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9690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包括防水再生层、形状为“凹”形的基层以及填充于所述基层的“凹”形部分内的支撑层,所述基层包括形状为“凹”形的水泥碎石混合层和位于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下方的灰土层;所述防水再生层设置为罩面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的顶面;其中,所述防水再生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的第一再生层、防水夹层以及第二再生层;所述第一再生层设置为所述罩面,所述第二再生层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的顶面。增加了路面的防雨水能力,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寿命的同时,采用再生层作为沥青路面的薄层罩面,使其能够进行就地热再生养护,降低道路的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
技术介绍
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经久耐用。因此,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高级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作为一项绿色养护技术,将其用于沥青路面养护,可以100%利用旧沥青路面材料,避免了筑路材料的浪费,而且与传统的铣刨重铺技术相比,节省了大量的新沥青混合料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工程量同等的前提下,就地热再生技术重复利用旧路面材料、节省新路面材料的优势,使其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总量,同时具有优异的节能减排效益。沥青路面的沥青类结构层本身,属于柔性路面范畴,但其基层除柔性材料外,也可采用刚性的水泥混凝土,或半刚性的水硬性材料。现有的沥青路面抗压能力差,雨水容易渗透入路面内部,造成路面使用时间短,路面易损坏,增加使用者的成本支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包括: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包括防水再生层、形状为“凹”形的基层以及填充于所述基层的“凹”形部分内的支撑层,所述基层包括形状为“凹”形的水泥碎石混合层和位于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下方的灰土层;所述防水再生层设置为罩面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的顶面;其中,所述防水再生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的第一再生层、防水夹层以及第二再生层;所述第一再生层设置为所述罩面,所述第二再生层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的顶面。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层有下至上依次包括,沥青碎石层,铺设于所述沥青碎石层顶部的平板层,设置于所述平板层顶部的钢丝碎砖层,铺设于所述钢丝碎砖层顶部的沥青油毡层,以及铺设于所述沥青油毡层顶部的沥青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再生层的厚度为3~10cm;所述第二再生层的厚度为4~8c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再生层是由厚度为1~5cm的薄层罩面就地热再生而成,所述薄层罩面为沥青混凝土层、稀浆封层或微表处层;所述第二再生层是由厚度为2.5~4cm的上面层就地热再生而成,所述上面层为沥青混凝土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再生层是由最大公称粒径为5.5mm~7.5mm的所述薄层罩面就地热再生而成。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再生层是由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5.3mm的上面层就地热再生而成。进一步地,所述钢丝碎砖层包括钢丝网和填充于所述钢丝网内的碎砖;其中,所述钢丝网的单层厚度为1.5-2.0mm。进一步地,所述基层的顶部覆盖有所述沥青层。进一步地,所述平板层的横截面为边长为1m的正方形。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夹层的厚度为10mm。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防水再生层、形状为“凹”形的基层以及填充于所述基层的“凹”形部分内的支撑层,所述基层包括形状为“凹”形的水泥碎石混合层和位于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下方的灰土层;所述防水再生层设置为罩面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的顶面;其中,所述防水再生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的第一再生层、防水夹层以及第二再生层;所述第一再生层设置为所述罩面,所述第二再生层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的顶面。通过防水再生层组成的防水再生结构,增加了路面的防雨水能力,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寿命的同时,采用再生层作为沥青路面的薄层罩面,使其能够进行就地热再生养护,降低道路的维护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的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1、防水再生层;2、基层;3、支撑层;11、第一再生层;12、防水夹层;13、第二再生层;21、水泥碎石混合层;22、灰土层;31、沥青碎石层;32、平板层;33、钢丝碎砖层;34、沥青油毡层;35、沥青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包括防水再生层1、形状为“凹”形的基层2以及填充于所述基层的“凹”形部分内的支撑层3,所述基层2包括形状为“凹”形的水泥碎石混合层21和位于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下方的灰土层22;所述防水再生层1设置为罩面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3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21的顶面;其中,所述防水再生层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的第一再生层11、防水夹层13以及第二再生层12;所述第一再生层11设置为所述罩面,所述第二再生层12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3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21的顶面。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防水再生层1、形状为“凹”形的基层2以及填充于所述基层的“凹”形部分内的支撑层3,所述基层2包括形状为“凹”形的水泥碎石混合层21和位于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下方的灰土层22;所述防水再生层1设置为罩面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3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21的顶面;其中,所述防水再生层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的第一再生层11、防水夹层13以及第二再生层12;所述第一再生层11设置为所述罩面,所述第二再生层12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3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21的顶面。通过防水再生层组成的防水再生结构,增加了路面的防雨水能力,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寿命的同时,采用再生层作为沥青路面的薄层罩面,使其能够进行就地热再生养护,降低道路的维护成本。下面,将对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作进一步地说明。参照图2,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层3有下至上依次包括,沥青碎石层31,铺设于所述沥青碎石层31顶部的平板层32,所述沥青碎石层31的作用是为铺设平板层32做准备,沥青碎石层31顶部表面与水泥碎石混合层21底部水平;设置于所述平板层32顶部的钢丝碎砖层33,所述钢丝碎砖层33通过在钢丝网的表面放置碎砖,然后将钢丝网的另一边翻折而成,使钢丝网将碎砖包裹,最后用夯土机将碎砖打碎,使钢丝网的顶部与地基平行;铺设于所述钢丝碎砖层33顶部的沥青油毡层34,沥青油毡层34用来防止水向下渗透;以及铺设于所述沥青油毡层34顶部的沥青层35,所述沥青层35还包覆住地基2的底部。其中,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21的厚度为40cm,所述灰土层22的厚度为20cm。...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再生层、形状为“凹”形的基层以及填充于所述基层的“凹”形部分内的支撑层,所述基层包括形状为“凹”形的水泥碎石混合层和位于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下方的灰土层;所述防水再生层设置为罩面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的顶面;其中,所述防水再生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的第一再生层、防水夹层以及第二再生层;所述第一再生层设置为所述罩面,所述第二再生层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的顶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再生层、形状为“凹”形的基层以及填充于所述基层的“凹”形部分内的支撑层,所述基层包括形状为“凹”形的水泥碎石混合层和位于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下方的灰土层;所述防水再生层设置为罩面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的顶面;其中,所述防水再生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的第一再生层、防水夹层以及第二再生层;所述第一再生层设置为所述罩面,所述第二再生层覆盖于被所述支撑层填充的所述水泥碎石混合层的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有下至上依次包括,沥青碎石层,铺设于所述沥青碎石层顶部的平板层,设置于所述平板层顶部的钢丝碎砖层,铺设于所述钢丝碎砖层顶部的沥青油毡层,以及铺设于所述沥青油毡层顶部的沥青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碎砖层包括钢丝网和填充于所述钢丝网内的碎砖;其中,所述钢丝网的单层厚度为1.5-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路面薄层罩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再生层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健范磊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新粤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