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863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属于注塑模具领域,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上模、下模、一对固定板及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上设有浇口,所述上模上设有流道,所述浇口与流道相通,所述上模上设有上模仁和一对固定槽,所述一对固定槽分别设于上模仁两相对侧,所述下模上设有下模仁和一对推块,所述一对推块分别设于下模仁两相对侧,所述推块一端与下模仁间通过一对成型杆相连,另一端通过推移机构与下模侧面相连,所述固定槽与推块位置相对且形状尺寸相适应。该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方便产品在注塑完后进行脱模操作,而且还能使产品具有较好的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
本技术属于注塑模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电动工具是一种由电动机或电磁铁为动力,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工作头进行作业的手持式或可移式的机械化工具。电动工具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功能多样等特点,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手工操作机械化,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住房装潢、汽车、机械、电力、桥梁、园艺等领域,并大量进入家庭,与手动工具相比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数倍到数十倍;比风动工具效率高,费用低和易于控制。60年代,热塑性工程塑料在电动工具上获得应用,并实现了电动工具的双重绝缘,保障了电动工具的使用安全性。为了减轻电动工具的重量,许多部件都由注塑机代替,塑料件绝缘性好,还能保障使用安全。装饰盖作为一种盖体,在电动工具部件中也有应用。由于电动工具中所采用的装饰盖其体积较小,且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多采用注塑成型。现有注塑模具对于此类小工件的注塑在注塑后难以脱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该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方便产品在注塑完后进行脱模操作,而且还能使产品具有较好的加工质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上模、下模、一对固定板及下模座,所述一对固定板分别设于下模座两端,所述一对固定板之间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于下模座上方,所述上模座上设有浇口,所述浇口处设有浇口套,所述上模上设有流道,所述浇口与流道相通,所述上模上设有上模仁和一对固定槽,所述一对固定槽分别设于上模仁两相对侧,所述下模上设有下模仁和一对推块,所述一对推块分别设于下模仁两相对侧,所述推块一端与下模仁间通过一对成型杆相连,另一端通过推移机构与下模侧面相连,所述固定槽与推块位置相对且形状尺寸相适应。通过推块与在固定槽处结合,可避免上模与下模结合时位置偏移而影响产品加工精度;由推移机构推动推块移动,可有助于产品的脱模。进一步地,所述推移机构包括固定块、底板、气缸及活塞杆,所述底板设于下模上,所述推块两侧通过固定块与底板相连,所述推块可沿底板自由移动,所述气缸设于底板侧面,所述气缸通过活塞杆与推块侧面相连。通过气缸驱动活塞杆,带动推块沿底板移动,方便产品的脱模。进一步地,所述上模仁内设有四组上成型槽,所述四组上成型槽两两相对设置,所述下模仁内设有四组下成型槽,所述下成型槽与上成型槽位置相对且形状尺寸相适应,所述上成型槽与下成型槽之间形成型腔,所述型腔与流道通过分流道相通,所述成型杆端部通往下成型槽处。设置四组型腔,可同时加工四个产品,可有效提高对产品的加工效率;成型杆既是产品成型不可缺少的部件,又与推块结合,在注塑后,随推块往两边移动,有助于产品的脱模。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四个角落内均设有导套,所述下模四个角落处均设有导杆,所述导套与导杆位置相对且形状尺寸相适应。导杆可穿过导套,确保上模与下模结合时位置的准确性,以保证对产品的加工精度。进一步地,所述上模仁四个角落处均设有凹槽,所述下模仁四个角落处均设有凸起,所述凹槽与凸起位置相对且形状尺寸相适应。凹槽与凸起相结合,既能保证上模仁与下模仁位置结合的准确性,以保证对产品加工精度,又能避免上模仁与下模仁在结合后位置的移动而影响对产品的加工精度。进一步地,所述上模侧面设有穿设于上模的第一冷却孔。第一冷却孔处可通入冷却液,促进原料在型腔内成型,提高加工质量。进一步地,所述下模侧面设有穿设于下模的第二冷却孔。第二冷却孔处可通入冷却液,促进原料在型腔内成型,提高加工质量。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该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方便产品在注塑完后进行脱模操作,而且还能使产品具有较好的加工质量;设置四组型腔,可同时加工四个产品,可有效提高对产品的加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上模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下模结构图。