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给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9363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给煤装置,包括煤仓、煤斗、落煤管,煤斗相对煤仓、落煤管可旋转地设置,煤斗沿自身的轴心线旋转,煤仓的下部伸入至煤斗的上部内,还包括设置在煤仓下部与煤斗上部之间的密封结构、设置在煤仓与煤斗上部之间的支撑组件、设置在落煤管与煤斗下部之间的驱动组件、设置在煤斗内的刮刀组件,刮刀组件包括多块刮刀,刮刀具有接在煤斗的内壁面上的连接边、与连接边相对的刮刀边、连接连接边与刮刀边的刀面,当煤斗旋转时,煤斗带动刮刀同步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减少人工敲打煤仓壁、掏煤等繁重疏通工作,克服传统煤斗空气炮、振打装置等清堵方法不能有效清堵的问题,使供煤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原煤仓顺利下煤,确保电站锅炉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给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煤发电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给煤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原煤仓煤斗由于原煤潮湿和煤块过大等原因易形成原煤粘滞成块或者煤拱结构,导致原煤堵塞在煤斗,空气炮以及振打装置等清堵方法效果不是太明显,传统的旋转煤仓也因为内部刀片设计问题,必须不间断运行,且单刀片设计对粘滞以及高位拱堵严重时效果不是很好,只有靠人工敲打仓壁、掏煤等繁重疏通工作。人工清堵和清落煤管是非常危险的工作,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很大,对电厂的安全运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清堵煤仓时,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现有技术中,燃煤锅炉掺烧城市污泥十分普遍,而污泥掺到原煤中后煤斗堵煤的问题更加严重,急需一种可以更好解决堵煤问题的给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给煤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给煤装置,包括煤仓、煤斗、落煤管,所述的煤仓与所述的煤斗上部相连通,所述的落煤管与所述的煤斗下部相连通,所述的煤仓、落煤管固定设置,所述的煤斗相对所述的煤仓、落煤管可旋转地设置,所述的煤斗沿自身的轴心线旋转,所述的煤仓的下部伸入至所述的煤斗的上部内,所述的给煤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煤仓下部与所述的煤斗上部之间的密封结构、设置在所述的煤仓与所述的煤斗上部之间的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的落煤管与所述的煤斗下部之间的驱动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的煤斗内的刮刀组件,所述的刮刀组件包括多块刮刀,所述的刮刀具有连接边、与所述的连接边相对的刮刀边以及连接所述的连接边与所述的刮刀边的刀面,所述的连接边连接在所述的煤斗的内壁面上,当所述的煤斗旋转时,所述的煤斗带动所述的刮刀同步转动。优选地,所述的刮刀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的煤斗的轴线方向螺旋延伸。进一步优选地,多块所述的刮刀的延伸方向相同。优选地,多块所述的刮刀的下端围合呈圆形。优选地,所述的刀面与所述的煤斗的内壁面形成0-45°的夹角。优选地,所述的刀面的厚度沿所述的连接边向所述的刮刀边方向逐渐减小。优选地,所述的刮刀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的煤仓内,所述的刮刀的上端具有与所述的煤仓伸入至所述的煤斗内的部分形状相匹配的缺口。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刮刀除其上端的缺口之外的部分的宽度从上至下逐渐变窄。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连接边的上端与所述的刮刀边的上端之间具有“V”字形连接部,所述的“V”字形连接部形成所述的缺口。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V”字形连接部与所述的连接边相连接的一侧的表面为圆弧,最大程度减少原煤堆积问题,所述的“V”字形连接部与所述的刮刀边相连接的一侧同所述的煤仓的内壁面相贴合,能更好的刮掉附着在所述的煤仓下部的原煤或煤尘。优选地,所述的刮刀边的上端为弧形边,所述的刮刀边的上端与所述的刀面的连接处为圆角,可以权衡正常不堵时落煤的通畅性。优选地,所述的煤斗具有与所述的煤仓相连接的圆台段,所述的刮刀设置在所述的圆台段上,所述的刮刀的下端延伸至所述的圆台段的下端。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圆台段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优选地,多块所述的刮刀均匀分布在所述的煤斗的内壁面上。优选地,所述的密封结构包括所述的煤仓的下部伸入至所述的煤斗的部分形成的第一密封部,位于所述的第一密封部外侧的所述的煤斗的上部形成的第二密封部,所述的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配合形成密封区域。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密封结构还包括密封件,所述的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的密封区域内。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密封件的材质包括橡胶、羊毛毡。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密封部的下端形成下凸部,所述的下凸部向所述的第二密封部一侧延伸,和/或所述的第一密封部的上端形成上凸部,所述的上凸部向所述的第二密封部一侧延伸,和/或所述的煤斗的上部向其内侧突出形成第二密封部。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密封部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的第二密封部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的煤仓、煤斗同心设置,所述的下凸部的最大直径不大于所述的第二密封部的最小直径,所述的上凸部的最大直径不小于所述的第二密封部的最大直径。优选地,所述的给煤装置还包括煤仓支架,所述的煤仓设置在所述的煤仓支架上。优选地,所述的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的煤斗旋转,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动力源、设置在所述的煤斗外周上的齿条、以及与所述的动力源传动连接的齿轮组件,所述的齿轮组件包括同时与所述的齿条啮合的至少三个齿轮,并且至少三个所述的齿轮均匀分布。