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8287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40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模组、触控感测膜以及软性印刷电路板。液晶显示模组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触控感测膜具有主体部以及弯折部。主体部位于第一表面,弯折部向外延伸至第二表面且与一软性印刷电路板间形成重叠区域。软性印刷电路板在重叠区域具有第一指状部、第二指状部以及第三指状部。弯折部在重叠区域具有第一分隔部以及第二分隔部,第一分隔部位于第一指状部与第二指状部之间,第二分隔部位于第二指状部与第三指状部之间。第二指状部与弯折部之间以第一双面胶贴合;第一指状部与第三指状部分别由第一连接垫、第二连接垫与弯折部之第三表面接合,第二指状部由第三连接垫与弯折部之相反的第四表面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触控显示器,特别是一种将触控感测膜延长部份裁开的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笔记本电脑窄边框设计在市场上成为主流,现况多是将四边的边框极尽可能地缩小,而下方的边框则是以10mm~12mm为趋势。就触控面板技术而言,以内崁式触控(On-celltouch)的架构为主要设计的方式,但内崁式触控(On-celltouch)目前仍无法做到触控笔的功能,需要使用外挂式的架构才能符合触控笔IC厂商的限制。传统外挂式架构的设计需要将软性印刷电路板贴在玻璃上,多出了软性印刷电路板绑定区域与双面胶贴附区域,会使得下边框超过14mm。因此,解决的方法多是直接将触控感测膜直接往上折,可省下软性印刷电路板段的空间设计。然而,触控感测膜往上反折却造成软性印刷电路板绑定区域容易脱落(peeling)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内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液晶显示模组、一触控感测膜以及一软性印刷电路板。所述液晶显示模组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位于相反侧之一第二表面。所述触控感测膜具有一主体部以及一弯折部,其中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弯折部向外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且与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间形成一重叠区域,其中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在所述重叠区域具有一第一指状部、一第二指状部以及一第三指状部,其中所述弯折部在所述重叠区域具有一第一分隔部以及一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一指状部与所述第二指状部之间,所述第二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二指状部与所述第三指状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指状部与所述弯折部之间以一第一双面胶贴合,其中所述第一指状部与所述第三指状部分别藉由一第一连接垫、一第二连接垫而与所述弯折部之一第三表面接合,所述第二指状部则藉由一第三连接垫而与所述弯折部之一相反的第四表面接合。根据本揭露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分隔部、该第二分隔部为开口、半断线、全断线之任一。根据本揭露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分隔部以及所述第二分隔部各别自所述弯折部在所述重叠区域内之一端点起所量测的长度,系介于3~6mm之间。根据本揭露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分隔部以及所述第二分隔部间之距离系介于0.5~3mm之间。根据本揭露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指状部与所述弯折部间之所述第一双面胶的宽度,系介于1.5~3mm之间。根据本揭露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指状部位于所述第一指状部与所述第三指状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垫为接收电极连接垫,而所述第一连接垫、所述第三连接垫为发射电极连接垫;或者,所述第二连接垫为发射电极连接垫,而所述第一连接垫、所述第三连接垫为接收电极连接垫;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垫、所述第二连接垫为发射电极连接垫,而所述第三连接垫为接收电极连接垫。根据本揭露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在所述重叠区域外的部份,藉由一第二双面胶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之所述第二表面贴合。根据本揭露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弯折部上下表面皆配置一绝缘层,一面藉由一第三双面胶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之所述第二表面贴合,另一面更披覆一保护膜。根据本揭露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触控感测膜之所述主体部上下表面系藉由一第一光学胶、一第二光学胶,分别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之所述第一表面、一保护玻璃贴合。根据本揭露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保护玻璃具有一遮挡层,所述遮挡层一部份与所述触控感测膜之所述主体部重叠。附图说明图1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器的剖面图。图2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器的局部俯视图。图3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膜的U形桥洞的示意图。图4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膜的半断线的示意图。