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爬架用导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0853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爬架用导轨,包括中空导轨主体,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上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所述中空导轨主体与所述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一体挤压成型。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爬架用导轨,通过将中空导轨主体与所述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一体挤压成型,无任何焊接工序,杜绝了焊接失效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导轨的安全性,并且只需要简单的制造方法就可以制备重量很轻的爬架导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爬架用导轨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器械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爬架用导轨。
技术介绍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又称为爬架,是指搭设一定高度并附着于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和装置,可随工程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且具有防倾覆、防坠落装置的外脚手架,其将悬空作业变为架体内部作业。由于其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有显著的低碳性,因此具备更经济、安全、便捷等特点。目前,高层建筑爬架的导轨都是由钢管或型钢焊接而成,因此生产耗时、结构复杂、重量大、工人劳动强度高,安装操作不易,并且在导轨运行过程中焊接部位失效概率性高,而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制造简单、重量轻并且无需焊接的爬架导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爬架用导轨,包括中空导轨主体,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上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所述中空导轨主体与所述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一体挤压成型。在本技术所述的爬架用导轨中,所述第一导轮槽包括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底壁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导轮槽底壁、从所述第一导轮槽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外侧壁以及由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左侧壁形成的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二导轮槽包括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底壁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导轮槽底壁、从所述第二导轮槽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外侧壁以及由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右侧壁形成的第二内侧壁。在本技术所述的爬架用导轨中,所述第一外侧壁和所述第二外侧壁的外壁竖直向上延伸、内壁向上向外倾斜延伸,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外侧壁和所述第二外侧壁的厚度从其顶部开始向下递增。在本技术所述的爬架用导轨中,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的内壁上分别设置凸起。在本技术所述的爬架用导轨中,所述第一导轮槽和所述第二导轮槽为U形导轮槽,所述U形导轮槽的宽度从其底部开始向上逐渐递增。在本技术所述的爬架用导轨中,所述第一导轮槽包括由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左侧壁构成的第一导轮槽底壁,从所述第一导轮槽底壁向外倾斜延伸的第一侧壁,以及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底壁竖直向外延伸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壁向外倾斜延伸、外壁保持竖直向外延伸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从其顶部开始向下递增;所述第二导轮槽包括由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右侧壁构成的第二导轮槽底壁,从所述第二导轮槽底壁向外倾斜延伸的第三侧壁,以及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底壁竖直向外延伸的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的内壁向外倾斜延伸、外壁保持竖直向外延伸从而使得所述第四侧壁的厚度从其顶部开始向下递增。在本技术所述的爬架用导轨中,所述中空导轨主体为铝合金矩形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为铝合金导轮槽;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底壁的厚度大于其左侧壁、右侧壁和上壁的厚度。在本技术所述的爬架用导轨中,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前表面设置多个防坠孔;所述多个防坠孔沿着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布;所述防坠孔内侧设置与支顶器接触的防坠接触面。在本技术所述的爬架用导轨中,所述多个防坠孔为圆角正方形孔,或者所述多个防坠孔为四边形且包括沿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个弧形边和沿垂直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个直线边。在本技术所述的爬架用导轨中,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后表面设置多个安装孔,所述多个安装孔沿着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布。实施本技术的爬架用导轨,通过将中空导轨主体与所述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一体挤压成型,无任何焊接工序,杜绝了焊接失效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导轨的安全性,并且只需要简单的制造方法就可以制备重量很轻的爬架导轨。进一步地,通过将导轮槽设置成环抱式结构或者U型结构,能够更好地实现防倾保护和精确导向或竖直导向。进一步地,通过将导轮槽的侧壁倾斜设置并将其厚度设置成下厚上薄,能够进一步增强爬架导轨的强度。进一步地,通过设置防坠孔,可以起到防坠作用。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爬架用导轨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爬架用导轨的仰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爬架用导轨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爬架用导轨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爬架用导轨的仰视图;图6是图4所示的爬架用导轨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爬架用导轨的整体安装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爬架用导轨与附着支座的安装俯视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爬架用导轨与附着支座的安装俯视图;图10是本技术的爬架用导轨与附着支座的安装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涉及一种爬架用导轨,包括中空导轨主体,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上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所述中空导轨主体与所述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一体挤压成型。实施本技术的爬架用导轨,通过将中空导轨主体与所述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一体挤压成型,无任何焊接工序,杜绝了焊接失效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导轨的安全性,并且只需要简单的制造方法就可以制备重量很轻的爬架导轨。图1是本技术的爬架用导轨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爬架用导轨的仰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爬架用导轨的俯视图。如图1-3所示,该爬架导轨包括中空导轨主体110。所述中空导轨主体110的左右两个侧壁上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导轮槽130和第二导轮槽120。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导轮槽130和第二导轮槽120可以与支座的导向轮滑动链接,使爬架导轨整体的运行方向被约束,从而起到精确导向或垂直导向和防倾覆作用。在图1-3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导轮槽120和第二导轮槽120设计成环抱式结构。所述第一导轮槽130包括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底壁111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导轮槽底壁136、从所述第一导轮槽底壁136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外侧壁134以及由所述中空导轨主体110的左侧壁形成的第一内侧壁135。同样地,所述第二导轮槽120包括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底壁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导轮槽底壁126、从所述第二导轮槽底壁126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外侧壁124以及由所述中空导轨主体110的右侧壁形成的第二内侧壁115。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外侧壁134和所述第二外侧壁124的外壁竖直向上延伸、内壁向上向外倾斜延伸,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外侧壁134和所述第二外侧壁124的厚度从其顶部开始向下递增。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侧壁135和所述第二内侧壁125的内壁上分别设置凸起。并且所述第一导轮槽底壁136、所述第二导轮槽底壁126和所述中空导轨主体110的底壁111为一体结构,且其厚度明显大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110的上壁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爬架用导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导轨主体,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上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所述中空导轨主体与所述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一体挤压成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爬架用导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导轨主体,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上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所述中空导轨主体与所述第一导轮槽和第二导轮槽一体挤压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爬架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轮槽包括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底壁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导轮槽底壁、从所述第一导轮槽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外侧壁以及由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左侧壁形成的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二导轮槽包括从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底壁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导轮槽底壁、从所述第二导轮槽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外侧壁以及由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右侧壁形成的第二内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爬架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侧壁和所述第二外侧壁的外壁竖直向上延伸、内壁向上向外倾斜延伸,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外侧壁和所述第二外侧壁的厚度从其顶部开始向下递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爬架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的内壁上分别设置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爬架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轮槽和所述第二导轮槽为U形导轮槽,所述U形导轮槽的宽度从其底部开始向上逐渐递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爬架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轮槽包括由所述中空导轨主体的左侧壁构成的第一导轮槽底壁,从所述第一导轮槽底壁向外倾斜延伸的第一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民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汪小强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