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及产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2041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05
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先由喷气孔向涡流室内喷入带压气体以形成旋转气流,再向纤维通道内输入纤维束,纤维束在导引针的作用下进入涡流室,纤维束中的一部分进入引纱通道内成为芯纤维,其余部分则随气流回转以对芯纤维进行包缠,从而构成初级纱线,随后,在初级纱线经引纱通道向外输出的过程中,初级纱线依次经历阳离子涂覆区、阴离子涂覆区以获得所述的抗菌纱线,阳、阴离子涂覆区之间为非涂覆区,阳、阴离子涂覆区内分布的为阳、阴离子水雾。本设计不仅能够通过喷气涡流纺制取抗菌纱线,制取难度较小,而且均匀度较高,雾化效果较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及产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菌纱线的制取工艺,属于功能性纱线制备
,尤其涉及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及产品。
技术介绍
喷气涡流纺是由喷气纺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制作时会形成由芯纤维和包缠纤维组成的两相结构喷气涡流纱线,生产效率较高,但是,现有的喷气涡流纺纱线功能性单一,抗菌、抑菌效果不佳。因此,创新开发功能化、高附加值的新型喷气涡流纺纱线,成为喷气涡流纺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抗菌纱线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纤维材料的改性,主要通过化学方法将功能性高分子接枝到纤维表面,或者将功能性无机纳米颗粒负载到纤维表面来形成功能纱线;第二类是采用混纺的方法,通过具有抗菌功能的纤维与普通纤维进行混合纺纱的方法,制备具有抗菌功能的纱线。但这两种方法对纱线的品种及纱线的结构都有限制,应用于喷气涡流纺中的难度较大,导致不能在保证喷气涡流纺既有优点的基础上增强抗菌功能。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易通过喷气涡流纺制取抗菌纱线、制取难度较大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喷气涡流纺制取抗菌纱线、制取难度较小的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及产品。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所述喷气涡流纺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先由喷气孔向涡流室内喷入带压气体以形成旋转气流,再向纤维通道内输入纤维束,随后,纤维束在导引针的作用下进入涡流室,其中,纤维束中的一部分进入引纱通道内成为芯纤维,而纤维束的其余部分则随气流回转以对芯纤维进行包缠,从而构成初级纱线,并从引纱通道向外输出,在输出的同时,涡流管、空心锭子之间夹成的管锭间隙向外排气;在初级纱线经引纱通道向外输出的过程中,初级纱线依次经历阳离子涂覆区、阴离子涂覆区以获得所述的抗菌纱线,其中,阳离子涂覆区、阴离子涂覆区均位于引纱通道内,阳离子涂覆区、阴离子涂覆区之间为非涂覆区;所述阳离子涂覆区内分布的为阳离子水雾,该阳离子水雾的溶质为阳离子聚电解质,所述阴离子涂覆区内分布的为阴离子水雾,该阴离子水雾的溶质为阴离子聚电解质。所述阳离子水雾的溶质为海藻酸钠、透明质酸、聚丙烯酸、聚苯乙烯磺酸、聚乙烯磺酸、聚乙烯磷酸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混合。所述阴离子水雾的溶质为聚丙烯基盐酸盐、壳聚糖、聚二乙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聚乙烯亚胺、聚季铵盐、聚乙烯吡啶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混合。