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7470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会导致摩托车驾驶员的腿部过热的问题。本摩托车包括前车轮、发动机和固连在前车轮和发动机之间的散热器,暖风装置包括具有通风孔的主体、位于主体左右两侧的导风筒,散热器位于主体的后侧且散热器位于两个导风筒之间,导风筒中具有沿摩托车前后方向布置的导风通道,导风通道的进风段呈扩口状。本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具有使摩托车驾驶员腿部区域的温度适中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摩托车
,涉及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
技术介绍
摩托车,由发动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等,也用作体育运动器械。摩托车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不及时将这些热量排出,很容易使发动机损坏,因此摩托车中常常会设置散热结构对发动机进行降温。现有的摩托车散热结构,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一种用于摩托车的散热机构[专利号:201921282992.6;申请公布号:CN210460834U],其包括摩托车车架,摩托车车架内设置有风扇组件,风扇组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前风栅和导流罩,前风栅上开设有进风口,摩托车车架的底板上开设有出风口,导流罩安装在出风口与风扇组件之间。该种结构的散热机构,前风栅中开有进风口,进风口中安装有进风罩,进风罩上具有通风口,摩托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前方的冷风通过进风罩的通风口吹入对散热器进行散热,经过热交换后的冷风变成热风,并将该热风朝向摩托车底部吹出,提高散热效果。但是该种结构的散热机构,冷风经过散热器后变成热风,部分热风存在向摩托车两侧外排的问题,由于摩托车驾驶员的腿部是放置在摩托车两侧的,该部分热风会直接吹拂驾驶员腿部,尤其是夏天,会导致摩托车驾驶员的腿部过热的问题,降低骑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摩托车驾驶员腿部区域的温度适中。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摩托车包括前车轮、发动机和固连在前车轮和发动机之间的散热器,暖风装置包括具有通风孔的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主体左右两侧的导风筒,所述散热器位于主体的后侧且所述散热器位于两个所述导风筒之间,所述导风筒中具有沿摩托车前后方向布置的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的进风段呈扩口状。散热器布置在发动机和前车轮之间,且散热器位于主体的后侧,摩托车骑行时,更多的冷风会通过主体的通风孔对散热器进行散热,提高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导风筒中的导风通道沿摩托车前后方向布置,摩托车骑行时,部分冷风通过导风通道流动,该部分冷风不与散热器发生热交换,导风筒位于主体的左右两侧,因此,该部分冷风是集中的流向摩托车的左右两侧,该部分冷风用来中和经过与散热器换热后流向摩托车两侧的热风,使流向摩托车两侧的热风变成暖风。导风通道的进风段呈扩口状,使冷风可以更多、更好的进入到导风通道中,提高冷风量,保证冷风和热风混合形成的暖风的温度相对较低。在冬天时,该暖风可以保护驾驶员的腿部,同时在夏天时,经过中和后的暖风的温度比正常环境温度高10℃左右,该温度合适,在驾驶员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使摩托车驾驶员腿部区域的温度适中,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在上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中,所述导风通道进风段的口径大于导风通道出风段的口径,所述导风通道出风段的内侧壁沿摩托车前后方向斜向下设置。导风筒的设置,相当于增大了摩托车的吃风面积,增大了摩托车骑行时的阻力;导风通道出风段的内侧壁沿摩托车前后方向斜向下设置,斜向下倾斜的角度在5-10°之间,冷风斜向下冲击,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下,使摩托车行驶时产生一个向上的力,降低阻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为设置导向筒产生的阻力;而将导风通道布置成进风段的口径大于出风段的口径,使通过导风通道的冷风的流速增大,冲击力变的更大,使摩托车行驶时产生向上的力更大,进一步降低阻力。在上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中,所述导风通道出风段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侧壁、位于外侧上部的第二侧壁和位于外侧下部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以及第三侧壁和第一侧壁之间均通过呈弧形的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一侧壁沿竖向设置,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均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的夹角在120-150°之间。该种结构,使冷风可以按设定的方向、轮廓射出,保证冷风能够中和从散热器中向两侧排出的热风,保证吹到驾驶员腿部的风的温度适中。在上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中,所述导风通道进风段的口径沿空气的流向逐渐减少,所述导风通道进风段的内侧壁由多个呈弧形的侧壁组合而成。该种结构,使冷风可以更好的进入到导风通道中,使更多的冷风可以更好的通过导风通道,提高冷风量。