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墙支座以及包括附墙支座的导轨防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49954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附墙支座,包括中空的支座主体、容置在所述支座主体中的防坠部件,以及固定在所述支座主体上部的支顶器;所述支座主体面向导轨的侧壁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第一长导向轮和第二长导向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附墙支座的导轨防坠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长导向轮和第二长导向轮承受住导轨的压力,防止导轨与支座主体的面向导轨的侧壁之间的滑动摩擦,从而减小导轨上升或者下降的阻力,提高导轨的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附墙支座以及包括附墙支座的导轨防坠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器械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附墙支座以及包括附墙支座的导轨防坠系统。
技术介绍
升降脚手架,又称为升降脚手架,其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它能沿着建筑物往上攀升或下降,将悬空作业变为架体内部作业,不受建筑物高度的限制,节省人力和材料,在高层建筑中极具发展优势。升降脚手架是通过附墙支座与建筑物外墙相连,通过电动葫芦作为动力向上爬升。附墙支座是升降脚手架的主要承载传力构件,承受并传递升降脚手架的荷载,同时通过其内部设置的防坠装置实现意外坠落状况下的卡阻保护功能,进而起到承重,防坠和防倾覆的作用,是升降脚手架的一个重要安全设施。现有的附墙支座,其在升降脚手架的导轨爬升或下降时,其防倾覆部分与导轨直接接触,因此产生极大的摩擦,容易造成电动葫芦过载,并且还容易造成导轨刮花损坏,缩短导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导轨和附墙支座之间的摩擦,减小导轨的爬升和下降阻力,从而延长导轨的使用寿命的附墙支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附墙支座,包括中空的支座主体、容置在所述支座主体中的防坠部件,以及固定在所述支座主体上部的支顶器;所述支座主体面向导轨的侧壁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第一长导向轮和第二长导向轮。在本技术所述的附墙支座中,所述第一长导向轮和所述第二长导向轮的长度与所述侧壁的长度相等并且与所述支座主体滚动连接。在本技术所述的附墙支座中,所述侧壁的左右两侧分别相对设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在本技术所述的附墙支座中,所述侧壁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第一L形安装板和第二L形安装板;所述第一L形安装板的第一侧边固定在所述侧壁上、第二侧边从所述侧壁向上延伸,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向轮沿垂直方向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L形安装板的所述第二侧边上,所述第二L形安装板的第一侧边固定在所述侧壁上、第二侧边从所述侧壁向上延伸,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向轮沿垂直方向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L形安装板的所述第二侧边上。在本技术所述的附墙支座中,所述防坠部件进一步包括防坠星轮、防坠摆针和限位销,所述防坠摆针位于所述防坠星轮上侧,所述限位销位于所述防坠摆针和所述防坠星轮的同侧。在本技术所述的附墙支座中,所述防坠星轮包括星轮转轴和围绕该星轮转轴转动的多个彼此间隔的轮齿;所述防坠摆针包括配重部、防坠部和摆针转轴,所述配重部和所述防坠部围绕所述摆针转轴上下摆动,所述限位销位于所述摆针转轴上方且其高度略低于所述摆针转轴的高度。在本技术所述的附墙支座中,所述配重部和所述防坠部之间彼此成倒圆钝角设置。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导轨防坠系统,包括前述的附墙支座和导轨,所述导轨包括中空导轨主体,所述中空导轨主体上设置多个防坠孔;所述防坠孔内侧设置与所述防坠部件接触的防坠面。在本技术所述的导轨防坠系统中,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上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所述第一导轮槽包括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底壁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导轮槽底壁、从所述第一导轮槽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外侧壁以及由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左侧壁形成的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二导轮槽包括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底壁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导轮槽底壁、从所述第二导轮槽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外侧壁以及由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右侧壁形成的第二内侧壁。在本技术所述的导轨防坠系统中,所述第一外侧壁和所述第二外侧壁的外壁竖直向上延伸、内壁向上向外倾斜延伸,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外侧壁和所述第二外侧壁的厚度从其顶部开始向下递增;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的内壁上分别设置凸起。实施本技术的附墙支座和包括附墙支座的导轨防坠系统,通过第一长导向轮和第二长导向轮承受住导轨的压力,防止导轨与支座主体的面向导轨的侧壁之间的滑动摩擦,从而减小导轨上升或者下降的阻力,提高导轨的寿命。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可以进一步减小导轨承受到的摩擦力并且防止倾覆作用。更进一步地,通过特殊的防坠星轮和防坠摆针的结构设置,可以防止防坠星轮卡住,从而更好地确保升降脚手架的安全。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附墙支座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附墙支座的透视图;图3A是图1所示的附墙支座的主视图;图3B是图1所示的附墙支座的后视图;图3C是图1所示的附墙支座的俯视图;图3D是图1所示的附墙支座的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导轨防坠系统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A-5D示出导轨向上移动时防坠部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6A-6D示出导轨向下移动时防坠部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7A-7C示出导轨迅速下坠时防坠部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8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导轨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导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涉及一种附墙支座,包括中空的支座主体、容置在所述支座主体中的防坠部件,以及固定在所述支座主体上部的支顶器;所述支座主体面向导轨的侧壁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第一长导向轮和第二长导向轮。通过第一长导向轮和第二长导向轮承受住导轨的压力,防止导轨与支座主体的面向导轨的侧壁之间的滑动摩擦,从而减小导轨上升或者下降的阻力,提高导轨的寿命。图1是本技术的附墙支座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附墙支座的透视图。图3A-3D分别是图1所示的附墙支座100的主视图、后视图、俯视图和仰视图。如图1-3D所示,所述附墙支座100包括中空的支座主体110、容置在所述支座主体110中的防坠部件170,以及固定在所述支座主体110上部的支顶器120。所述支座主体110面向导轨的侧壁111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第一长导向轮130和第二长导向轮140。第一长导向轮130和第二长导向轮140的长度与所述侧壁111的长度相等并且与所述支座主体110整体滚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侧壁11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第一L形安装板112和第二L形安装板113。所述第一L形安装板112和第二L形安装板113的第一侧边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侧壁111上,第二侧边从侧壁111向上延伸。两个所述第一导向轮150沿垂直方向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L形安装板112的所述第二侧边上,而两个所述第二导向轮160沿垂直方向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L形安装板113的所述第二侧边上。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优选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导向轮150和第二导向轮160,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导向轮150和一个第二导向轮160,只要两者的数量相等,且彼此对称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支座主体、容置在所述支座主体中的防坠部件,以及固定在所述支座主体上部的支顶器;所述支座主体面向导轨的侧壁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第一长导向轮和第二长导向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支座主体、容置在所述支座主体中的防坠部件,以及固定在所述支座主体上部的支顶器;所述支座主体面向导轨的侧壁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第一长导向轮和第二长导向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长导向轮和所述第二长导向轮的长度与所述侧壁的长度相等并且与所述支座主体滚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左右两侧分别相对设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第一L形安装板和第二L形安装板;所述第一L形安装板的第一侧边固定在所述侧壁上、第二侧边从所述侧壁向上延伸,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向轮沿垂直方向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L形安装板的所述第二侧边上,所述第二L形安装板的第一侧边固定在所述侧壁上、第二侧边从所述侧壁向上延伸,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向轮沿垂直方向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L形安装板的所述第二侧边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坠部件进一步包括防坠星轮、防坠摆针和限位销,所述防坠摆针位于所述防坠星轮上侧,所述限位销位于所述防坠摆针和所述防坠星轮的同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附墙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坠星轮包括星轮转轴和围绕该星轮转轴转动的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民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汪小强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