所述空心锭子的内壁内设置有阳离子涂覆段与阴离子涂覆段,阳离子涂覆段、阴离子涂覆段之间为非涂覆段,阳离子涂覆段、阴离子涂覆段均环绕引纱通道设置,所述阳离子涂覆段向阳离子涂覆区内输送阳离子水雾,所述阴离子涂覆段向阴离子涂覆区内输送阴离子水雾。所述阳离子涂覆段、阴离子涂覆段的结构一致,均包括生雾环、出雾环与喷嘴环,所述喷嘴环、生雾环、出雾环都环绕引纱通道设置,生雾环、出雾环、引纱通道由外至内依次同心设置,生雾环、出雾环的底面均与喷嘴环的顶面相连接;所述喷嘴环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液喷嘴,该液喷嘴的嘴口斜向延伸至生雾环内,嘴口朝远离出雾环的方向延伸,所述出雾环内设置有多个出雾管,该出雾管的一端与引纱通道相通,出雾管的另一端与生雾环相通。所述出雾管倾斜设置,出雾管上与引纱通道相通的一端高于该出雾管上与生雾环相通的一端。所述液喷嘴的顶端为嘴口,所述液喷嘴的底端经进液口与外部设备相通。所述生雾环包括环顶面、环底面与环侧围,所述环顶面的直径小于环底面的底面,所述环顶面的周边经环侧围与环底面的周边相连接,所述环侧围的外壁与管锭间隙相接触,所述环顶面与环侧围的交接处为顶侧交接部,该顶侧交接部与嘴口的中轴线正对设置。所述环侧围的制作材料为弹性膜、弹性金属片或弹性塑料片中的任意一种。一种抗菌纱线,所述抗菌纱线为上述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所制得的产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及产品中,在初级纱线经引纱通道向外输出的过程中,初级纱线需要依次经历阳离子涂覆区、阴离子涂覆区,其中,当经历阳离子涂覆区时,阳离子水雾会在初级纱线的表面涂覆上一层阳离子聚电解质溶液,随后,再当经历阴离子涂覆区时,前述涂覆后的纱线的表面会再涂覆一层阴离子聚电解质溶液,此时,阳、阴离子聚电解质相互之间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形成非水溶性的阳、阴离子聚电解质复合膜,以包覆于初级纱线的表面,从而获得抗菌纱线,由于阳、阴离子聚电解质本就具有抗菌功能,因此,它们相互结合形成的复合膜也具有抗菌功能,同时,复合膜还具有稳定的结构,耐水洗性良好。此外,整个工艺只需在现有的喷气涡流纺工艺中,依次设置阳离子涂覆区、阴离子涂覆区即可,设计构思巧妙,也比较容易实现。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能够通过喷气涡流纺制取抗菌纱线,抗菌效果较强,而且制取难度较小,易于实现。2、本专利技术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及产品中,阳离子涂覆区、阴离子涂覆区均位于引纱通道内,阳离子涂覆区、阴离子涂覆区之间为非涂覆区,应用时,初级纱线依次经历阳离子涂覆区、阴离子涂覆区,以分别实现阳、阴离子聚电解质溶液的涂覆,而在整个涂覆过程中,初级纱线在引纱通道内是不断自转的,该种自转能提高涂覆的均匀度,确保形成高质量的复合膜,从而提高最终制得的抗菌纱线的抗菌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均匀度较高,抗菌功能较强。3、本专利技术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及产品中,阳离子涂覆段、阴离子涂覆段的结构一致,均包括生雾环、出雾环与喷嘴环,其中,喷嘴环、生雾环、出雾环都环绕引纱通道设置,喷嘴环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液喷嘴,该液喷嘴的嘴口斜向延伸至生雾环内,出雾环内设置有多个与引纱通道、生雾环都相通的出雾管,应用时,液喷嘴倾斜、向上的喷出溶液,以使溶液与生雾环的顶部相互撞击,从而产生溅射的水雾或水滴,再经历出雾管后向引纱通道内输出,水雾在引纱通道内蔓延、分布以形成涂覆区,蔓延分布雾气的方式能够提高雾化的效果,提高后续涂覆的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雾化效果较强,而且涂覆效果较好。4、本专利技术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及产品中,出雾管倾斜设置,出雾管上与引纱通道相通的一端高于该出雾管上与生雾环相通的一端,应用时,本专利技术在生雾环中撞击产生的水雾能够通过出雾管蔓延至引纱通道内,此外,撞击产生的处于溅射状态的水滴也会进入出雾管,此时,出雾管的倾斜设置会产生两个优点:第一,如果水滴与出雾管再次撞击会产生新的水雾,则会继续蔓延至引纱通道内;第二,倾斜的角度设计能确保最终蔓延出去的都是水雾,而且是相对浓度不厚重的水雾,从而确保在引纱通道最大程度上避免水滴的产生,进而避免对涂覆、后续的复合膜产生影响。