在上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中,所述散热器的前侧壁与主体的后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增大冷风和散热器的接触时间,提高热交换效果,提高散热效果。在上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中,所述导风筒后端的端部凸出设置在散热器的后侧。该种结构,使导风筒中的冷风不会进入到散热器中,导风筒中的冷风不参与散热器的热交换,保证导风筒中的冷风只与从散热器中向两侧排出的热风中和,保证吹到驾驶员腿部的风的温度适中。在上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中,两个所述导风筒分别位于摩托车左右两侧且前方无遮挡处。该种结构,保证足够的冷风可以进入到导风通道中,使冷风可以中和从散热器中向两侧排出的热风,保证吹到驾驶员腿部的风的温度适中。在上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中,所述导风筒呈上部宽、下部窄的形状,所述导风筒的下部缩进设置。该种结构,使导风筒与摩托车整车更匹配,增加导风筒后不会使摩托车的外形显得突兀,不会降低摩托车的整体性。在上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中,所述主体包括位于四周的围框和位于围框中呈蜂窝状的导流片,所述导流片中形成所述通风孔。该种结构使主体的流动阻力足够小,保证冷风的通透性,同时结构强度好,保证在石头撞击时导流片不会变形,而且节约材料,外形美观。在上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中,所述导风筒、围框和导流片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牢固程度高,加工方便。在上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中,所述摩托车还包括消音器,所述消音器固定在发动机和散热器之间。该种布置方式,可以有效利用通过散热器的风,完成冷却消音器的目的,对于冷启动阶段,散热器布置于消音器前可以大幅度降低发动机暖机时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本水冷摩托车通过设置导风筒,使冷风集中的流向摩托车左右两侧的设定位置,使冷风中和从散热器中向两侧排出的热风,保证吹到驾驶员腿部的风的温度适中,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2、本暖风装置导风通道出风段的内侧壁沿摩托车前后方向斜向下设置,使冷风斜向下冲击,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下,使摩托车行驶时产生一个向上的力,降低阻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为设置导向筒产生的阻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暖风装置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2是本水冷摩托车的前视图。图3是本暖风装置与散热器组装后的示意图。图4是本暖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图5是本暖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图中,1、前车轮;2、发动机;3、散热器;4、主体;41、通风孔;42、围框;43、导流片;5、导风筒;6、导风通道;61、进风段;62、出风段;621、第一侧壁;622、第二侧壁;623、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摩托车包括前车轮(1)、发动机(2)和固连在前车轮(1)和发动机(2)之间的散热器(3),暖风装置包括具有通风孔(41)的主体(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主体(4)左右两侧的导风筒(5),所述散热器(3)位于主体(4)的后侧且所述散热器(3)位于两个所述导风筒(5)之间,所述导风筒(5)中具有沿摩托车前后方向布置的导风通道(6),所述导风通道(6)的进风段(61)呈扩口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摩托车包括前车轮(1)、发动机(2)和固连在前车轮(1)和发动机(2)之间的散热器(3),暖风装置包括具有通风孔(41)的主体(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主体(4)左右两侧的导风筒(5),所述散热器(3)位于主体(4)的后侧且所述散热器(3)位于两个所述导风筒(5)之间,所述导风筒(5)中具有沿摩托车前后方向布置的导风通道(6),所述导风通道(6)的进风段(61)呈扩口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通道(6)进风段(61)的口径大于导风通道(6)出风段(62)的口径,所述导风通道(6)出风段(62)的内侧壁沿摩托车前后方向斜向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冷摩托车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通道(6)出风段(62)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侧壁(621)、位于外侧上部的第二侧壁(622)和位于外侧下部的第三侧壁(623),所述第一侧壁(621)与第二侧壁(622)、第二侧壁(622)与第三侧壁(623)以及第三侧壁(623)和第一侧壁(621)之间均通过呈弧形的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一侧壁(621)沿竖向设置,所述第二侧壁(622)和第三侧壁(623)均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侧壁(622)和第三侧壁(623)之间的夹角在120-150°之间。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树军项晨隆邓建超林妙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