环。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结构开挖后的支护设计和加固设计关系着整个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根据地质环境的不同,对于基坑施工的要求往往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某些特定施工环境下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沿海地区,地质土层中的软土层分布较为广泛,软土厚度较大,且软土层往往具有天然孔隙比大、天然含水率大于液限、抗剪强度低、压缩性高、低透水性和高流变性等特点,这使得深基坑开挖后的基坑坑底多为深厚软土层,承载力低,桩基施工机械往往无法进入,无法为后续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及地下室施工提供平整场地,影响着基坑工程的安全、可靠施工。目前,针对软土地质环境下的基坑施工往往需要在基坑开挖后进行坑底地基加固过程。常用的基坑坑底地基加固方法主要为挖除换填法,即将坑底的软土挖除一定深度后换填上结构强度较大的材料,例如建筑垃圾土、石屑或碎石土,处理的深度一般为1~2m。上述方式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满足软土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坑底加固需求;但是,建筑垃圾土往往很难保证地基的平整度和承载力,而碎石土的来源一般较为困难,且造价比较昂贵,导致施工成本极高。而且,采用挖除换填的方式必然会导致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使得支护体系所受主动土压力增大,导致基坑支护体系措施需要相应增强,这无疑增加了基坑施工的设计难度和施工难度,增加了基坑施工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能实现软土基坑坑底的就地固化,为基坑内后续桩基施工机械的进入提供保证,确保软土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缩短基坑施工的周期,降低基坑施工的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其对应开挖于软土层上的基坑设置,包括设置在基坑坑底的浅层软土固化层和设置于基坑开挖边线外侧的基坑支护体系;所述浅层软土固化层由固化剂混合至软土层中后搅拌固化得到,其包括设置在基坑坑底中部的硬壳层和环绕所述硬壳层设置的被动加固层;所述基坑支护体系沿环向设置于基坑开挖边线的外侧,其包括沿环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护桩和环向连续设置于所述支护桩外侧的止水墙;所述止水墙由环向依次设置的多个水泥搅拌桩咬合搭接而成,且所述支护桩和所述水泥搅拌桩分别自所述软土层表面延伸至稳定地层以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被动加固层在软土层中的设置厚度大于所述硬壳层的设置厚度;且所述硬壳层的设置厚度为1~3m,所述被动加固层的设置厚度为3~8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泥搅拌桩伸入所述稳定地层表面以下的长度不小于1m;和/或所述支护桩伸入所述稳定地层表面以下的长度不小于3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两所述水泥搅拌桩之间的咬合宽度不小于10cm。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1)本技术的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其施工步骤简单,操作简便,通过在基坑坑底的软土层表面加入固化剂,并进行相应的搅拌成型,使得基坑坑底能够形成由硬壳层和被动加固层组成的表面固化层,为基坑内后续施工机械的入场提供了平整、稳定的基坑底面,确保了软土基坑内相关施工工程开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了淤泥的开挖量和弃方量,提升了软土基坑施工的经济性和环保性;(2)本技术的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其通过设置由支护桩和止水桩组成的支护体系,使得支护体系自软土层表面延伸至稳定地层表面以下,确保了软土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通过相邻止水桩之间的咬合设置,使得多个止水桩可在软土基坑外侧形成连续、封闭的止水墙结构,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缩短基坑施工的周期,降低基坑施工的成本;(3)本技术的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其结构简单,施工便捷,能够充分确保软土基坑开挖后基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基坑底部结构的稳定性,为基坑内的后续施工提供了保障,降低了软土基坑施工的成本,提升了软土基坑施工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软土基坑坑底就地固化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的结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的结构剖视图;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水泥搅拌桩;2、稳定地层;3、软土地基;4、基坑开挖边线;5、硬壳层;6、被动加固层;7、钻孔灌注桩;8、基坑坑底。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实施例: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对应开挖于软土层上的基坑设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基坑坑底的浅层软土固化层和设置于基坑开挖边线外侧的基坑支护体系;/n所述浅层软土固化层由固化剂混合至软土层中后搅拌固化得到,其包括设置在基坑坑底中部的硬壳层和环绕所述硬壳层设置的被动加固层;/n所述基坑支护体系沿环向设置于基坑开挖边线的外侧,其包括沿环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护桩和环向连续设置于所述支护桩外侧的止水墙;所述止水墙由环向依次设置的多个水泥搅拌桩咬合搭接而成,且所述支护桩和所述水泥搅拌桩分别自所述软土层表面延伸至稳定地层以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土基坑坑底固化结构,对应开挖于软土层上的基坑设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基坑坑底的浅层软土固化层和设置于基坑开挖边线外侧的基坑支护体系;
所述浅层软土固化层由固化剂混合至软土层中后搅拌固化得到,其包括设置在基坑坑底中部的硬壳层和环绕所述硬壳层设置的被动加固层;
所述基坑支护体系沿环向设置于基坑开挖边线的外侧,其包括沿环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护桩和环向连续设置于所述支护桩外侧的止水墙;所述止水墙由环向依次设置的多个水泥搅拌桩咬合搭接而成,且所述支护桩和所述水泥搅拌桩分别自所述软土层表面延伸至稳定地层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全元肖旺曾胜强钟仕兴陈良军彭兴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院集团广州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