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运动校核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6037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2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运动校核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悬架运动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其中,转向传动装置固定在悬架上,转向传动装置至少包括:转向节臂;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垂臂运动形成的第二运动轨迹,其中,转向传动装置通过拉杆与垂臂刚性连接;根据第一运动轨迹与第二运动轨迹确定垂臂的位置,将垂臂的位置作为运动校核后垂臂的目标驻留位置,其中,运动校核为转向传动装置、悬架与垂臂共同工作时的运动校核。本申请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在运动校核过程中需要反复选取不同转向垂臂球销中心,多次制图造成的校核过程用时较长、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运动校核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涉及运动校核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运动校核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在车辆转向及悬架的设计过程中进行转向传动装置与悬架共同工作的运动校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相关技术的校核中,一般根据运动特性在CAD中用作图法,通过选取不同转向垂臂球销中心,使上下跳轨迹偏差量满足要求,但在相关技术中,每选取一个转向垂臂球销中心,都需要重新画转向传动装置球销中心随转向垂臂球销中心旋转的轨迹,并量取上下跳轨迹偏差量,而且针对不同的车型,也需要重复整个画图过程。即,相关技术中,在实现转向传动装置上下跳轨迹偏差量的校核过程中,存在工作方法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运动校核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由于相关技术中在运动校核过程中需要反复选取不同转向垂臂球销中心,多次制图造成的校核过程用时较长、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运动校核方法,包括: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悬架运动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其中,转向传动装置固定在悬架上,转向传动装置至少包括:转向节臂;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垂臂运动形成的第二运动轨迹,其中,转向传动装置通过拉杆与垂臂刚性连接;根据第一运动轨迹与第二运动轨迹确定垂臂的位置,将垂臂的位置作为运动校核后垂臂的目标驻留位置,其中,运动校核为转向传动装置、悬架与垂臂共同工作时的运动校核。可选地,根据第一运动轨迹与第二运动轨迹确定垂臂的位置,将垂臂的位置作为运动校核后垂臂设置的目标驻留位置,包括:根据第一运动轨迹与第二运动轨迹确定转向传动装置的目标运动偏差量,其中,目标运动偏差量至少包括:上跳偏差量与下跳偏差量;根据运动偏差量,确定垂臂对应的第一球销中心的位置;将第一球销中心的位置作为垂臂设置的目标驻留位置。可选地,悬架包括:第一推力杆与第二推力杆,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悬架运动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之前,方法还包括:确定第一推力杆上第一端点的第一坐标、第二端点的第二坐标以及第一坐标与第二坐标之间的第一距离;以第一坐标为圆心、第一距离为半径确定第三运动轨迹;确定第二推力杆上第三端点的第三坐标、第四端点的第四坐标以及第三坐标与第四坐标之间的第二距离;以第三坐标为圆心、第二距离为半径确定第四运动轨迹;其中,第一坐标与第三坐标是对应的,第二坐标与第四坐标是对应的。可选地,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悬架运动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之前,方法还包括:确定转向传动装置对应的第二球销中心的第一初始位置,与第二端点的第三距离;确定转向传动装置对应的第二球销中心,与第四端点的第四距离;确定第二端点与第四端点的第五距离。可选地,确定第二端点与第四端点的第五距离之后,方法还包括:获取悬架在做上跳运动和下跳运动时,相对于第二初始位置对应的上跳距离与下跳距离,其中,第二初始位置为悬架未发生上跳运动以及下跳运动对应的位置;根据上跳距离确定悬架的对应的上跳位置,其中,上跳位置对应的点位于第三运动轨迹上,且该点位于第二端点的上方;根据下跳距离确定悬架对应的下跳位置,其中,下跳位置对应的点位于第三运动轨迹上,且该点位于第二端点的下方;在第二球销中心运动至上跳位置处时,以上跳位置处为圆心、第五距离为半径确定第五运动轨迹;以上跳位置处为圆心、第三距离为半径确定第六运动轨迹;确定第四运动轨迹与第五运动轨迹的第一交点,以第一交点为圆心、第四距离为半径确定第七运动轨迹;确定第六运动轨迹与第七运动轨迹的第二交点,将第二交点的位置作为第二球销中心发生上跳动运动后的第一目标位置。可选地,获取悬架上跳运动和下跳运动时,对应的上跳位置处与下跳位置处之后,方法还包括:在第二球销中心运动至下跳位置处时,以下跳位置处为圆心、第五距离为半径确定第八运动轨迹;以下跳位置处为圆心、第三距离为半径确定第九运动轨迹;确定第八运动轨迹与第四运动轨迹的第三交点,以第三交点为圆心、第四距离半径确定第十运动轨迹;确定第九运动轨迹与第十运动轨迹的第四交点,将第四交点的位置作为第二球销中心发生下跳运动后的第二目标位置;根据第一目标位置、第二目标位置以及第二球销中心的第一初始位置确定第一运动轨迹。可选地,第一运动轨迹为圆弧,其中,第一目标位置、第二目标位置以及第二球销中心的第一初始位置均在圆弧上。可选地,根据第一运动轨迹与第二运动轨迹确定转向传动装置的运动偏差量之前,方法还包括:确定第一目标直线,其中,第一目标直线通过第一初始位置;根据第一目标直线与上跳距离确定第二目标直线;根据第一目标直线与下跳距离确定第三目标直线。可选地,根据第一目标直线与上跳距离确定第二目标直线,包括:在距第一目标直线上方的上跳距离处,确定与第一目标直线平行的直线,将该直线作为第二目标直线;根据第一目标直线与下跳距离确定第三目标直线,包括:在距第一目标直线下方的下跳距离处,确定与第一目标直线平行的直线,将该直线作为第三目标直线。可选地,确定第二目标直线与第一运动轨迹的第五交点;确定第二目标直线与第二运动轨迹的第六交点;确定第五交点与第六交点的距离,将该距离作为上跳偏差量。可选地,确定第三目标直线与第一运动轨迹的第七交点;确定第三目标直线与第二运动轨迹的第八交点;确定第七交点与第八交点的距离,将该距离作为下跳偏差量。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运动校核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悬架运动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其中,转向传动装置固定在悬架上,转向传动装置至少包括:转向节臂;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垂臂运动形成的第二运动轨迹,其中,转向传动装置通过拉杆与垂臂刚性连接;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运动轨迹与第二运动轨迹确定垂臂的位置,将垂臂的位置作为运动校核后垂臂的目标驻留位置,其中,运动校核为转向传动装置、悬架与垂臂共同工作时的运动校核。