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9252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号人工池,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二号人工池,所述二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号人工池,所述进污管的右端贯穿一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该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通过一号水生植物层、二号水生植物层与三号水生植物层的设置,使得人工湿地在净化中可以通过一号水生植物层、二号水生植物层与三号水生植物层对污水污泥进行充分氧化还原与沉淀,堆积式的排放方式可以使得水中微生物分解转化更加充分,砂砾石层配合卵石层可以对污水污泥进行充分滞留与过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
本技术涉及生态环境工程
,具体是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
技术介绍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湿地植物在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是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主力军,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人工湿地的植物还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的活性。现有人工湿地在进行使用时,进水方式单一,没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且在人工湿地对污水污泥进行净化时,无法做到充分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与转化,且当使用多个人工池时,池内的污水污泥排导又依赖机械装置进行搬运,耗费能源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解决了现有人工湿地进水方式单一,没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且在人工湿地无法做到充分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与转化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号人工池,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二号人工池,所述二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号人工池,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左侧连通有进污管,所述进污管的右端贯穿一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的内部,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右侧连通有一号排污管,所述一号排污管的左端贯穿一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的内部,所述二号人工池的右侧连通有二号排污管,所述二号排污管的左端贯穿二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二号人工池的内部,所述三号人工池的左侧且位于二号人工池的下方连通有输水管。优选的,所述输水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输水管的左端且位于水泵的左方固定连接有输水阀。优选的,所述一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砂砾石层,所述一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砂砾石层的上方开设有进污腔。优选的,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进污腔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微生物反应层,所述一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微生物反应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一号水生植物层,所述二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开设有排水腔。优选的,所述二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排水腔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活性炭吸附层,所述二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活性炭吸附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二号水生植物层。优选的,所述三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卵石层,所述三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卵石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三号水生植物层,所述进污管的右端连通有分污管。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通过在输水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水泵,输水管的左端且位于水泵的左方固定连接有输水阀,一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砂砾石层,一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砂砾石层的上方开设有进污腔,一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进污腔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微生物反应层,一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微生物反应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一号水生植物层,二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开设有排水腔,二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排水腔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活性炭吸附层,二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活性炭吸附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二号水生植物层,三号人工池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卵石层,三号人工池的内腔且位于卵石层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三号水生植物层,进污管的右端连通有分污管,通过一号水生植物层、二号水生植物层与三号水生植物层的设置,使得人工湿地在净化中可以通过一号水生植物层、二号水生植物层与三号水生植物层对污水污泥进行充分氧化还原与沉淀,微生物反应层可以通过微生物对污泥污水进行分解与转化,堆积式的排放方式可以使得微生物分解转化更加充分,砂砾石层配合卵石层可以对污水污泥进行充分滞留与过滤,活性炭吸附层可以对水流进行吸附过滤。(2)、该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通过在人工湿地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号人工池,一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二号人工池,二号人工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号人工池,一号人工池的左侧连通有进污管,进污管的右端贯穿一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的内部,一号人工池的右侧连通有一号排污管,一号排污管的左端贯穿一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的内部,二号人工池的右侧连通有二号排污管,二号排污管的左端贯穿二号人工池并延伸至二号人工池的内部,三号人工池的左侧且位于二号人工池的下方连通有输水管,通过一号人工池、二号人工池与三号人工池阶梯状分布的设置,使得人工湿地在进行使用时,池内的污水污泥排导可以避免依赖机械装置进行搬运,通过池内水压、一号排污管与二号排污管也可以实现污水污泥的搬运,输水管与输水阀的设置,使得净化后的水源也可以通过输水管输送到一号人工池进行水资源再利用,使得人工湿地进水方式更加多元化,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人工湿地结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人工湿地内部结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进污管结构立体图。图中1、人工湿地;2、一号人工池;3、二号人工池;4、三号人工池;5、进污管;6、一号排污管;7、二号排污管;8、输水管;9、水泵;10、输水阀;11、砂砾石层;12、进污腔;13、微生物反应层;14、一号水生植物层;15、排水腔;16、活性炭吸附层;17、二号水生植物层;18、卵石层;19、三号水生植物层;20、分污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1,人工湿地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号人工池2,一号人工池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二号人工池3,二号人工池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号人工池4,一号人工池2的左侧连通有进污管5,进污管5的右端贯穿一号人工池2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2的内部,一号人工池2的右侧连通有一号排污管6,一号排污管6的左端贯穿一号人工池2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2的内部,二号人工池3的右侧连通有二号排污管7,二号排污管7的左端贯穿二号人工池3并延伸至二号人工池3的内部,三号人工池4的左侧且位于二号人工池3的下方连通有输水管8,输水管8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水泵9,输水管8的左端且位于水泵9的左方固定连接有输水阀10,一号人工池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砂砾石层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1),所述人工湿地(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号人工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人工池(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二号人工池(3),所述二号人工池(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号人工池(4),所述一号人工池(2)的左侧连通有进污管(5),所述进污管(5)的右端贯穿一号人工池(2)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2)的内部,所述一号人工池(2)的右侧连通有一号排污管(6),所述一号排污管(6)的左端贯穿一号人工池(2)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2)的内部,所述二号人工池(3)的右侧连通有二号排污管(7),所述二号排污管(7)的左端贯穿二号人工池(3)并延伸至二号人工池(3)的内部,所述三号人工池(4)的左侧且位于二号人工池(3)的下方连通有输水管(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1),所述人工湿地(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号人工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人工池(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二号人工池(3),所述二号人工池(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号人工池(4),所述一号人工池(2)的左侧连通有进污管(5),所述进污管(5)的右端贯穿一号人工池(2)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2)的内部,所述一号人工池(2)的右侧连通有一号排污管(6),所述一号排污管(6)的左端贯穿一号人工池(2)并延伸至一号人工池(2)的内部,所述二号人工池(3)的右侧连通有二号排污管(7),所述二号排污管(7)的左端贯穿二号人工池(3)并延伸至二号人工池(3)的内部,所述三号人工池(4)的左侧且位于二号人工池(3)的下方连通有输水管(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8)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水泵(9),所述输水管(8)的左端且位于水泵(9)的左方固定连接有输水阀(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进水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人工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曾雄甘树应谢云芳钭晨朱颖婕张学蓉曹徐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清宁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