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结构及动力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5241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结构,包括反应体、壳体和极片,反应体包括以卷绕方式或叠片方式进行包装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还包括散热层,反应体和壳体内壁的接触面为贴覆面,散热层紧密填充于贴覆面和壳体内壁之间,散热层为液态金属;当反应体因为发电反应而温度升高时,散热层随温度升高而熔化并能够在贴覆面和壳体内壁之间流动,且散热层在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始终位于贴覆面和壳体内壁之间;利用液态金属的热传导性能,能够提高将反应体的反应发热传导至壳体进行扩散的效率,同时利用液态金属的受热熔化能够流动的特性,使液体金属填充于贴覆面和壳体内壁的凹凸不平内,避免空气气泡阻碍热传导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动力电池采用上述的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结构及动力电池
本技术涉及电池散热
,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结构及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为满足汽车、储能等行业对大容量、高功率的电池技术的需求,现阶段受限于电池单体的小容量和低功率而通常将电池单体通过串、并联组合成电池组成组使用。由于电池本身的电化学属性,电池在工作时会释放出大量热量,导致电池组温度上升。电池长期于高温或较大温差下工作会降低其可用容量和加速寿命衰减,而高效的电池散热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电池组工作温度和减少单体之间的温差,对提高电池组可用容量和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电池散热技术的研究主要针对于模块化的电池组进行,主要的散热方式包括风冷、液冷、相变材料冷却和空调冷却等。其中随着研究的深入,采用液态金属进行液冷的方式逐渐受到技术人员的关注。然而采用液态金属进行液冷的方式也只是单纯提高了热量扩散的效率,然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升电池单体的散热性能,因此仍然会造成电池组内不同部位热扩散效应不一致,以及液冷散热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提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结构,包括反应体(1)、壳体(2)和极片(4),反应体(1)包括以卷绕方式或叠片方式进行包装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反应体(1)用于发电反应,壳体(2)紧密包裹于反应体(1)外,极片(4)固定安装于壳体(2)上,极片(4)包括正负极片并分别电性连接于反应体(1)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层(3),所述反应体(1)和壳体(2)内壁的接触面为贴覆面(11),所述散热层(3)紧密填充于贴覆面(11)和壳体(2)内壁之间,所述散热层(3)为液态金属;/n当所述反应体(1)因为发电反应而温度升高时,所述散热层(3)随温度升高而熔化并能够在贴覆面(11)和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结构,包括反应体(1)、壳体(2)和极片(4),反应体(1)包括以卷绕方式或叠片方式进行包装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反应体(1)用于发电反应,壳体(2)紧密包裹于反应体(1)外,极片(4)固定安装于壳体(2)上,极片(4)包括正负极片并分别电性连接于反应体(1)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层(3),所述反应体(1)和壳体(2)内壁的接触面为贴覆面(11),所述散热层(3)紧密填充于贴覆面(11)和壳体(2)内壁之间,所述散热层(3)为液态金属;
当所述反应体(1)因为发电反应而温度升高时,所述散热层(3)随温度升高而熔化并能够在贴覆面(11)和壳体(2)内壁之间流动,且所述散热层(3)在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始终位于贴覆面(11)和壳体(2)内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层(3)采用喷雾或涂抹的方式紧密贴敷于壳体(2)内壁并紧密接触贴覆面(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胜甘章华贾涓杨双峰章祥杰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延锋时代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