因此,本专利技术能最大程度上确保涂覆区的雾化效果,提升最终的复合膜的质量。5、本专利技术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及产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涡流纺工艺包括以下步骤:/n先由喷气孔(4)向涡流室(5)内喷入带压气体以形成旋转气流,再向纤维通道(11)内输入纤维束(1),随后,纤维束(1)在导引针(6)的作用下进入涡流室(5),其中,纤维束(1)中的一部分进入引纱通道(7)内成为芯纤维,而纤维束(1)的其余部分则随气流回转以对芯纤维进行包缠,从而构成初级纱线(2),并从引纱通道(7)向外输出,在输出的同时,涡流管(9)、空心锭子(8)之间夹成的管锭间隙(91)向外排气;/n在初级纱线(2)经引纱通道(7)向外输出的过程中,初级纱线(2)依次经历阳离子涂覆区(71)、阴离子涂覆区(72)以获得所述的抗菌纱线(3),其中,阳离子涂覆区(71)、阴离子涂覆区(72)均位于引纱通道(7)内,阳离子涂覆区(71)、阴离子涂覆区(72)之间为非涂覆区(73);/n所述阳离子涂覆区(71)内分布的为阳离子水雾(711),该阳离子水雾(711)的溶质为阳离子聚电解质,所述阴离子涂覆区(72)内分布的为阴离子水雾(721),该阴离子水雾(721)的溶质为阴离子聚电解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涡流纺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先由喷气孔(4)向涡流室(5)内喷入带压气体以形成旋转气流,再向纤维通道(11)内输入纤维束(1),随后,纤维束(1)在导引针(6)的作用下进入涡流室(5),其中,纤维束(1)中的一部分进入引纱通道(7)内成为芯纤维,而纤维束(1)的其余部分则随气流回转以对芯纤维进行包缠,从而构成初级纱线(2),并从引纱通道(7)向外输出,在输出的同时,涡流管(9)、空心锭子(8)之间夹成的管锭间隙(91)向外排气;
在初级纱线(2)经引纱通道(7)向外输出的过程中,初级纱线(2)依次经历阳离子涂覆区(71)、阴离子涂覆区(72)以获得所述的抗菌纱线(3),其中,阳离子涂覆区(71)、阴离子涂覆区(72)均位于引纱通道(7)内,阳离子涂覆区(71)、阴离子涂覆区(72)之间为非涂覆区(73);
所述阳离子涂覆区(71)内分布的为阳离子水雾(711),该阳离子水雾(711)的溶质为阳离子聚电解质,所述阴离子涂覆区(72)内分布的为阴离子水雾(721),该阴离子水雾(721)的溶质为阴离子聚电解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阳离子水雾(711)的溶质为海藻酸钠、透明质酸、聚丙烯酸、聚苯乙烯磺酸、聚乙烯磺酸、聚乙烯磷酸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混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阴离子水雾(721)的溶质为聚丙烯基盐酸盐、壳聚糖、聚二乙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聚乙烯亚胺、聚季铵盐、聚乙烯吡啶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制作抗菌纱线的喷气涡流纺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锭子(8)的内壁内设置有阳离子涂覆段(81)与阴离子涂覆段(82),阳离子涂覆段(81)、阴离子涂覆段(82)之间为非涂覆段(83),阳离子涂覆段(81)、阴离子涂覆段(82)均环绕引纱通道(7)设置,所述阳离子涂覆段(81)向阳离子涂覆区(71)内输送阳离子水雾(711),所述阴离子涂覆段(82)向阴离子涂覆区(72)内输送阴离子水雾(72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林张如全武继松李建强朱文清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枫树线业有限公司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