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左侧护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4023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左侧护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包括底座,底座与汽车固定连接;支撑柱,支撑柱底端固定于底座,支撑柱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横板,横板固定连接于支撑弹簧远离支撑柱的一端;顶壳,顶壳与底座固定连接,且顶壳覆盖于横板远离支撑弹簧的一侧;第一滑动支架,第一滑动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横板,第一滑动支架的另一端可移动的连接于底座;第二滑动支架,第二滑动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横板,第二滑动支架的另一端可移动的连接于底座,第二滑动支架和第一滑动支架相对于支撑柱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右侧护板,可以解决汽车护板不能在具有适当变形能力的同时具有足够的支撑保护能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左侧护板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左侧护板。
技术介绍
汽车护板是安装在汽车两侧的护板,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可以承受撞击力,并进行缓冲,以起到保护汽车内部人员安全的作用。汽车发生碰撞时,有较大撞击力的碰撞与较小撞击力的刮擦等多种情况。在发生较大撞击力的碰撞时,对汽车护板的硬度与支撑保护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否则会无法缓冲撞击力、不能保护车内人员安全;而在生较小撞击力的碰撞时,要求汽车护板具有一定的弹性与形变能力以抵消撞击力,过硬的、不能发生微小形变的汽车护板在有小撞击力碰撞发生时,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本专利技术人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汽车护板不能在具有适当变形能力的同时具有足够的支撑保护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左侧护板,使得可以解决汽车护板不能在具有适当变形能力的同时具有足够的支撑保护能力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汽车左侧护板,包括底座,底座与汽车固定连接;支撑柱,支撑柱底端固定于底座,支撑柱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横板,横板固定连接于支撑弹簧远离支撑柱的一端;顶壳,顶壳与底座固定连接,且顶壳覆盖于横板远离支撑弹簧的一侧;汽车左侧护板还包括第一滑动支架,第一滑动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横板,第一滑动支架的另一端可移动的连接于底座;还包括第二滑动支架,第二滑动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横板,第二滑动支架的另一端可移动的连接于底座,第二滑动支架和第一滑动支架相对于支撑柱对称设置。本技术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支撑柱与横板配合支撑顶壳,并在支撑柱与横板之间夹设支撑弹簧,使得在发生小撞击力的碰撞时,有弹簧引导顶壳进行微小形变,以抵消小撞击力,而在发生较严重的碰撞时,横板由较大的撞击力直接推向支撑柱并与支撑柱抵靠,为顶壳提供较大的支撑保护能力,对称设置第一滑动支架与第二滑动支架,在汽车护板收到撞击向汽车车体方向形变时,由横板带动第一滑动支架与第二滑动支架进行位移,以对撞击力起到缓冲的作用,以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另外,底座设有滑槽,第一滑动支架、第二滑动支架与底座接触的一端分别设有滑块,滑块在滑槽内滑动。另外,滑块与支撑柱之间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与滑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柱固定连接。在横板带动第一滑动支架与第二滑动支架进行位移时,复位弹簧可以为第一滑动支架与第二滑动支架提供向汽车车体外部方向的支撑力,以抵消撞击力所带来的汽车护板形变,在撞击结束后,复位弹簧拉动第一滑动支架与第二滑动支架复位。另外,横板与顶壳之间填充有缓冲介质。通过使用缓冲介质填充横板与顶壳之间的缝隙,以提高汽车护板整体的抗冲击能力。另外,横板与顶壳之间设有弧形钢片。通过在横板与顶壳之间夹设弧形钢片,以进一步为顶壳提供弹性支撑,在发生小撞击力碰撞时,可以提高顶壳的弹性形变能力,在发生较大撞击力碰撞时,能为横板与支撑柱提供预缓冲,以防止突然过大的撞击力使横板和支撑柱发生断裂。另外,还包括套筒,套筒底端套设于支撑弹簧远离支撑柱的一端,套筒顶端抵靠于横板靠近支撑弹簧的一侧。通过使用套筒将支撑弹簧与横板连接,以使弹簧与横板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弹簧的支撑与回弹效果更好。另外,支撑柱表面设有限位块、以限制套筒的移动范围。通过在支撑柱的表面设置限位块,在撞击力使得套筒压着弹簧向车内方向移动时,限制套筒与弹簧的最大形变范围,以确保发生的撞击力大于预设的一个临界撞击力时,由支撑柱和横板支撑提供保护能力。另外,支撑柱为多个,每个支撑柱上设有一个支撑弹簧和一个套筒。通过设置多个支撑柱共同为顶壳提供支撑,以提高整体的支撑保护能力。另外,横板为多个,每个套筒均与一个横板固定连接。通过使用分离的多个横板在不同位置进行支撑,能够适应顶壳在不同位置发生撞击力大小不同的撞击。另外,底座开有操作口。通过在底座开设操作口,使得汽车护板内部零件损坏需要维修保养或者内部空间需要清理时更加方便快捷。