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涛专利>正文

一种鱼缸粪便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1427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鱼缸粪便收集装置,包括底座,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的收集管,置入所述收集管内部的过滤部件,置于所述收集管顶部的盖体,安装于所述底座和所述盖体之间且位于所述收集管外部的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吸收干净鱼缸底部鱼便,而且对过滤出来的鱼便进行隔离保存,通过虹吸排污管可直接处理粪便收集器内的鱼便,解决了现有的鱼缸过滤器存在的无法清理干净鱼缸底部鱼便、过滤出鱼便二次污染、频繁人工抽取鱼便、清洗过滤棉以及费时、费力、费水等问题。结构简单轻便,操作便捷,收集固体污染物清理方便,成本较低,易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缸粪便收集装置
本技术涉及鱼缸水质净化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鱼缸粪便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观赏鱼在成长过程中吃进和排出量非常大,因此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其中对鱼类有毒害作用的代谢物有氨和亚硝酸盐,加上残饵,我们必须在其变为有毒物质前将其清除掉,以保证鱼缸内鱼类的生命安全。目前鱼缸过滤器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尽人意的,造成频繁抽鱼便、清洗过滤棉和换水,费时、费力同时浪费水资源;现在人们使用的吸便器主要是用气泵做动力的吸便器,体积大,造流能力和吸便能力都比较弱,清理鱼便时经常产生鱼便倒流,二次污染,并且定期清理鱼便时要将过滤器拿出弄得四周有水还需打扫鱼缸周围卫生,并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缸粪便收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鱼缸粪便收集装置,包括底座,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的收集管,置入所述收集管内部的过滤部件,置于所述收集管顶部的盖体,安装于所述底座和所述盖体之间且位于所述收集管外部的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盖体相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底座相连通。优选地,所述过滤部件包括过滤网管,连接于所述过滤网管底部的鱼便漏斗。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鱼便漏斗为内部中空的倒圆台且上端敞口,所述鱼便漏斗内部设有通过多个支撑杆架设的圆形连接件,所述过滤网管安装于所述圆形连接件上。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圆形连接件上方设有一圆形凸台,所述圆形连接件外缘设有可插入所述支撑杆内的插脚。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鱼便漏斗外表面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收集管内壁紧密贴合的密封圈。优选地,所述盖体中间位置设有一开口,沿所述开口向上延伸有一环形档圈,所述环形档圈外部连接一环形顶盖。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盖体外壁上设有第二卡环和第二卡托,所述第二卡托与所述盖体相通。优选地,所述底座外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托对应的第一卡环,与所述第二卡环对应的第一卡托,所述第一卡托与所述底座的侧壁相通。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卡托和所述第二卡环之间安装所述出水管,所述第一卡环和所述第二卡托之间安装所述进水管。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卡环的底部还连接有一环形卡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能吸收干净鱼缸底部鱼便,而且对过滤出来的鱼便进行隔离保存,通过吸虹排污管可直接处理鱼缸内的鱼便,解决了现有的鱼缸过滤器存在的无法清理干净鱼缸底部鱼便、过滤出鱼便二次污染、频繁人工抽取鱼便、清洗过滤棉以及费时、费力、费水等问题;收集管采用透明材质,可直管的观测壳体内的收集情况,便于即使进行清理;结构简单轻便,操作便捷,收集固体污染物清理方便,成本较低,易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零件分配图。其中,10-底座;11-限位突起;12-空间;13-第一卡托;14-第一卡环;20-收集管;30-过滤部件;31-过滤网管;32-鱼便漏斗;321-支撑杆;322-圆形连接件;3221-凸台;3222-插脚;323-密封圈;40-盖体;41-限位突起;42-空间;43-环形档圈;44-第二卡环;45-第一卡托;50-进水管;51-环形卡座;60-出水管;61-排污管;62-排污阀;70-旋转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鱼缸粪便收集装置,包括底座10,安装于所述底座10上的收集管20,置入所述收集管20内部的过滤部件30,连接所述收集管20顶部的盖体40,安装于所述底座10和所述盖体40之间且位于所述收集管10外部的进水管50以及出水管60,以及连接所述出水管60的排污管61;其中,所述进水管50与所述盖体40相连通,所述出水管60与所述底座10相连通,所述排污管61的另一端安装有排污阀62。