图中:1上模座、11浇口、12浇口套、2上模、21上模仁、211上成型槽、212凹槽、22固定槽、23导套、24第一冷却孔、3下模、31下模仁、311下成型槽、312凸起、32推块、321成型杆、33推移机构、331固定块、332底板、333气缸、334活塞杆、34导杆、35第二冷却孔、4固定板、5支撑板、6下模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以下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1、上模2、下模3、一对固定板4及下模座6,所述一对固定板4分别设于下模座6两端,所述一对固定板4之间设有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设于下模座6上方,所述上模座1上设有浇口11,所述浇口11处设有浇口套12,所述上模2上设有流道,所述浇口11与流道相通,所述上模2上设有上模仁21和一对固定槽22,所述一对固定槽22分别设于上模仁21两相对侧,所述下模3上设有下模仁31和一对推块32,所述一对推块32分别设于下模仁31两相对侧,所述推块32一端与下模仁31间通过一对成型杆321相连,另一端通过推移机构33与下模3侧面相连,所述固定槽22与推块32位置相对且形状尺寸相适应;所述推移机构33包括固定块331、底板332、气缸333及活塞杆334,所述底板332设于下模3上,所述推块32两侧通过固定块331与底板332相连,所述推块32可沿底板332自由移动,所述气缸333设于底板332侧面,所述气缸333通过活塞杆334与推块32侧面相连;所述上模仁21内设有四组上成型槽211,所述四组上成型槽211两两相对设置,所述下模仁31内设有四组下成型槽311,所述下成型槽311与上成型槽211位置相对且形状尺寸相适应,所述上成型槽211与下成型槽311之间形成型腔,所述型腔与流道通过分流道相通,所述成型杆321端部通往下成型槽311处。实施例2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1、上模2、下模3、一对固定板4及下模座6,所述一对固定板4分别设于下模座6两端,所述一对固定板4之间设有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设于下模座6上方,所述上模座1上设有浇口11,所述浇口11处设有浇口套12,所述上模2上设有流道,所述浇口11与流道相通,所述上模2上设有上模仁21和一对固定槽22,所述一对固定槽22分别设于上模仁21两相对侧,所述下模3上设有下模仁31和一对推块32,所述一对推块32分别设于下模仁31两相对侧,所述推块32一端与下模仁31间通过一对成型杆321相连,另一端通过推移机构33与下模3侧面相连,所述固定槽22与推块32位置相对且形状尺寸相适应;所述推移机构33包括固定块331、底板3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1)、上模(2)、下模(3)、一对固定板(4)及下模座(6),所述一对固定板(4)分别设于下模座(6)两端,所述一对固定板(4)之间设有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设于下模座(6)上方,所述上模座(1)上设有浇口(11),所述浇口(11)处设有浇口套(12),所述上模(2)上设有流道,所述浇口(11)与流道相通,所述上模(2)上设有上模仁(21)和一对固定槽(22),所述一对固定槽(22)分别设于上模仁(21)两相对侧,所述下模(3)上设有下模仁(31)和一对推块(32),所述一对推块(32)分别设于下模仁(31)两相对侧,所述推块(32)一端与下模仁(31)间通过一对成型杆(321)相连,另一端通过推移机构(33)与下模(3)侧面相连,所述固定槽(22)与推块(32)位置相对且形状尺寸相适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1)、上模(2)、下模(3)、一对固定板(4)及下模座(6),所述一对固定板(4)分别设于下模座(6)两端,所述一对固定板(4)之间设有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设于下模座(6)上方,所述上模座(1)上设有浇口(11),所述浇口(11)处设有浇口套(12),所述上模(2)上设有流道,所述浇口(11)与流道相通,所述上模(2)上设有上模仁(21)和一对固定槽(22),所述一对固定槽(22)分别设于上模仁(21)两相对侧,所述下模(3)上设有下模仁(31)和一对推块(32),所述一对推块(32)分别设于下模仁(31)两相对侧,所述推块(32)一端与下模仁(31)间通过一对成型杆(321)相连,另一端通过推移机构(33)与下模(3)侧面相连,所述固定槽(22)与推块(32)位置相对且形状尺寸相适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动工具装饰盖加工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移机构(33)包括固定块(331)、底板(332)、气缸(333)及活塞杆(334),所述底板(332)设于下模(3)上,所述推块(32)两侧通过固定块(331)与底板(332)相连,所述推块(32)可沿底板(332)自由移动,所述气缸(333)设于底板(332)侧面,所述气缸(333)通过活塞杆(334)与推块(32)侧面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付业黄勇邵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丹尼斯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