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转移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4436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46
油料转移小车,包括车架、油泵、进油管、出油管和插管;油泵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管的一端连接进油口,进油管的另一端连接插管,进油管为软管,插管为硬管;出油管连接出油口;车架包括台板、车身和底架;台板设于车身的上部并向前伸出,油泵设置在台板上;底架设于车身的下端,底架包括后支腿和两个抱臂,两个抱臂分别从车身下端的左右两侧向前伸出,两个抱臂围成半圆形状,后支腿从车身的下端向后伸出;两个抱臂的前端和后支腿的后端均设有轮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便整体移动到油桶附近,并且很容易地连接油桶和容器,对油桶进行抽油。而且抽完油后,车架上设置的挂架和沥油管可对插管和出油管进行固定和沥油,减少残油落入地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料转移小车
本技术涉及脱模剂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的是一种油料转移小车。
技术介绍
聚氨酯脱模剂生产时需要将标准油桶中的油料转移到其他容器内。因为油料易燃易爆,不能用电机来驱动油泵,一般通过进出油口带有软管的手动泵来转移油料。用手动泵,油料转移速度过慢,而且在油管连接油桶和容器时,插接不方便,油桶桶底有剩油现象。而且转移油泵不方便,转移过程中油管的油滴容易污染地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方便转移和连接油桶的一种油料转移小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油料转移小车,包括车架、油泵、进油管、出油管和插管;油泵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管的一端连接进油口,进油管的另一端连接插管,进油管为软管,插管为硬管;出油管连接出油口;车架包括台板、车身和底架;台板设于车身的上部并向前伸出,油泵设置在台板上;底架设于车身的下端,底架包括后支腿和两个抱臂,两个抱臂分别从车身下端的左右两侧向前伸出,两个抱臂围成半圆形状,后支腿从车身的下端向后伸出;两个抱臂的前端和后支腿的后端均设有轮子。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小车的底部设有轮子,方便油泵的整体转移。底架的两个抱臂可以抱住油桶的底部,插管为硬质管,可插入油桶至油桶底部,软质的进油管方便插管的移动和插拔。优选的,车身包括两个并排的立柱,两个立柱上均设有扶手。扶手用于手抓住推着小车移动。优选的,车身的上部后侧设有用于悬挂插管的挂架,车身的后侧在挂架的下方设有用于插管插入的套管,车身在套管的下方设有油槽。油桶抽完油后,插管从油管拔出并挂在挂架上,插管的下端从套管插入,对插管进行固定,插管下端的沥油可滴入油槽内,由油槽收集。优选的,出油管为软管,车身上设有竖向的沥油管,沥油管的上端可让出油管插入,沥油管的下端对着油槽。软质的出油管在抽完油后可插入沥油管中,使残油顺着沥油管落入油槽内。优选的,油泵为气动油泵,气动油泵设有进气口,进气口处设有进气阀。气动油泵接入气源可驱动油泵抽油,调整进气阀的进气量可调整抽油速度。关闭进气阀可关闭油泵。优选的,出油口设有出油阀。转动出油阀也调节出油的速度,出油阀也可以作为终止抽油的开关。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便整体移动到油桶附近,并且很容易地连接油桶和容器,对油桶进行抽油。而且抽完油后,车架上设置的挂架和沥油管可对插管和出油管进行固定和沥油,减少残油落入地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面的结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车架1;台板11;车身12;立柱121;扶手122;挂架123;套管124;沥油管125;油槽126;底架13;抱臂131;后支腿132;轮子133;油泵2;进油口21;出油口22;进气口23;出油阀24;进气阀25;进油管31;插管32;出油管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油料转移小车,包括车架1、油泵2、进油管31、出油管4和插管32。油泵2上设有进油口21和出油口22;进油管31的一端连接进油口21,进油管31的另一端连接插管32,进油管31为软管,插管32为硬管,插管32包括直条段和弯头段,直条段用于插入油桶内,弯头段用于连接进油管31。出油管4连接出油口22,出油管4用于连接容器,将油送入容器内。车架1包括台板11、车身12和底架13。台板11为水平板,台板11设于车身12的上部并向前伸出,油泵2设置在台板11上。底架13设于车身12的下端,底架13包括后支腿132和两个抱臂131,两个抱臂131分别从车身12下端的左右两侧向前伸出,两个抱臂131均为弧形,两个抱臂131围成一个与油桶外形匹配的半圆形状。后支腿132从车身12的下端向后伸出;两个抱臂131的前端和后支腿132的后端均设有轮子133。车身12包括两个并排的立柱121,两个立柱121上均设有扶手122。车身12的上部后侧设有用于悬挂插管32的挂架123,车身12的后侧在挂架123的下方设有用于插管32插入的套管124,车身12在套管124的下方设有油槽126。出油管4为软管,车身12上设有竖向的沥油管125,沥油管125的上端可让出油管4插入,沥油管125的上端设置在台板11上,沥油管125的下端对着油槽126。油泵2为气动油泵,包括气动马达和两个分别设于气动马达两侧的泵体,气动马达同时驱动两个泵体,两个泵体的进油管道合并成进油口,两个泵体的出油管道合并成出油口,出油口设有出油阀。气动油泵的气动马达上设有进气口23,进气口23处设有进气阀25。油料转移时,抓住扶手推着车架1移动到油桶附近,推动小车使两个抱臂131抱住油桶的下部,台板刚好在油桶的上方,将插管取出并插入油桶内,出油管连接其他容器,进气口连接气源,打开进气阀,驱动油泵工作,油泵将油料从油桶抽入容器内。油料转移完成后,将插管32从油桶中抽出,并挂在挂架123上,将插管32的下端插入套管124中,插管上的油可滴入油槽内,将出油管4从容器中取下,并插入沥油管的上端。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装饰,皆应仍属于本技术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油料转移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油泵、进油管、出油管和插管;油泵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管的一端连接进油口,进油管的另一端连接插管,进油管为软管,插管为硬管;出油管连接出油口;车架包括台板、车身和底架;台板设于车身的上部并向前伸出,油泵设置在台板上;底架设于车身的下端,底架包括后支腿和两个抱臂,两个抱臂分别从车身下端的左右两侧向前伸出,两个抱臂围成半圆形状,后支腿从车身的下端向后伸出;两个抱臂的前端和后支腿的后端均设有轮子。/n

【技术特征摘要】
1.油料转移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油泵、进油管、出油管和插管;油泵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管的一端连接进油口,进油管的另一端连接插管,进油管为软管,插管为硬管;出油管连接出油口;车架包括台板、车身和底架;台板设于车身的上部并向前伸出,油泵设置在台板上;底架设于车身的下端,底架包括后支腿和两个抱臂,两个抱臂分别从车身下端的左右两侧向前伸出,两个抱臂围成半圆形状,后支腿从车身的下端向后伸出;两个抱臂的前端和后支腿的后端均设有轮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料转移小车,其特征在于,车身包括两个并排的立柱,两个立柱上均设有扶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开平舒兴文张兴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凯平肯拓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