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斜切口的双腔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5973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10
本公开提供一种具有斜切口的双腔微导管,其包括第一管体以及接合于第一管体的外周上的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包括可滑动地接收导丝的第一导丝内腔、形成第一导丝内腔的第一内层、卷绕于第一内层且沿着第一内层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弹簧层、设置在弹簧层的外侧的编织层、以及覆盖在编织层的外侧的第一类聚合物层;第二管体包括可滑动地接收导丝的第二导丝内腔、形成第二导丝内腔的第二内层和覆盖在第二内层的外侧的第二类聚合物层,第一导丝内腔的出口为斜切口,斜切口的斜切面与第二管体相接,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接合处,第一管体中的编织层部分覆盖在第一内层的外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斜切口的双腔微导管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0年5月27日、申请号为2020104634798、专利技术名称为具有双腔的微导管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公开涉及一种具有斜切口的双腔微导管。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目前我国患有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大概有220万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是指冠状动脉100%闭塞且闭塞超过3个月的病变,需要导丝通过CTO病变。为了提高导丝穿越病变的成功率,通常需要微导管和导丝配合使用。在导丝先到达CTO病变后,微导管从导引导管进入冠状动脉并沿着导丝前行,到达CTO病变处后,导丝尝试穿越CTO病变。与传统的冠脉介入方法相比,由于微导管与CTO病变之间的距离远远小于导引导管与CTO病变间的距离,可以给导丝提供更强的支撑力,有助于导丝穿越CTO病变。此外,由于微导管尺寸较小,可以在开通CTO病变的过程中与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斜切口的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n所述双腔微导管包括第一管体以及接合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周上的第二管体;/n所述第一管体包括可滑动地接收导丝的第一导丝内腔、形成所述第一导丝内腔的第一内层、卷绕于所述第一内层且沿着所述第一内层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弹簧层、设置在所述弹簧层的外侧的编织层、以及覆盖在所述编织层的外侧的第一类聚合物层;所述第二管体包括可滑动地接收导丝的第二导丝内腔、形成所述第二导丝内腔的第二内层和覆盖在所述第二内层的外侧的第二类聚合物层,/n所述第一导丝内腔的出口为斜切口,所述斜切口的斜切面与所述第二管体相接,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的接合处,所述第一管体中的所述编织层部分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斜切口的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腔微导管包括第一管体以及接合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周上的第二管体;
所述第一管体包括可滑动地接收导丝的第一导丝内腔、形成所述第一导丝内腔的第一内层、卷绕于所述第一内层且沿着所述第一内层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弹簧层、设置在所述弹簧层的外侧的编织层、以及覆盖在所述编织层的外侧的第一类聚合物层;所述第二管体包括可滑动地接收导丝的第二导丝内腔、形成所述第二导丝内腔的第二内层和覆盖在所述第二内层的外侧的第二类聚合物层,
所述第一导丝内腔的出口为斜切口,所述斜切口的斜切面与所述第二管体相接,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的接合处,所述第一管体中的所述编织层部分覆盖在所述第一内层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体具有依次连接的近端段、过渡段和远端段,所述第二管体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一管体的所述过渡段联接,所述弹簧层未延伸至所述过渡段和所述远端段,在所述第一管体中,所述近端段的可挠性、所述过渡段的可挠性至所述远端段的可挠性逐渐减小,从所述近端段一侧朝向所述远端段一侧,所述过渡段的外径逐渐减小,并且所述过渡段的可挠性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聚合物层从所述近端段延伸至所述远端段,所述第一类聚合物层包括设置在所述近端段且具有第1硬度的第1聚合物层、设置在所述过渡段且具有第2硬度的第2聚合物层、以及设置在所述远端段并具有第3硬度的第3聚合物层和与所述第3聚合物层连接且具有第4硬度的第4聚合物层;所述第二类聚合物层包括具有第5硬度的第5聚合物层、与所述第5聚合物层连接且具有第6硬度的第6聚合物层、与所述第6聚合物层连接且具有第7硬度的第7聚合物层、与所述第7聚合物层连接且具有第8硬度的第8聚合物层、以及具有第9硬度的第9聚合物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硬度、所述第1硬度、所述第5硬度、所述第3硬度、所述第4硬度、所述第6硬度、所述第7硬度、所述第8硬度和所述第9硬度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腔微导管,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涛王宇翔冯观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