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8288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其中涡旋压缩机包括壳体、压缩组件和电机,压缩组件包括主机架、动盘和静盘,主机架设有第一支承部和凹槽;动盘设于主机架,动盘的一端设有第二支承部;电机具有曲轴,曲轴内设有中心油孔,曲轴包括长轴和偏心轴,长轴穿设于第一支承部,长轴的外周壁设有出油孔和连通出油孔和凹槽的第一油槽,出油孔和第一油槽设于长轴与第一支承部的配合区域;偏心轴穿设于第二支承部,偏心轴的外周壁设有与第一油槽连通的第二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出油孔和第一油槽引导润滑油对第一支承部和长轴之间的配合处润滑,通过第二油槽引导润滑油对第二支承部和偏心轴的配合处润滑,提高了曲轴和支承部件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
,特别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对于高背压的涡旋压缩机,由于压缩腔置于壳体上方,距离油池比较远,压缩腔供油及轴承润滑供油一直是行业内难题,常见的供油方式有齿轮泵供油、偏心供油和压差供油等。对于压差供油的方式,其适用性广,成本低,但是压差供油的关键是形成压力差,存在当压力差小时供油量不足的问题,导致轴承润滑系统供油不足,影响曲轴及轴承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涡旋压缩机,能够解决涡旋压缩机压差供油方式存在的轴承润滑系统供油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涡旋压缩机的空调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压缩组件,包括:壳体,内部具有润滑油;压缩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压缩组件包括主机架、动盘和静盘;所述主机架设有第一支承部和凹槽;所述动盘设于所述主机架,所述动盘的一端设有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静盘与所述动盘的另一端啮合形成压缩腔;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具有曲轴;所述曲轴内设有中心油孔,所述中心油孔用于供所述润滑油从所述壳体内部流入所述压缩组件,所述曲轴包括长轴和偏心轴,所述长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承部,所述长轴的外周壁设有出油孔和第一油槽,所述出油孔与所述中心油孔连通,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出油孔连通且朝向所述偏心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出油孔和所述第一油槽设于所述长轴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配合区域;所述偏心轴穿设于所述第二支承部,所述偏心轴的外周壁设有第二油槽,所述第二油槽形成于所述偏心轴远离所述长轴的一端端面并朝向所述长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油槽与所述凹槽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压缩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具有中心油孔的曲轴,曲轴包括与主机架转动配合的长轴和与动盘转动配合的偏心轴,长轴的外周壁设有出油孔和沿偏心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油槽,第一油槽与凹槽连通,偏心轴的外周壁设有沿长轴方向延伸的第二油槽,第二油槽与凹槽连通,涡旋压缩机将壳体内部的润滑油通过中心油孔引流至凹槽,并对压缩组件进行润滑时,通过出油孔和第一油槽引导润滑油对主机架的第一支承部和曲轴的长轴之间的配合区域进行润滑,通过第二油槽引导润滑油对动盘的第二支承部和曲轴的偏心轴之间的配合区域进行润滑,从而将润滑油引流至曲轴的负载区域,解决支承部件润滑系统供油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曲轴和支承部件的可靠性,提升了涡旋压缩机的运行稳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部形成第一压力腔,所述主机架的内周壁与所述动盘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第二压力腔,所述第一压力腔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二压力腔的压力,所述涡旋压缩机通过所述第一压力腔与所述第二压力腔的压差实现供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长轴的轴向上,所述出油孔与所述配合区域远离所述偏心轴的一端的最小距离为L,且满足:L≥2m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油槽的横截面面积为S1,且满足:S1≥1mm2;所述第二油槽的横截面面积为S2,且满足:S2≥1mm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油槽沿所述长轴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油槽沿所述偏心轴的轴向延伸;在垂直于所述长轴的轴向的投影面上,定义坐标系的所述长轴投影的圆心与所述偏心轴投影的圆心的连线所在的直线为y轴,经过所述长轴投影的圆心且垂直于y轴的直线为x轴,零度角为y轴朝向所述偏心轴投影的圆心的方向,顺时针为角度增加的方向,所述第一油槽的投影位于0±15°的范围内,所述第二油槽的投影位于180±15°的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油槽为螺旋状,所述第二油槽为螺旋状且旋向与所述第一油槽相反;其中,所述曲轴转动时,所述第一油槽的油朝向所述偏心轴的方向流动,所述第二油槽的油朝向所述长轴的方向流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长轴的轴径为d1,所述第一油槽的螺距为m1,且满足:5≤m1/d1≤10;所述偏心轴的轴径为d2,所述第二油槽的螺距为m2,且满足:5≤m2/d2≤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油槽为螺旋状,在垂直于所述长轴的轴向的投影面上,定义坐标系的所述长轴投影的圆心与所述偏心轴投影的圆心的连线所在的直线为y轴,经过所述长轴投影的圆心且垂直于y轴的直线为x轴,零度角为y轴朝向所述偏心轴投影的圆心的方向,顺时针为角度增加的方向;其中,所述曲轴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时,所述第二油槽的投影不位于0°至145°的范围内;所述曲轴的转动方向为逆时针时,所述第二油槽的投影不位于180°至325°的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长轴设有多个所述出油孔,所述第一油槽连通多个所述出油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长轴设有多个所述出油孔和多个所述第一油槽,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出油孔一一对应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