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8520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基建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其包括:斜撑、立桩和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内端连接围护桩的压顶梁,外端与斜撑和立桩固定连接;所述立桩设置在斜撑的内侧,其上端与支撑构件固接、下端与基坑固接;所述斜撑斜向设置,上端呈夹角与支撑构件固接、下端与基坑固接,且斜撑下端延伸入基坑内的部分设有土壤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围护桩和内支撑结构的同时施工建设,大大提高了施工建设的效率;设置了支撑构件进行过渡,降低了斜撑和围护桩的施工精度要求;整体一体化程度高、结构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
本技术属于基建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向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因此基坑支护也愈发重要。而斜坡撑支护是对于基坑内围护桩维稳十分重要的一个支护支撑结构,其能够有效维持围护桩的横向稳定性,防止其发生倾倒等严重事故。现有的围护桩斜坡撑支护往往采用锚杆支护的方式进行。传统的斜坡撑均是通过将斜撑与围护桩或压顶梁直接相连固接,在施工工序上需要先进行斜撑为施工建设,再进行围护桩的施工建设,且要求精度较高,如穿插施工则容易形成施工裂缝,而先施工建设斜撑、再施工建设围护桩,则又存在施工效率低下、施工精度要求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的斜坡撑结构需要进行斜坡撑和围护桩分步施工,整体施工建设效率低下,且施工精度要求较高、需要保持较高度的对准等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一、提高斜向支撑结构的施工建设效率;二、降低施工建设的精度需求;三、确保整体内支撑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包括:斜撑、立桩和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内端连接围护桩的压顶梁,外端与斜撑和立桩固定连接;所述立桩设置在斜撑的内侧,其上端与支撑构件固接、下端与基坑固接;所述斜撑斜向设置,上端呈夹角与支撑构件固接、下端与基坑固接,且斜撑下端延伸入基坑内的部分设有土壤固定结构。作为优选,r>所述土壤固定结构沿斜撑轴向向下延伸形成底部加强段。作为优选,所述立桩下方的基坑内对应设有固定钢架;所述立桩下端延伸插入固定钢架内且李庄下端与固定钢架固接。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构件为桁架结构。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构件由第一桁杆、第二桁杆和第三桁杆三部分构成;所述斜撑和立桩均锚接固定在第一桁杆处,且第一桁杆上设有若干与压顶梁固接的第二桁杆,相邻的第二桁杆间设有第三桁杆,第三桁杆两端分别固接相邻第二桁杆的内端和外端。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构件下方设有承台结构,承台结构的承台底座沿基坑底面设置,其内端底部与围护桩底部相接的部分采用素土填充,素土填充上部设有第一传力件,第一传力件内侧与围护桩外侧面固接、第一传力件外侧与承台底座的内端固接;所述由斜撑穿过承台底座内部设有止水片,用以防止形成漏水缝。作为优选,所述承台结构设有立支撑,立支撑竖直于承台底座的上端面并与承台底座固接,且向上延伸与支撑构件形成固接。作为优选,所述立支撑上设有层台,层台设置在立支撑的外侧,向外延伸与立桩形成固接,立支撑相对应设有层台的位置内侧设有第二传力件,第二传力件外端与立支撑固接、内端与围护桩固接。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构件设有内加强件;所述内加强件设置在支撑构件的上表面,支撑构件和围护桩侧面通过内加强件固接;所述内加强件内侧设有弧形缺口,弧形缺口与压顶梁的侧面相切。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构件设有外加强件,外加强件设置在支撑构件的下端面,支撑构件和立桩通过外加强件实现固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能够实现围护桩和内支撑结构的同时施工建设,大大提高了施工建设的效率;2)设置了支撑构件进行过渡,降低了斜撑和围护桩的施工精度要求;3)整体一体化程度高、结构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示意图;图3为内加强件、外加强件的设置放大示意图;图中:100围护桩,101压顶梁,102第一传力件,103第二传力件,104素土填充,200斜撑,201插接段,2011土壤固化结构,2012底部加固段,202止水片,300基坑,400支撑构件,401第一桁杆,402第二桁杆,403第三桁杆,404内端接头,405外端接头,406内加强件,4061弧形缺口,407外加强件,500立桩,501固定钢架,600承台结构,601承台底座,602立支撑,603层台,700承台垫底。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出进一步清楚详细的描述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技术。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上”、“下”、“水平”、“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表示一个或者多个。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种如图1和图2所示的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用于实现对基坑300围护桩100的支撑加固、并且能够方便与围护桩100同时施工建设,其具体包括:斜撑200、立桩500和支撑构件400;所述支撑构件400的内端固接在围护桩100上部的压顶梁101上,整体如图1所示水平设置,支撑构件400的外端与斜撑200和立桩500固接;所述斜撑200斜向设置,本实施例采用45°角斜向设置,其上端锚接在支撑构件400的外端,立桩500的上端同样采用锚接固定的方式固接在支撑构件400的外端,对支撑构件400形成支撑,同时通过支撑构件400对围护桩100形成侧向的支撑作用,实现了传统围护斜支撑的作用;所述斜撑200的下端斜插入基坑300中,处于基坑300内的部分为斜撑200的插接段201,且插接段201的底端侧表面周向设有土壤固化结构2011,土壤固化结构2011为斜撑200配合水泥与土壤的理化反应固化形成,为硬质结构,该硬质结构控制强度应≥4MPa,且土壤固化结构2011沿斜撑200的轴向方向向插接段201末端斜下方进一步延伸形成底部加固段2012,底部加固段2012与土壤固化结构2011相同由水泥和土壤通过理化反应固化形成,能够有效实现斜撑200底部的增重固定,增加斜撑200与基坑300的锚接固定稳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斜撑、立桩和支撑构件;/n所述支撑构件内端连接围护桩的压顶梁,外端与斜撑和立桩固定连接;/n所述立桩设置在斜撑的内侧,其上端与支撑构件固接、下端与基坑固接;/n所述斜撑斜向设置,上端呈夹角与支撑构件固接、下端与基坑固接,且斜撑下端延伸入基坑内的部分设有土壤固定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斜撑、立桩和支撑构件;
所述支撑构件内端连接围护桩的压顶梁,外端与斜撑和立桩固定连接;
所述立桩设置在斜撑的内侧,其上端与支撑构件固接、下端与基坑固接;
所述斜撑斜向设置,上端呈夹角与支撑构件固接、下端与基坑固接,且斜撑下端延伸入基坑内的部分设有土壤固定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土壤固定结构沿斜撑轴向向下延伸形成底部加强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桩下方的基坑内对应设有固定钢架;
所述立桩下端延伸插入固定钢架内且李庄下端与固定钢架固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构件为桁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构件由第一桁杆、第二桁杆和第三桁杆三部分构成;
所述斜撑和立桩均锚接固定在第一桁杆处,且第一桁杆上设有若干与压顶梁固接的第二桁杆,相邻的第二桁杆间设有第三桁杆,第三桁杆两端分别固接相邻第二桁杆的内端和外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瑛李淳学邹永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通地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