可选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运动轨迹与第二运动轨迹确定转向传动装置的目标运动偏差量,其中,目标运动偏差量至少包括:上跳偏差量与下跳偏差量;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运动偏差量,确定垂臂对应的第一球销中心的位置;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将第一球销中心的位置作为垂臂设置的目标驻留位置。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任意一种车辆运动校核方法。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任意一种车辆运动校核方法。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通过确定转向运动装置分别绕悬架与垂臂形成的两条运动轨迹,得到垂臂的位置的方式,通过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悬架运动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其中,转向传动装置固定在悬架上,转向传动装置至少包括:转向节臂;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垂臂运动形成的第二运动轨迹,其中,转向传动装置通过拉杆与垂臂刚性连接;根据第一运动轨迹与第二运动轨迹确定垂臂的位置,将垂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运动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悬架运动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其中,所述转向传动装置固定在所述悬架上,所述转向传动装置至少包括:转向节臂;/n确定所述转向传动装置随着垂臂运动形成的第二运动轨迹,其中,所述转向传动装置通过拉杆与所述垂臂刚性连接;/n根据所述第一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二运动轨迹确定所述垂臂的位置,将所述垂臂的位置作为运动校核后所述垂臂的目标驻留位置,其中,所述运动校核为所述转向传动装置、所述悬架与所述垂臂共同工作时的运动校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运动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悬架运动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其中,所述转向传动装置固定在所述悬架上,所述转向传动装置至少包括:转向节臂;
确定所述转向传动装置随着垂臂运动形成的第二运动轨迹,其中,所述转向传动装置通过拉杆与所述垂臂刚性连接;
根据所述第一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二运动轨迹确定所述垂臂的位置,将所述垂臂的位置作为运动校核后所述垂臂的目标驻留位置,其中,所述运动校核为所述转向传动装置、所述悬架与所述垂臂共同工作时的运动校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二运动轨迹确定所述垂臂的位置,将所述垂臂的位置作为运动校核后所述垂臂设置的目标驻留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二运动轨迹确定所述转向传动装置的目标运动偏差量,其中,所述目标运动偏差量至少包括:上跳偏差量与下跳偏差量;
根据所述运动偏差量,确定所述垂臂对应的第一球销中心的位置;
将所述第一球销中心的位置作为所述垂臂设置的目标驻留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包括:第一推力杆与第二推力杆,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悬架运动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推力杆上第一端点的第一坐标、第二端点的第二坐标以及所述第一坐标与所述第二坐标之间的第一距离;
以所述第一坐标为圆心、所述第一距离为半径确定第三运动轨迹;
确定所述第二推力杆上第三端点的第三坐标、第四端点的第四坐标以及所述第三坐标与所述第四坐标之间的第二距离;
以所述第三坐标为圆心、所述第二距离为半径确定第四运动轨迹;其中,所述第一坐标与所述第三坐标是对应的,所述第二坐标与所述第四坐标是对应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转向传动装置随着悬架运动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转向传动装置对应的第二球销中心的第一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二端点的第三距离;
确定所述转向传动装置对应的第二球销中心,与所述第四端点的第四距离;
确定所述第二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的第五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第二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的第五距离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悬架在做上跳运动和下跳运动时,相对于第二初始位置对应的上跳距离与下跳距离,其中,所述第二初始位置为所述悬架未发生所述上跳运动以及所述下跳运动对应的位置;
根据所述上跳距离确定所述悬架的对应的上跳位置,其中,所述上跳位置对应的点位于所述第三运动轨迹上,且该点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上方;
根据所述下跳距离确定所述悬架对应的下跳位置,其中,所述下跳位置对应的点位于所述第三运动轨迹上,且该点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下方;
在所述第二球销中心运动至所述上跳位置处时,以所述上跳位置处为圆心、所述第五距离为半径确定第五运动轨迹;
以所述上跳位置处为圆心、所述第三距离为半径确定第六运动轨迹;
确定所述第四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五运动轨迹的第一交点,以所述第一交点为圆心、所述第四距离为半径确定第七运动轨迹;
确定所述第六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七运动轨迹的第二交点,将所述第二交点的位置作为所述第二球销中心发生所述上跳动运动后的第一目标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悬架上跳运动和下跳运动时,对应的上跳位置处与下跳位置处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球销中心运动至所述下跳位置处时,以所述下跳位置处为圆心、所述第五距离为半径确定第八运动轨迹;
以所述下跳位置处为圆心、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章军徐建威钱豪范家洪胡晗彭蛟袁良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