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同轴装设的后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3669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同轴装设的后变速器。用于同轴地装设在后轮轴上的变速器具有基部元件、连杆机构、可移动元件和链条导向装置。所述连杆机构将所述基部元件连接到所述可移动元件。所述链条导向装置围绕旋转轴能旋转地连接到所述可移动元件。所述基部元件包括相对于所述后轮轴同轴的第一附接端以及联接到所述连杆机构的第二附接端。

Rear transmission for coaxial instal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同轴装设的后变速器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03月16日、申请号为201810217966.9、专利技术名称为“用于同轴装设的后变速器”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同轴地装设在后轮轴上的后变速器。
技术介绍
后变速器通常借助拨链器吊架紧固到框架的右手挂钩。出于该目的,拨链器吊架的一端相对于后轮轴同轴地固定到框架,另一端连接到变速器的基部元件(也被称为B转向节)。基部元件能相对于拨链器吊架围绕B轴旋转。根据制造商和附接方式,拨链器吊架彼此有很大不同。它们可与框架形成一体或者可作为分离的部件存在。分离的拨链器吊架或者借助快速释放轴或者借助直通轴而夹紧到框架。夹紧既可以发生在框架外侧也可以发生在框架内侧。这样的效果是,取决于使用的拨链器吊架,变速器相对于后轮轴并且还相对于链轮组件呈现不同的位置。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上的这些位置差异使变速器的设计及其装设复杂化。变速器必须根据拨链器吊架而重新设置。由于附加的部件,会涉及到附加的公差,这对变速器的定位精度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拨链器吊架(尤其是作为分离的部件)容易受到损坏并且通常不稳定。在较大的链轮组件和相应较大的变速器尺寸的情况下,会出现增加的杠杆力,这通常只能由可更换的拨链器吊架不充分地适应。此外,具有加长的杠杆比的扩大的变速器尺寸另外会对变速器的定位精度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冲突的事实是,彼此紧密相邻布置的小齿轮的数量增加,这尤其要求增加定位精度。后轮尤其包括具有中空轮毂轴(也被称为中空轴)的后轮轮毂。为了将后轮紧固到框架,分离的直通轴或快速释放轴被引导穿过后轮轮毂的轮毂轴并被夹紧到框架。通过同轴地装设在后轮轴上的已知变速器部分地解决了所讨论的问题。例如,EP0875444A1、EP1342658A1和EP1764297A1描述了其中分离的拨链器吊架被省略的变速器。基部元件的旋转轴沿着后轮轴延伸,也就是说相对于后者是同轴的。通常,已知的变速器包括具有紧固端的基部元件,紧固端具有用于接收轴的开口。类似于拨链器吊架,紧固端或者在外侧或者在内侧紧固到框架。出于该目的,所述紧固端借助直通轴或快速释放轴以摩擦锁定的方式夹紧到框架。然而,这些已知的同轴设计通常具有缺陷。一个这样的缺陷是缺乏布置的稳定性。现代链轮组件包括数量不断增加的11个或更多个小齿轮。为了能够使用变速器操作这些小齿轮,增加了变速器尺寸。作用在变速器上的杠杆力也随之增加,使得变速器表现出相对于小齿轮的旋转平面倾斜的趋势。仅在链轮组件下方完全竖直架设的变速器允许精确的换档。另一个这样的缺陷是对框架公差的依赖性。因为常规的变速器直接紧固到框架并且相对于后者进行参考,所以框架的制造公差也对变速器产生直接影响。结果,变速器的定位精度和可设置性受到影响。此外,已知轴向装设的变速器容易出现不正确的换档。鉴于其倾斜定位的连杆机构(倾斜的平行四边形),竖直方向上的冲击(诸如在越野骑行期间的升高)可能会导致连杆机构的运动并因此导致非期望的换档过程(假性换档(ghostshifting))。尤其是为了供较大的飞轮罩使用,倾斜的平行四边形仅表现出有限的适用性。为了能够到达表现出大小差异较大的小齿轮,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将不得不设置到更倾斜的位置,以及/或者变速器尺寸将不得不进一步增加。两种情况将进一步增加非期望换档过程的易受性。具有倾斜的平行四边形的变速器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们可以仅以复杂的方式设置。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克服已知变速器的缺点的后变速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借助用于同轴装设的后变速器实现该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后变速器适于同轴地装设在后轮轴上。所述变速器具有基部元件(也被称为B转向节)、连杆机构、可移动元件(也被称为P转向节)和链条防护装置。所述连杆机构将所述基部元件连接到所述可移动元件。所述链条防护装置围绕旋转轴(P轴)能旋转地连接到所述可移动元件。所述基部元件包括可以相对于所述后轮轴同轴地装设在自行车框架上的第一附接端以及联接到所述连杆机构的第二附接端。这里,所述第一附接端具有在轴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布置的第一臂和第二臂。这两个臂用于将所述基部元件紧固到所述后轮轴。