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7422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43
一种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涉及一种智能车,包括车身,车身的内部设置有起降装置且起降装置的顶部穿过车身的顶部车壳设置在车身上,车身的尾部上设置有后箱,后箱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搭载台,后箱的内部设置有输送带且输送带的一端设在车身的内部。通过此装置可以实现,设置有起降装置与搭载台,使得车载无人机可实现自行起飞降落的起落平台;设置有后箱及输送带,实现多无人机作业单位同时运输和存储,并且实现多架次的有序起飞回收作业;设置有可充电的底板,让无人机不需要额外的进行充电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车,尤其涉及一种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
技术介绍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尖端无人控制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已经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气象检测、林区巡视或者城市道路的例行巡检,通常都是工作人员携带一架无人机设备进行上述的工作,或者是多人携带多架次设备进行协同作业,这样会造成人员支出的浪费,同时在恶劣条件下,无人机的升空以及回收时都要靠着执飞人员进行手动操作,这样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操作不当还会造成设备的损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特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包括车身,车身的内部设置有起降装置且起降装置的顶部穿过车身的顶部车壳设置在车身上,车身的尾部上设置有后箱,后箱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搭载台,后箱的内部设置有输送带且输送带的一端设在车身的内部。所述的起降装置包括轨道支架、侧封板、后挡板及翻盖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包括车身(1),其特征在于:车身(1)的内部设置有起降装置(2)且起降装置(2)的顶部穿过车身(1)的顶部车壳设置在车身(1)上,车身(1)的尾部上设置有后箱(3),后箱(3)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搭载台(4),后箱(3)的内部设置有输送带(5)且输送带(5)的一端设在车身(1)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包括车身(1),其特征在于:车身(1)的内部设置有起降装置(2)且起降装置(2)的顶部穿过车身(1)的顶部车壳设置在车身(1)上,车身(1)的尾部上设置有后箱(3),后箱(3)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搭载台(4),后箱(3)的内部设置有输送带(5)且输送带(5)的一端设在车身(1)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降装置(2)包括轨道支架(201)、侧封板(202)、后挡板(203)及翻盖装置(204),轨道支架(201)对称布置在车身(1)的后端上,轨道支架(201)之间设置有侧封板(202)且侧封板(202)设在车身(1)的两侧,车身(1)上设置有若干个翻盖装置(204)且翻盖装置(204)对称布置在车身(1)的两侧上,所述的翻盖装置(204)与轨道支架(201)之间为滑动连接,轨道支架(201)的一侧上设置有后挡板(203)且后挡板(203)位于车身(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盖装置(204)包括液压缸(2041)、连接铰链(2042)、固定件(2043)、铰链装置(2044)、标识信号块(2045)及活动板(2046),液压缸(2041)对称布置在车身(1)的侧壁上,液压缸(2041)的活塞杆的顶部上设置有连接铰链(2042),连接铰链(2042)的一端上设置有固定件(2043)且两者之间通过轴连接,固定件(2043)的另一端设有若干个活动板(2046),活动板(2046)上的滚轮与轨道支架(201)的轨道之间为滑动连接,所述的活动板(2046)之间通过铰链装置(2044)连接,活动板(2046)上设置有标识信号板(2045)。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链装置(2044)包括固定块(2401)及U型连接件(2402),固定块(2401)设置在活动板(2046)上,固定块(2401)之间设置有U型连接件(2402)且两者之间为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可回收搭载无人机的智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搭载台(4)包括底板(401)、电机装置(402)、同步带(403)、动力同步轮(404)、滑块(405)、滑轴(406)、弹簧减震器(407)、起落板(408)、横梁(409)、上围盖板(410)及丝杆(411),底板(401)设在车身(1)的内部,底板(401)上设置电机装置(402),电机装置(402)上的主动同步轮上设置有同步带(403),同步带(403)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动力同步轮(404)且动力同步轮(404)位于底板(401)上,底板(401)上设置有若干个弹簧减震器(407)且弹簧减震器(407)均匀布置在底板(401)上,弹簧减震器(407)上设置有滑轴(406)且两者之间为滑动连接,所述的滑轴(406)之间设置有横梁(409),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利兰邵健梅肖滔文蔡子健伍超敏张庆源林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