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底座10和所述盖体40内侧壁上均有多个限位突起(11、41),所述收集管20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限位突起(11、41)上,使所述收集管20分别与底座10和盖体40之间具有一定空间(12、42)。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过滤部件30包括过滤网管31,连接于所述过滤网管31底部的鱼便漏斗32。本实施例中,所述鱼便漏斗32为内部中空的倒圆台且上端敞口,所述鱼便漏斗32内部均匀插设有三根空心结构的支撑杆321,所述支撑杆321上端架设一圆形连接件322,所述圆形连接件322的直径小于所述鱼便漏斗32最上端构成的圆截面的直径,所述圆形连接件322上方设有一圆形凸台3221,所述圆形凸台3221的直径小于所述圆形连接件322的直径,所述连接件322外缘设有可插入所述支撑杆321内的插脚3222,所述插脚3222插入支撑杆321内。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过滤网管31安装于所述凸台3221上,所述过滤网管31的内径与所述凸台3221的外径相匹配。所述鱼便漏斗32上端的外表面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收集管10内壁紧密贴合的密封圈323。所述鱼便漏斗32的底部设有通孔(图中未示),固体污染物直接通过通孔进入下方的收集管20底端,避免堵塞鱼便漏斗32,影响正常使用。优选地,所述盖体40中间位置设有一开口,沿所述开口向上延伸有一环形档圈43,所述环形档圈43外部连接一环形顶盖70,本实施例中,过滤网管31通过盖体40的开口处放入收集管20内部,本实施例中过滤网管31的管壁贴合于所述环形档圈43的内壁上,通过环形顶盖70将过滤网管31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的环形顶盖70的侧壁为双层结构,安装时,将过滤网管31的侧壁和环型档圈43夹于所述环形顶盖70的双层结构中,本实施例中的环形顶盖70相对所述环形档圈42可进行转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顶盖70外部用于连接外部水泵。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座10一侧设有第一卡托13和第一卡环14,所述第一卡托13与所述底座10相连通,所述盖体40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托13和第一卡环14对应设置的第二卡环44和第二卡托45,第二卡托45与所述盖体相连通,所述第一卡托13和所述第二卡环44之间连接有出水管60,出水管60顶部通过第二卡环44连接排污管61,所述第一卡环14和所述第二卡托45之间连接进水管50。本实施例中,第一卡环14的底部还连接有一环形卡座51,所述进水管50插入所述第一卡环14内且与环形卡座51连接,将进水管50通过环形卡座51与底座10外壁连接起来,减少晃动,提高使用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收集管20采用透明材质,可直管的观测收集管20内的收集情况,便于即使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鱼缸粪便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10),安装于所述底座(10)上的收集管(20),置入所述收集管(20)内部的过滤部件(30),置于所述收集管(20)顶部的盖体(40),安装于所述底座(10)和所述盖体(40)之间且位于所述收集管(20)外部的进水管(50)以及出水管(60),所述进水管(50)与所述盖体(40)相连通,所述出水管(60)与所述底座(10)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缸粪便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0),安装于所述底座(10)上的收集管(20),置入所述收集管(20)内部的过滤部件(30),置于所述收集管(20)顶部的盖体(40),安装于所述底座(10)和所述盖体(40)之间且位于所述收集管(20)外部的进水管(50)以及出水管(60),所述进水管(50)与所述盖体(40)相连通,所述出水管(60)与所述底座(10)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缸粪便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件(30)包括过滤网管(31),连接于所述过滤网管(31)底部的鱼便漏斗(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缸粪便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鱼便漏斗(32)为内部中空的倒圆台且上端敞口,所述鱼便漏斗(32)内部设有通过多个支撑杆(321)架设的圆形连接件(322),所述过滤网管(31)安装于所述圆形连接件(3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缸粪便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连接件(322)上方设有一圆形凸台(3221),所述圆形连接件(322)外缘设有可插入所述支撑杆(321)内的插脚(322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缸粪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涛
申请(专利权)人:冯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