在该实施方式中,优点在于,所述基部元件的两个相互间隔开的臂确保在所述变速器的装设状态下所述变速器平行于小齿轮的旋转平面并因此垂直于所述后轮轴的稳定取向。甚至在相对较高的力的作用下,以有效的方式防止所述变速器倾斜出所述平面。所述基部元件与所述后轮轴的两个轴向间隔开的紧固点可以适应比仅具有一个紧固端的已知变速器更有效地作用在所述变速器上的力。在变速器的一个改进中,在所述变速器的所述装设状态下,所述第一臂位于自行车框架的轴向内侧上,并且所述第二臂位于所述框架的轴向外侧上。换一种说法,这意味着,所述后变速器相对于所述后轮轴A同轴地安装在所述框架上。更尤其是,所述变速器装设在所述框架的右手挂钩上。框架的内侧指的是框架的指向链轮组件方向的那一侧。轴向外侧指的是框架的与内侧相对且远离链轮组件的那一侧。在变速器的一个改进中,所述第一臂具有第一对中开口,并且所述第二臂具有第二对中开口。在变速器的一个改进中,所述第一臂在其轴向外侧具有适配器止挡表面。在变速器的一个改进中,所述第一臂在其轴向内侧具有轮毂止挡表面。在每种情况下,两止挡表面为在所述装设状态下邻接所述基部元件的部件提供一个轴向止挡件。在该实施方式中,适配器从外侧抵靠所述基部元件,并且轮毂(特别是轮毂端盖)从内侧抵靠所述基部元件。在变速器的一个改进中,所述第一臂在其轴向内侧具有轮毂导向件。所述轮毂导向件便于装设后轮,因为轮毂(特别是轮毂端盖)可以沿着所述轮毂导向件(特别是其沿着朝向彼此渐缩的引导表面)滑入其终端位置。臂的内侧反过来指的是臂的在所述基部元件的所述装设状态下指向链轮组件方向的那一侧。外侧指的是臂的远离链轮组件的那一侧。在变速器的一个改进中,所述第一臂具有使轴引导穿过的轴开口。所述轴特别是直通轴或快速释放轴。因此,所述轴开口的直径在尺寸上必须大于所述轴的直径以便所述轴可以从中引导穿过。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臂上的对中开口同时形成所述轴开口。然而,两开口也可以彼此分开形成。所述基部元件的安装在所述框架外侧上的第二臂也可具有轴开口,如果所述轴伸入所述第二臂的区域或超出。这可适用于快速释放轴的情况下。在变速器的一个改进中,所述基部元件具有用于线缆滑轮的附接点。通常,从所述框架延伸的换档线缆经由换档转向器被导向所述变速器。在变速器的一个改进中,所述基部元件具有用于所述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轴的第一接收器以及用于所述连杆机构的第二连杆轴的第二接收器。所述连杆机构的内连杆臂借助所述第一连杆轴能旋转地连接到所述基部元件。所述连杆机构的外连杆臂借助所述第二连杆轴能旋转地连接到所述基部元件。出于该目的,在每种情况下,所述连杆轴安装在所述基部元件上的一个接收器中。轴接收器的取向使得所述轴接收器可以接收相对于所述后轮轴正交取向的连杆轴。也就是说,所述接收器或其纵向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同轴地装设在后轮轴线(A)上的后变速器(10),该后变速器(10)具有:/n-基部元件(20);/n-连杆机构(30);/n-可移动元件(40);和/n-链条导向装置(50);/n其中,所述连杆机构(30)将所述基部元件(20)连接到所述可移动元件(40),并且所述链条导向装置(50)以围绕旋转轴线(P)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到所述可移动元件(40),并且其中,所述基部元件(20)包括用于同轴地装设在所述后轮轴线(A)上的第一附接端(21)以及联接到所述连杆机构(30)的第二附接端(29),/n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附接端(21)具有第一臂(22a)和第二臂(22b),所述第一臂(22a)和第二臂(22b)布置成在轴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n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20 DE 102017002629.7;20180216 DE 102018001251.一种用于同轴地装设在后轮轴线(A)上的后变速器(10),该后变速器(10)具有:
-基部元件(20);
-连杆机构(30);
-可移动元件(40);和
-链条导向装置(50);
其中,所述连杆机构(30)将所述基部元件(20)连接到所述可移动元件(40),并且所述链条导向装置(50)以围绕旋转轴线(P)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到所述可移动元件(40),并且其中,所述基部元件(20)包括用于同轴地装设在所述后轮轴线(A)上的第一附接端(21)以及联接到所述连杆机构(30)的第二附接端(29),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附接端(21)具有第一臂(22a)和第二臂(22b),所述第一臂(22a)和第二臂(22b)布置成在轴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变速器(10),
其中,在装设状态下,所述第一臂(22a)布置在框架(1)的轴向内侧,并且所述第二臂(22b)布置在所述框架(1)的轴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变速器(10),
其中,所述第一臂(22a)具有第一对中开口(23a),并且所述第二臂(22b)具有第二对中开口(23b)。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亨里克·布雷特
申请(专利权)人:SRAM德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