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55506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田保护的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秋整地,土地翻耕,施基肥;(2)秋整地后播种,按照主风向条播;(3)翌年4月下旬将小黑麦浅翻入土壤,晒1~2天后,灌水泡5~7天,然后深翻入土壤,作为绿肥;(4)于5月上旬,播种秋季作物。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农田风蚀较裸露地表显著降低,可以用于替代地膜覆盖,这不仅节约了地膜资源和成本,还避免了地膜覆盖导致的白色污染;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使用小黑麦覆盖农田防风沙的同时,提高了土壤蓄水量,播种前直接将小黑麦作为绿肥返还土壤,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田保护的
,尤其涉及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
技术介绍
土壤侵蚀是当今世界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不仅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土壤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退化。因此,防治土壤侵蚀对旱作农田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土壤侵蚀主要有4种类型,分别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和人为侵蚀,其中以水蚀和风蚀为主,而对于风沙半干旱区又以风蚀为主。土壤风蚀是指在风力作用下,土壤表层松散的细颗粒和营养物质被吹起、搬运与沉积的过程以及土壤表层物质受到风吹起时颗粒的磨蚀过程。土壤风蚀是土壤侵蚀以及塑造地球地貌景观格局的基本过程之一,也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最终导致土地沙漠化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后果:一是致使土壤表层中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细颗粒和有机质丧失,造成农田表土粗化,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土壤发生风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气溶胶颗粒悬浮于大气中,造成粉尘污染并使所在地区沙尘暴频发,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尤其是在风沙区的农田休闲期土壤风蚀作用更加严重,甚至会使农田逐渐沙漠化。农田休闲期主要是指在我国北方地区,秋季作物收获后至春季播种前,由于气候寒冷,不再适宜种植作物,而使土地裸露的一段时期。迄今为止,针对土壤侵蚀防治措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加土壤凝聚力(如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含水率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护地表(构建防护带、增加地表覆盖物)两方面。地膜覆盖作为一项增产农艺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同时,从物理上阻隔了风力和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增强土壤抗风蚀和水蚀能力。地膜覆盖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其可以有效地利用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实现了高产增效的目的,对于加强区域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增温和保水特性,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风沙半干旱区。然而,由于对残膜所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残膜回收技术和机械的研究开发严重滞后,人工回收困难大,地膜超薄不易捡拾,被誉为“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20世纪90年代初,覆盖地膜的农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地膜残留,1990年浙江省对多年的覆盖棉田调查结果指出,0~20cm深的土层中,每亩残膜量至少为3.2kg。湖北省农用塑料薄膜残留调查,地膜的残留量随覆盖时间的递进而增高,覆盖1年的平均残留量为0.95kg/亩。覆盖2年的残留量为1.79kg/亩,覆盖3年的残留量为2.94kg/亩。经测算,该省8年地膜累计残留量达3147.3t,平均残留量为0.7kg/亩·年,残留率为12.3%。残留地膜会影响农田土壤水分的渗透性,造成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孔隙度下降,渗透性降低,破坏农田土壤气相交换;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后,进而会影响农作物根系的伸展,造成根部吸水及养分运输的能力下降,影响作物出苗保苗、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风沙半干旱区的农田覆盖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不仅具有良好的防风沙效果,而且还对秋季作物具有显著的增产增质作用,并且避免了地膜覆盖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秋整地,土地翻耕,施基肥;(2)秋整地后播种小黑麦,按照主风向条播;(3)翌年4月下旬将小黑麦浅翻入土壤,晒1~2天后,灌水泡5~7天,然后深翻入土壤,作为绿肥;(4)于5月上旬,播种秋季作物。优选的,所述秋整地的时间为9月中旬至9月下旬。优选的,所述翻耕的深度为10~15cm。优选的,所述基肥按照尿素10~15kg/亩,过磷酸45~50kg/亩施入。优选的,所述条播的行距为15~20cm,所述播种的深度为2.5~3.0cm,播种量为15~20kg/亩。优选的,所述小黑麦的品种包括中饲237、冬牧70、WOH939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浅翻的深度为10~15cm,所述深翻的深度为20~25cm。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灌水的灌水量为40~50kg/m2。优选的,所述秋季作物为玉米、粘玉米和花生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秋季作物收获后进行秋整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农田风蚀较裸露地表显著降低,可以用于替代地膜覆盖,这样不仅节约了地膜资源和成本,还避免了地膜残留导致的白色污染;本专利技术在使用小黑麦覆盖农田防风沙的同时,提高了土壤蓄水量,从而提高了秋季作物产量;并且播种前直接将小黑麦作为绿肥返还土壤,促进绿肥腐解,也对提高秋季作物的产量具有显著作用。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秋整地,土地翻耕,施基肥;(2)秋整地后播种小黑麦,按照主风向条播;(3)翌年4月下旬将小黑麦浅翻入土壤,晒1~2天后,灌水泡5~7天,然后深翻入土壤,作为绿肥;(4)于5月上旬,播种秋季作物。本专利技术在秋整地时,进行土地翻耕,施基肥。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秋整地的时间优选为9月中旬至9月下旬。一般为上一茬作物收获后,将上一茬作物移除农田后进行秋整地。辽宁地区的秋收季节一般在9月中旬至9月下旬。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翻耕的深度优选为10~15cm,进一步优选为10cm、11cm、12cm、13cm、14cm、15cm,再进一步优选为12cm。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基肥优选为尿素10~15kg/亩,过磷酸45~50kg/亩;进一步优选为尿素10kg/亩、过磷酸45kg/亩,尿素12kg/亩、过磷酸48kg/亩,尿素15kg/亩、过磷酸50kg/亩,再进一步优选为尿素15kg/亩、过磷酸50kg/亩。本专利技术在秋整地后立即播种小黑麦,按照主风向条播。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条播的行距优选为15~20cm,进一步优选为15cm、16cm、17cm、18cm、19cm、20cm,再进一步优选为18cm。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播种的深度优选为2.5~3.0cm,进一步优选为2.5cm、2.6cm、2.7cm、2.8cm、2.9cm、3.0cm,再进一步优选为2.8cm。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播种量优选为15~20kg/亩,进一步优选为15kg/亩、16kg/亩、17kg/亩、18kg/亩、19kg/亩、20kg/亩,再进一步优选为20kg/亩。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小黑麦的品种优选包括中饲237、冬牧70、WOH939中的一种或几种。本专利技术播种后对小黑麦进行常规管理,到了春季,4月下旬将小黑麦浅翻入土壤,晒1~2天后,灌水泡5~7天,然后深翻入土壤,作为绿肥。...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1)秋整地,土地翻耕,施基肥;/n(2)秋整地后播种小黑麦,按照主风向条播;/n(3)翌年4月下旬将小黑麦浅翻入土壤,晒1~2天后,灌水泡5~7天,然后深翻入土壤,作为绿肥;/n(4)于5月上旬,播种秋季作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秋整地,土地翻耕,施基肥;
(2)秋整地后播种小黑麦,按照主风向条播;
(3)翌年4月下旬将小黑麦浅翻入土壤,晒1~2天后,灌水泡5~7天,然后深翻入土壤,作为绿肥;
(4)于5月上旬,播种秋季作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秋整地的时间为9月中旬至9月下旬。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耕的深度为10~15c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生物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肥按照尿素10~15kg/亩,过磷酸45~50kg/亩施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休闲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良山杨宁冯晨张哲赵凤艳马凤江杨姝娄义晟孙翔龙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