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搅拌件搅拌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7610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双搅拌件搅拌罐,包括罐体、第一搅拌件、第二搅拌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罐体整体呈圆柱状,内部为搅拌腔,罐体的上方中心处设置有第一转动孔;第一搅拌件的上端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孔内,第一搅拌件的上端设置有环形齿轮,第一电机通过环形齿轮带动第一搅拌件转动;第一搅拌件的上端中心处设置有第二转动孔;第二搅拌件转动设置在第二转动孔内,第二搅拌件的上端和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搅拌件的下端为环形搅拌框架,第二搅拌件的下端为搅拌杆,搅拌杆上设置有若干搅拌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带动搅拌罐内腔壁附近的物料运动,对粘稠的液体物料的搅拌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搅拌件搅拌罐
本技术涉及搅拌装置
,尤其涉及双搅拌件搅拌罐。
技术介绍
在使用搅拌罐对较为粘稠的液体物料进行搅拌时,传统的单一搅拌轴的搅拌效果不佳,尤其是靠近搅拌罐内壁的物料很难被带动运动。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搅拌罐进行改进,使其对粘稠的液体物料的搅拌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双搅拌件搅拌罐,能够带动搅拌罐内腔壁附近的物料运动,对粘稠的液体物料的搅拌效果好。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双搅拌件搅拌罐,包括罐体、第一搅拌件、第二搅拌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罐体整体呈圆柱状,内部为搅拌腔,所述罐体的上方中心处设置有第一转动孔;所述第一搅拌件的上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孔内,所述第一搅拌件的上端设置有环形齿轮,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环形齿轮带动所述第一搅拌件转动;所述第一搅拌件的上端中心处设置有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二搅拌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孔内,所述第二搅拌件的上端和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搅拌件的下端为环形搅拌框架,所述第二搅拌件的下端为搅拌杆,所述搅拌杆上设置有若干搅拌叶片。进一步地,所述环形搅拌框架由镂空设置的上环盘和下环盘,以及中间的若干根竖杆组成;单根所述竖杆上竖向等距设置有若干刮板,所述刮板的板体沿所述环形搅拌框架的径向延伸,所述刮板的一端与所述搅拌腔的内腔壁相贴合;相邻两根竖杆上的若干刮板相互错位。进一步地,所述刮板的一侧板面上设置有外导料斜槽,所述外导料斜槽沿所述环形搅拌框架的径向延伸;所述外导料斜槽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外导料斜槽的槽宽和槽深从靠近罐体内壁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竖杆的一端逐渐减小。进一步地,所述下环盘的上表面设置有上圆孔,下表面设置有下圆块;所述搅拌腔的底部设置有转动孔;所述下圆块转动插接在所述转动孔内,所述搅拌杆的下端转动插接在所述上圆孔内。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叶片上设置有若干径向排列的内导料斜孔,所述内导料斜孔水平设置,且所述内导料斜孔沿所述第一搅拌件的转动方向朝内侧倾斜。进一步地,越靠近搅拌杆的内导料斜孔的倾斜角度越大。进一步地,所述内导料斜孔的下端贯通于所述搅拌叶片的下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同向转动,且所述第一搅拌件的转速小于所述第二搅拌件。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双搅拌件搅拌罐,其有益效果如下:1)在搅拌罐内设置有双搅拌件,其中第二搅拌件为环状,可以更好地带动搅拌罐内腔壁附件的物料运动,对粘稠的液体物料的搅拌效果好;2)第二搅拌件的环形搅拌框架上设置有刮板,刮板上设置有外导料斜槽,外导料斜槽可以驱动物料向内运动;第一搅拌件上的搅拌杆上设置有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上设置有内导料斜孔,内导料斜孔可以驱动物料内外运动;内导料斜孔和外导料斜槽配合,物料往复运动,搅拌效果好。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平面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罐体示意图;附图3为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的配合示意图;附图4为第一搅拌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第二搅拌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至5所述的双搅拌件搅拌罐,包括罐体1、第一搅拌件2、第二搅拌件3、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5。所述罐体1整体呈圆柱状,内部为搅拌腔6,所述罐体1的上方设置有入料口,所述罐体1的下端一侧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罐体1的上方中心处设置有第一转动孔7。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上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孔7内,且所述第一搅拌件2和所述第一转动孔7相对卡合,相对竖向限位。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上端设置有环形齿轮8,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上也设置有齿轮;所述第一电机4通过所述环形齿轮8带动所述第一搅拌件2转动。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上端中心处设置有第二转动孔9。所述第二搅拌件3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孔9内,且所述第二搅拌件3和所述第二转动孔9相对卡合,相对竖向限位。