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动力源仅设置有一个时,至少三个所述的齿轮中的一个套设在所述的动力源的输出端;所述的动力源设置有多个时,所述的动力源的数量不超过所述的齿轮的数量,每个所述的动力源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的齿轮。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给煤装置还包括固定座,所述的固定座设置在所述的落煤管的外周面,所述的动力源、齿轮均设置在所述的固定座上。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固定座上仅设置一个所述的动力源,和/或通过转轴仅设置一个所述的齿轮。优选地,所述的支撑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煤仓上的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的煤斗上的第二支撑架以及滑轮组件,所述的滑轮组件包括至少三个可自转的滑轮,至少三个所述的滑轮均匀分布,至少三个所述的滑轮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之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滑轮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支撑架上,并同时抵靠在所述的第一支撑架的侧面。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的煤仓一体设置,和/或所述的第二支撑架与所述的煤斗一体设置。优选地,所述的煤斗下部的外周面具有台阶面,所述的煤斗的下部插入所述的落煤管的上端内,所述的煤斗的台阶面位于所述的落煤管上端面上,且所述的煤斗的台阶面与所述的落煤管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环形轴承。优选地,所述的给煤装置还包括给煤机,所述的给煤机与所述的落煤管相连通并设置在所述的落煤管的下方。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专利技术减少人工敲打煤仓壁、掏煤等繁重疏通工作,克服了传统煤斗空气炮、振打装置等清堵方法不能有效清堵的问题,使供煤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原煤仓顺利下煤,确保电站锅炉安全运行。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实施例中给煤装置(煤斗周围的部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附图3为附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附图4为附图2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附图5为本实施例中刮刀上端与密封结构配合的细节示意图;附图6为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处(保护罩未示出)的俯视图;附图7为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处(保护罩示出)的俯视图;附图8为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处的俯视图。以上附图中:1、煤仓;2、煤斗;21、台阶面;3、落煤管;4、给煤机;51、第一密封部;511、上凸部;512、下凸部;52、第二密封部;53、密封件;6、刮刀;61、连接边;62、刮刀边;63、刀面;64、“V”字形连接部;71、动力源;72、齿条、73、齿轮;74、防护罩;8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给煤装置,包括煤仓、煤斗、落煤管,所述的煤仓与所述的煤斗上部相连通,所述的落煤管与所述的煤斗下部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煤仓、落煤管固定设置,所述的煤斗相对所述的煤仓、落煤管可旋转地设置,所述的煤仓的下部伸入至所述的煤斗的上部内,/n所述的给煤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煤仓下部与所述的煤斗上部之间的密封结构、设置在所述的煤仓与所述的煤斗上部之间的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的落煤管与所述的煤斗下部之间的驱动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的煤斗内的刮刀组件,/n所述的刮刀组件包括多块刮刀,所述的刮刀具有连接边、与所述的连接边相对的刮刀边以及连接所述的连接边与所述的刮刀边的刀面,所述的连接边连接在所述的煤斗的内壁面上,当所述的煤斗旋转时,所述的煤斗带动所述的刮刀同步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给煤装置,包括煤仓、煤斗、落煤管,所述的煤仓与所述的煤斗上部相连通,所述的落煤管与所述的煤斗下部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煤仓、落煤管固定设置,所述的煤斗相对所述的煤仓、落煤管可旋转地设置,所述的煤仓的下部伸入至所述的煤斗的上部内,
所述的给煤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煤仓下部与所述的煤斗上部之间的密封结构、设置在所述的煤仓与所述的煤斗上部之间的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的落煤管与所述的煤斗下部之间的驱动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的煤斗内的刮刀组件,
所述的刮刀组件包括多块刮刀,所述的刮刀具有连接边、与所述的连接边相对的刮刀边以及连接所述的连接边与所述的刮刀边的刀面,所述的连接边连接在所述的煤斗的内壁面上,当所述的煤斗旋转时,所述的煤斗带动所述的刮刀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刀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的煤斗的轴线方向螺旋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刀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的煤仓内,所述的刮刀的上端具有与所述的煤仓伸入至所述的煤斗内的部分形状相匹配的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结构包括所述的煤仓的下部伸入至所述的煤斗的部分形成的第一密封部,位于所述的第一密封部外侧的所述的煤斗的上部形成的第二密封部,所述的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配合形成密封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给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结构还包括密封件,所述的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的密封区域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张雷彭小敏王小华陈宝康薛晓垒俞胜捷梅振锋刘瑞鹏赵鹏丁奕文朱晋永李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西热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