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鸿汀专利>正文

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772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包括电机轮;脚踏;分别固定于电机轮两侧轮轴的A形支架,A形支架的竖向立柱内设有竖向的通孔型滑道;沿滑道滑动设置的导向杆,导向杆的下端固定有脚踏;固定于导向杆的上端的连接支架;两端分别与两侧的连接支架连接的第一连接轴;两端分别与两侧的A形支架的后端连接的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前端与第一连接轴铰接的H形连接臂;上前端与H形连接臂的后端铰接,下后端与第二连接轴铰接的尾部连接臂;上前端与H形连接臂的中段铰接、下后端与第三连接轴铰接的减震器。本新型的减震电动独轮车,拥有外置连杆型的减震系统,更好的保证骑行者的舒服,减少直接震动对车子的损坏以达到缓冲保护车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
本技术涉及电动独轮车
,具体涉及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
技术介绍
电动独轮车是一种依靠电力驱动及自我平衡能力控制的代步工具(部分城市限制上路)或休闲娱乐工具。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动独轮车,其脚踏立柱直接与电机轮胎中心轴连接,没有直接的减震装置,需要驾驶者极其小心地注意路面的平坦状况,如果遇到路面不平坦或者有较多的石子,车子会很颠簸,让驾驶者不舒服,严重时会导致车子损坏以及给驾驶者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包括电机轮和脚踏,还包括:分别固定于电机轮两侧轮轴的A形支架,所述A形支架的竖向立柱内设有竖向的通孔型滑道;沿滑道滑动设置的导向杆,导向杆的下端固定有所述脚踏;固定于导向杆的上端的连接支架;两端分别与两侧的连接支架连接的第一连接轴;两端分别与两侧的A形支架的后端连接的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前端与第一连接轴铰接的H形连接臂;上前端与H形连接臂的后端铰接,下后端与第二连接轴铰接的尾部连接臂;上前端与H形连接臂的中段铰接、下后端与第三连接轴铰接的减震器。进一步地,每个所述A形支架内设有两个所述滑道,每个所述滑道设一根所述导向杆,同侧的所述脚踏与同侧的两根所述导向杆的下端连接,同侧的连接支架与同侧的两根所述导向杆的上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杆的下端设有凸沿,所述脚踏设有下大上小的阶梯孔,所述凸沿及导向杆的下端穿设在所述阶梯孔内。进一步地,所述H形连接臂的前端设有一对第一凸耳,所述第一凸耳的中央设有与第一连接轴相适配的第一铰接孔,所述第一凸耳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可转动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尾部连接臂的下后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轴相适配的第二铰接孔。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的下后端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轴相适配的第三铰接孔。进一步地,所述H形连接臂的后端设有一对第二凸耳,所述第二凸耳的后端设有第一固定孔,在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孔内穿设有一根第四连接轴,所述尾部连接臂的上前端设有与第四连接轴相适配的第四铰接孔,所述尾部连接臂的上前端与所述第四连接轴铰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耳的中段设有第二固定孔,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孔内穿设有一根第五连接轴,所述减震器的上前端设有与第五连接轴相适配的第五铰接孔,所述减震器的上前端与所述第五连接轴铰接。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减震电动独轮车,拥有外置连杆型的减震系统,更好的保证骑行者的舒服,减少直接震动对车子的损坏以达到缓冲保护车身,减震系统放在电机轮后上方也更好调节减震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的减震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减震电动独轮车的结构示意图(省略了挡泥板、电池、控制器等结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的减震结构的另一视向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的减震结构的主视图;图5为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的减震结构的左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的减震结构的右视图。图中:1-电机轮,2-脚踏,3-A形支架,301-竖向立柱,302-滑道,4-导向杆,401-凸沿,5-连接支架,6-第一连接轴,7-第二连接轴,8-第三连接轴,9-H形连接臂,901-第一凸耳,902-第二凸耳,10-尾部连接臂,11-减震器,12-第四连接轴,13-第五连接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1如图1-7所示,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包括现有的电机轮1和脚踏2,还包括:分别固定于电机轮1两侧轮轴的A形支架3,A形支架3的竖向立柱301内设有竖向的通孔型滑道302;沿滑道302滑动设置的导向杆4,导向杆4的下端固定有脚踏2;固定于导向杆4的上端的连接支架5;两端分别与两侧的连接支架5连接的第一连接轴6;两端分别与两侧的A形支架3的后端连接的第二连接轴7、第三连接轴8;前端与第一连接轴6铰接的H形连接臂9;上前端与H形连接臂9的后端铰接,下后端与第二连接轴7铰接的尾部连接臂10;上前端与H形连接臂9的中段铰接、下后端与第三连接轴8铰接的减震器11。当电机轮1遇到颠簸时,A形支架3随电机轮1同步移动,而导向杆4可沿着滑道302上下移动,从而使脚踏2上下移动,避免颠簸时对驾驶者直接造成震动;当导向杆4上下移动时,会带动第一连接轴6、H形连接臂9的前端上下移动,而H形连接臂9的后端通过尾部连接臂10与第二连接轴7铰接,从而使H形连接臂9反复压迫减震器11,在力的相互作用下,减震器11对H形连接臂9又形成反复的弹起支撑,从而将震动能量存储为弹性势能,并不断的释放,起到减震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每个A形支架3内设有两个滑道302,每个滑道302设一根导向杆4,同侧的脚踏2与同侧的两根导向杆4的下端连接,同侧的连接支架5与同侧的两根导向杆4的上端连接。如此可保证导向杆4滑动的平稳性,避免单杆滑动造成的卡滞。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杆4的下端设有凸沿,脚踏2设有下大上小的阶梯孔(图中未标出),凸沿及导向杆4的下端穿设在阶梯孔内。如此,可避免反复震动导致的脚踏2与导向杆4脱离。在本实施例中,H形连接臂9的前端设有一对第一凸耳901,第一凸耳9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包括电机轮和脚踏,其特征在于,包括:/n分别固定于所述电机轮两侧轮轴的A形支架,所述A形支架的竖向立柱内设有竖向的通孔型滑道;/n沿所述滑道滑动设置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下端固定有所述脚踏;/n固定于所述导向杆的上端的连接支架;/n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连接支架连接的第一连接轴;/n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A形支架的后端连接的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n前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轴铰接的H形连接臂;/n上前端与所述H形连接臂的后端铰接,下后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轴铰接的尾部连接臂;/n上前端与所述H形连接臂的中段铰接、下后端与所述第三连接轴铰接的减震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电动独轮车,包括电机轮和脚踏,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固定于所述电机轮两侧轮轴的A形支架,所述A形支架的竖向立柱内设有竖向的通孔型滑道;
沿所述滑道滑动设置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下端固定有所述脚踏;
固定于所述导向杆的上端的连接支架;
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连接支架连接的第一连接轴;
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A形支架的后端连接的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
前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轴铰接的H形连接臂;
上前端与所述H形连接臂的后端铰接,下后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轴铰接的尾部连接臂;
上前端与所述H形连接臂的中段铰接、下后端与所述第三连接轴铰接的减震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A形支架内设有两个所述滑道,每个所述滑道设一根所述导向杆,同侧的所述脚踏与同侧的两根所述导向杆的下端连接,同侧的连接支架与同侧的两根所述导向杆的上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的下端设有凸沿,所述脚踏设有下大上小的阶梯孔,所述凸沿及导向杆的下端穿设在所述阶梯孔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鸿汀
申请(专利权)人:林鸿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