图5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膜的全断线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0~触控显示装置、100~保护玻璃、102~光学胶、104~金属感测膜、104’~主体部、104”~弯折部、104a~条状部、104b~条状部、104c~条状部、106~光学胶、110~液晶显示模组、112~双面胶、114~双面胶、116a~绝缘层、116b~绝缘层、118~保护膜、120~软性印刷电路板、120a~指状部、120b~指状部、120c~指状部、122~双面胶、124~连接垫、126~连接垫、128~连接垫、130~遮挡层、200~重叠区域、300~绑定暨贴合区域、d1~宽度、d2~距离、d3~长度、500~U形桥洞、600~U形桥洞、500a~半断线、500b~全断线、600a~半断线、600b~全断线;AA~可视区。根据惯常的作业方式,图中各种特征与组件并未依实际比例绘制,其绘制方式是为了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具体特征与组件。此外,在不同图式间,以相同或相似的组件符号指称相似的组件及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揭露提供不同的实施例或示例,以建置所提供之目标物的不同特征。以下叙述之成分以及排列方式的特定示例是为了简化本公开,目的不在于构成限制;组件的尺寸和形状亦不被揭露之范围或数值所限制,但可以取决于组件之制程条件或所需的特性。例如,利用剖面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这些剖面图是理想化的实施例示意图。因而,由于制造工艺和/公差而导致图示之形状不同是可以预见的,不应为此而限定。再者,空间相对性用语,例如「下方」、「在…之下」、「低于」、「在…之上」以及「高于」等,是为了易于描述图式中所绘示的元素或特征之间的关系;此外,空间相对用语除了图示中所描绘的方向,还包含组件在使用或操作时的不同方向。以下,请先参考图1。图1系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之触控显示器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触控显示装置10至少包括一保护玻璃100、一遮挡层130、一光学胶102、一金属感测膜104、一光学胶106、一液晶显示模组110、一双面胶112、一双面胶122、一双面胶114、一绝缘层116a、一绝缘层116b、一保护膜118、一软性印刷电路板120。另外,符号AA表示可视区,而此可视区AA涵盖了后述之重叠区域200以及绑定暨贴合区域300。请特别注意,为方便说明起见,金属感测膜104往图面右方有一向外且向上延伸至液晶显示模组110上的部份,在此说明书中称为「弯折部」,在图1中以符号104”标示,也就是说金属感测膜104外露的部份皆为弯折部104”。就弯折部104”而言,一部份位于AA表示可视区而与软性印刷电路板120贴合与绑定(bonding);一部份位于走线区;一部份位于液晶显示模组110侧面。而金属感测膜104夹置于液晶显示模组110与保护玻璃100之间的的部份,在此说明书中称为「主体部」,在图1中以符号104’标示。也就是说,金属感测膜104包含了主体部104’与弯折部104”。金属感测膜104系作为触控感测膜,其弯折部104”系在液晶显示模组110之上表面与软性印刷电路板120重叠并接合,形成电性连接。之后,会进一步利用标号200、3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液晶显示模组,具有第一表面以及位于相反侧的第二表面;/n触控感测膜,具有主体部以及弯折部,其中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弯折部向外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且与一软性印刷电路板间形成重叠区域,其中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在所述重叠区域具有第一指状部、第二指状部以及第三指状部,其中所述弯折部在所述重叠区域具有第一分隔部以及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一指状部与所述第二指状部之间,所述第二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二指状部与所述第三指状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指状部与所述弯折部之间以第一双面胶贴合,其中所述第一指状部与所述第三指状部分别由第一连接垫、第二连接垫而与所述弯折部的一第三表面接合,所述第二指状部则由第三连接垫而与所述弯折部的一相反的第四表面接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晶显示模组,具有第一表面以及位于相反侧的第二表面;
触控感测膜,具有主体部以及弯折部,其中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弯折部向外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且与一软性印刷电路板间形成重叠区域,其中所述软性印刷电路板在所述重叠区域具有第一指状部、第二指状部以及第三指状部,其中所述弯折部在所述重叠区域具有第一分隔部以及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一指状部与所述第二指状部之间,所述第二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二指状部与所述第三指状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指状部与所述弯折部之间以第一双面胶贴合,其中所述第一指状部与所述第三指状部分别由第一连接垫、第二连接垫而与所述弯折部的一第三表面接合,所述第二指状部则由第三连接垫而与所述弯折部的一相反的第四表面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二分隔部为开口、半断线、全断线的任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分隔部以及所述第二分隔部各别自所述弯折部在所述重叠区域内的一端点起所量测的长度,介于3~6mm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分隔部以及所述第二分隔部间的距离介于0.5~3mm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彦衡李璟林朱盛煌张佑诚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无锡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