长轴的外周壁设有第一环槽,所述出油孔设于所述第一环槽内,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第一环槽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内周壁设有第二环槽,所述出油孔位于所述第二环槽的槽口处,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第二环槽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长轴的轴径为d1,且满足:d1≤18m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涡旋压缩机的排量为V,且满足:V≤18cm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涡旋压缩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涡旋压缩机通过设置具有中心油孔的曲轴,曲轴包括与主机架转动配合的长轴和与动盘转动配合的偏心轴,长轴的外周壁设有出油孔和沿偏心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油槽,第一油槽与凹槽连通,偏心轴的外周壁设有沿长轴方向延伸的第二油槽,第二油槽与凹槽连通,涡旋压缩机将壳体内部的润滑油通过中心油孔引流至凹槽,并对压缩组件进行润滑时,通过出油孔和第一油槽引导润滑油对主机架的第一支承部和曲轴的长轴之间的配合区域进行润滑,通过第二油槽引导润滑油对动盘的第二支承部和曲轴的偏心轴之间的配合区域进行润滑,从而将润滑油引流至曲轴的负载区域,解决支承部件润滑系统供油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曲轴和支承部件的可靠性,提升了涡旋压缩机的运行稳定性,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运行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的主机架和曲轴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的动盘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的静盘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的曲轴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6的正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的曲轴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内部具有润滑油;/n压缩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压缩组件包括主机架、动盘和静盘;所述主机架设有第一支承部和凹槽;所述动盘设于所述主机架,所述动盘的一端设有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静盘与所述动盘的另一端啮合形成压缩腔;/n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具有曲轴;所述曲轴内设有中心油孔,所述中心油孔用于供所述润滑油从所述壳体内部流入所述压缩组件,所述曲轴包括长轴和偏心轴,所述长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承部,所述长轴的外周壁设有出油孔和第一油槽,所述出油孔与所述中心油孔连通,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出油孔连通且朝向所述偏心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出油孔和所述第一油槽设于所述长轴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配合区域;所述偏心轴穿设于所述第二支承部,所述偏心轴的外周壁设有第二油槽,所述第二油槽形成于所述偏心轴远离所述长轴的一端端面并朝向所述长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油槽与所述凹槽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内部具有润滑油;
压缩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压缩组件包括主机架、动盘和静盘;所述主机架设有第一支承部和凹槽;所述动盘设于所述主机架,所述动盘的一端设有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静盘与所述动盘的另一端啮合形成压缩腔;
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具有曲轴;所述曲轴内设有中心油孔,所述中心油孔用于供所述润滑油从所述壳体内部流入所述压缩组件,所述曲轴包括长轴和偏心轴,所述长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承部,所述长轴的外周壁设有出油孔和第一油槽,所述出油孔与所述中心油孔连通,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出油孔连通且朝向所述偏心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出油孔和所述第一油槽设于所述长轴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配合区域;所述偏心轴穿设于所述第二支承部,所述偏心轴的外周壁设有第二油槽,所述第二油槽形成于所述偏心轴远离所述长轴的一端端面并朝向所述长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油槽与所述凹槽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形成第一压力腔,所述主机架的内周壁与所述动盘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第二压力腔,所述第一压力腔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二压力腔的压力,所述涡旋压缩机通过所述第一压力腔与所述第二压力腔的压差实现供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长轴的轴向上,所述出油孔与所述配合区域远离所述偏心轴的一端的最小距离为L,且满足:L≥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的横截面面积为S1,且满足:S1≥1mm2;所述第二油槽的横截面面积为S2,且满足:S2≥1m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沿所述长轴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油槽沿所述偏心轴的轴向延伸;在垂直于所述长轴的轴向的投影面上,定义坐标系的所述长轴投影的圆心与所述偏心轴投影的圆心的连线所在的直线为y轴,经过所述长轴投影的圆心且垂直于y轴的直线为x轴,零度角为y轴朝向所述偏心轴投影的圆心的方向,顺时针为角度增加的方向,所述第一油槽的投影位于0±15°的范围内,所述第二油槽的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承卓谭琴宋红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