所述第二搅拌件3的上端和所述第二电机5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电机5带动所述第二搅拌件3转动。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下端为环形搅拌框架10,所述第二搅拌件3的下端为搅拌杆11,所述搅拌杆11上设置有若干搅拌叶片12。环形搅拌框架10和搅拌叶片12配合搅拌物料。如附图4所示,所述环形搅拌框架10由镂空设置的上环盘13和下环盘14,以及中间的若干根竖杆15组成。单根所述竖杆15上竖向等距设置有若干刮板16,所述刮板16的板体沿所述环形搅拌框架10的径向延伸,所述刮板16的一端与所述搅拌腔6的内腔壁相贴合,可以带动搅拌腔6内腔壁上的物料运动。相邻两根竖杆15上的若干刮板16相互错位。刮板16的间隔设置可以给物料留有运动混合的空间,刮板16的错位设置增大了刮板16的覆盖范围,搅拌效果更好。所述刮板16的一侧板面上设置有外导料斜槽17,所述外导料斜槽17沿所述环形搅拌框架10的径向延伸。所述外导料斜槽17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外导料斜槽17的槽宽和槽深从靠近罐体1内壁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竖杆15的一端逐渐减小,外导料斜槽17的设置可以驱动物料从搅拌腔6的腔壁处向中心处运动。所述下环盘14的上表面设置有上圆孔18,下表面设置有下圆块19。所述搅拌腔6的底部设置有转动孔20。所述下圆块19转动插接在所述转动孔20内,所述搅拌杆11的下端转动插接在所述上圆孔18内。搅拌腔6的底部承托住环形搅拌框架10,下环盘14承托住搅拌杆11,提升了第一搅拌件2和第二搅拌件3的稳定性。如附图5所示,所述搅拌叶片12均布在所述搅拌杆11上,所述搅拌叶片12沿搅拌杆11的径向延伸。所述搅拌叶片12上设置有若干径向排列的内导料斜孔21,所述内导料斜孔21水平设置,且所述内导料斜孔21沿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转动方向朝内侧倾斜。内导料斜孔21的设置可以驱动物料从搅拌腔6的中心处向腔壁处运动,与外导料斜槽17配合,可以带动物料往复运动,对物料的搅拌效果更好。越靠近搅拌杆11的内导料斜孔21的倾斜角度越大,驱动物料更快地向外运动。所述内导料斜孔21的下端贯通于所述搅拌叶片12的下表面,防止物料残留在内导料斜孔21内。所述第一搅拌件2和第二搅拌件3同向转动,且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转速小于所述第二搅拌件3。本技术的工作方式如下:将需要搅拌混合的各类物料原料通过罐体1上方的入料口放入搅拌腔6内;启动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5,分别带动第一搅拌件2和第二搅拌件3转动,第一搅拌件2上的环状搅拌框架10和第二搅拌件3上的搅拌叶片12配合搅拌物料,内导向斜孔21和外导向斜槽17进一步促进物料运动混合,对粘稠的液体物料的搅拌效果好,搅拌完成后从罐体1下端的出料口取出物料。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双搅拌件搅拌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第一搅拌件(2)、第二搅拌件(3)、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5);所述罐体(1)整体呈圆柱状,内部为搅拌腔(6),所述罐体(1)的上方中心处设置有第一转动孔(7);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上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孔(7)内,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上端设置有环形齿轮(8),所述第一电机(4)通过所述环形齿轮(8)带动所述第一搅拌件(2)转动;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上端中心处设置有第二转动孔(9);所述第二搅拌件(3)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孔(9)内,所述第二搅拌件(3)的上端和所述第二电机(5)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下端为环形搅拌框架(10),所述第二搅拌件(3)的下端为搅拌杆(11),所述搅拌杆(11)上设置有若干搅拌叶片(12)。/n

【技术特征摘要】
1.双搅拌件搅拌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第一搅拌件(2)、第二搅拌件(3)、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5);所述罐体(1)整体呈圆柱状,内部为搅拌腔(6),所述罐体(1)的上方中心处设置有第一转动孔(7);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上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孔(7)内,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上端设置有环形齿轮(8),所述第一电机(4)通过所述环形齿轮(8)带动所述第一搅拌件(2)转动;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上端中心处设置有第二转动孔(9);所述第二搅拌件(3)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孔(9)内,所述第二搅拌件(3)的上端和所述第二电机(5)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搅拌件(2)的下端为环形搅拌框架(10),所述第二搅拌件(3)的下端为搅拌杆(11),所述搅拌杆(11)上设置有若干搅拌叶片(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搅拌件搅拌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搅拌框架(10)由镂空设置的上环盘(13)和下环盘(14),以及中间的若干根竖杆(15)组成;单根所述竖杆(15)上竖向等距设置有若干刮板(16),所述刮板(16)的板体沿所述环形搅拌框架(10)的径向延伸,所述刮板(16)的一端与所述搅拌腔(6)的内腔壁相贴合;相邻两根竖杆(15)上的若干刮板(16)相互错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搅拌件搅拌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16)的一侧板面上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凤军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