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图1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汽车左侧护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汽车左侧护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汽车左侧护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技术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汽车护板是安装在汽车两侧的护板,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可以承受撞击力,并进行缓冲,以起到保护汽车内部人员安全的作用。汽车发生碰撞时,有较大撞击力的碰撞与较小撞击力的刮擦等多种情况。在发生较大撞击力的碰撞时,对汽车护板的硬度与支撑保护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否则会无法缓冲撞击力、不能保护车内人员安全;而在生较小撞击力的碰撞时,要求汽车护板具有一定的弹性与形变能力以抵消撞击力,过硬的、不能发生微小形变的汽车护板在有小撞击力碰撞发生时,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本专利技术人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汽车护板不能在具有适当变形能力的同时具有足够的支撑保护能力。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汽车右侧护板,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100,底座100与汽车固定连接。支撑柱200,支撑柱200底端固定于底座100,支撑柱200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300。横板400,横板400固定连接于支撑弹簧300远离支撑柱200的一端。顶壳500,顶壳500与底座100固定连接,且顶壳500覆盖于横板400远离支撑弹簧300的一侧。第一滑动支架600,第一滑动支架600的一端连接于横板400,第一滑动支架600的另一端可移动的连接于底座100;还包括第二滑动支架700,第二滑动支架700的一端连接于横板400,第二滑动支架700的另一端可移动的连接于底座100,第二滑动支架700和第一滑动支架600相对于支撑柱200对称设置。在汽车护板收到撞击向汽车车体方向形变时,挤压横板400一同向汽车车体方向形变,进而由横板400带动第一滑动支架600与第二滑动支架700在底座上进行位移,以消减产生的撞击力,对撞击力起到缓冲的作用。在常规状态下,支撑弹簧300具有足够的弹力、以将横板400顶起并使横板400抵靠于顶壳500的内侧(顶壳500靠近底座100的一侧)。如果横板400没有抵靠于顶壳500的内侧,那么在顶壳500受到撞击后的第一时间,横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左侧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所述底座与汽车固定连接;/n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所述支撑柱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n横板,所述横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弹簧远离所述支撑柱的一端;/n顶壳,所述顶壳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且所述顶壳覆盖于所述横板远离所述支撑弹簧的一侧;/n第一滑动支架,所述第一滑动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板,所述第一滑动支架的另一端可移动的连接于所述底座;/n第二滑动支架,所述第二滑动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板,所述第二滑动支架的另一端可移动的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滑动支架和所述第一滑动支架相对于所述支撑柱对称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左侧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与汽车固定连接;
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所述支撑柱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
横板,所述横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弹簧远离所述支撑柱的一端;
顶壳,所述顶壳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且所述顶壳覆盖于所述横板远离所述支撑弹簧的一侧;
第一滑动支架,所述第一滑动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板,所述第一滑动支架的另一端可移动的连接于所述底座;
第二滑动支架,所述第二滑动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板,所述第二滑动支架的另一端可移动的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滑动支架和所述第一滑动支架相对于所述支撑柱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左侧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滑槽,所述第一滑动支架、所述第二滑动支架与所述底座接触的一端分别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在所述滑槽内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左侧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与所述支撑柱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军荣汤行军雷中云李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正和瑞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