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9108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包括上盖板、下支撑板、缓冲连接件和若干楔形接头;所述上盖板与下支撑板之间通过缓冲连接件平行连接,所述下支撑板开设有两条形通槽,若干楔形接头由下支撑板的下方穿过两条形通槽并与上盖板连接。通过新颖的绳头板结构将补偿绳与缓冲连接件并排连接,极大地缩短了补偿绳绳头板的整体结构长度,进而减少该结构在轿厢底部占用的空间,降低对井道底坑深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梯相关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
技术介绍
在电梯运行过程中,电梯的平衡系数随着轿厢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而当电梯的速度较高或者提升高度较大时,这种变化会对电梯的调整工作造成较大困难,并且会降低电梯的整机性能和安全性能,因此需要使用补偿绳。补偿绳通过绳头板固定在轿厢和对重的底部。现有绳头板采用减震件与补偿绳直线连接的结构,其结构长度较长,在竖直方向会占用轿厢下方的较大空间。当轿厢下降至最底层时,底坑深度不足的电梯井道无法适用该种绳头板。因此,亟需一种能够缩减补偿绳绳头板在竖直方向长度的新型绳头板结构,增强适配性,避免因井道底坑深度不足而无法适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将现有的减震件与补偿绳直线连接的结构替换为减震件与补偿绳并排设置的结构,以缩短补偿绳绳头板的长度,减小其占用轿厢下方的空间。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包括上盖板、下支撑板、缓冲连接件和若干楔形接头;所述上盖板与下支撑板之间通过缓冲连接件平行连接,所述下支撑板开设有条形通槽,若干楔形接头由下支撑板的下方穿过条形通槽并与上盖板连接。通过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得到以下技术效果:上盖板与下支撑板之间通过缓冲连接件进行连接,使二者保持互相平行的状态,作为绳头板的主体结构。将下支撑板安装在轿厢横梁上;每根补偿绳的绳头处均安装一个楔形接头,楔形接头穿过下支撑板上的条形通槽后与上盖板连接。轿厢运动过程中产生振动时,补偿绳与轿厢之间通过上盖板与下支撑板之间的缓冲连接件实现减震、缓冲的效果。通过上盖板和下支撑板作为中间媒介,使连接有补偿绳的楔形接头与起到减震作用的缓冲连接件并排设置于两板之间,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呈直线连接的方式,极大地缩短了补偿绳绳头板结构的整体长度。优选的,所述上盖板包括基板和若干安装板;若干安装板均垂直固定于基板的顶面且互相平行,在相邻两安装板之间的基板区域开设若干避让孔,若干避让孔沿直线排列并与条形通槽位置对应,任一楔形接头依次穿过条形通槽和其中一个避让孔,并与避让孔两侧的相邻两安装板连接。优选的,任一避让孔两侧的相邻两安装板上均开设有一组对应的轴孔并配合有销轴;所述销轴依次穿过一侧安装板上的轴孔、楔形接头上的连接孔和另一侧安装板上的轴孔,将楔形接头安装于相邻两安装板之间。优选的,任一轴孔在其朝向楔形接头的一侧孔口处设置有限位圈。优选的,若干安装板中位于中间位置的安装板上的轴孔所匹配限位圈厚度大于两侧安装板上的轴孔所匹配限位圈厚度。优选的,所述上盖板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覆盖于若干安装板的顶面。优选的,所述缓冲连接件包括螺栓和套设于螺栓上的承压橡胶套;所述螺栓的两端凸出于承压橡胶套,并分别与上盖板和下支撑板连接。优选的,所述下支撑板开设有若干螺纹孔,用于下支撑板与轿厢横梁的连接。还包括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位于上盖板与下支撑板之间,并垂直固定于下支撑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新颖的绳头板结构将补偿绳与缓冲连接件并排连接,极大地缩短了补偿绳绳头板的整体结构长度,进而减少该结构在轿厢底部占用的空间,降低对井道底坑深度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上盖板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上盖板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下支撑板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例:1上盖板;2下支撑板;3缓冲连接件;4楔形接头;5限位柱;11基板;12安装板;13顶板;21条形通槽;22螺纹孔;31螺栓;32承压橡胶套;111避让孔;121轴孔;122销轴;123限位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如图1所示,由上盖板1、下支撑板2、缓冲连接件3和五个连接有补偿绳的楔形接头4构成;上盖板1与下支撑板2之间通过缓冲连接件3连接,五个楔形接头4穿过下支撑板2并与上盖板1连接。如图1、图2和图6所示,下支撑板2的板体上开设有两条形通槽21,两条形通槽21呈“二”形,五个楔形接头4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三个穿过较长的条形通槽21,另一组两个穿过较短的条形通槽21。如图1-图5所示,上盖板1由基板11、三块安装板12和顶板13构成;三块安装板12互相平行并垂直固定在基板11的顶面,三块安装板12之间的两条空隙区域的基板11表面开设五个避让孔111,五个避让孔111分别与五个楔形接头4对应匹配,五个避让孔111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三个沿直线排列与较长的条形通槽21位置对应,另一组两个同样沿直线排列与较短的条形通槽21位置对应。顶板13固定于三块安装板12的顶部,使上盖板1的整体形状近似“皿”型结构。如图2所示,每个避让孔111的两侧安装板12上对应开设一组轴孔121,共有五组轴孔121,匹配有五个销轴122,用于安装五个楔形接头4。将任一楔形接头4由下支撑板2的下方依次穿入一个条形通槽21和与之对应的一个避让孔111后,使楔形接头4上的连接孔与两侧安装板12上的一组轴孔121同轴线设置,将销轴122从一侧安装板12的轴孔121插入,穿过楔形接头4的连接孔后再从另一侧安装板12的轴孔121穿出,实现楔形接头4的安装效果。如图5所示,在每个轴孔121朝向楔形接头4的一侧孔口处设置限位圈123,使两侧轴孔121的限位圈123分别抵住楔形接头4的两侧,避免楔形接头4沿销轴122的轴向滑动。其中,在位于中间位置的安装板12上的轴孔121,其匹配的限位圈123厚度大于两侧安装板12上轴孔121匹配的限位圈123。以增大两排楔形接头4之间的距离,避免距离过近而造成补偿绳互相缠绕、摩擦等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缓冲连接件3为螺栓31与承压橡胶套32组合构成;承压橡胶套32呈空心柱状支撑于上盖板1与下支撑板2之间,再由螺栓31贯穿承压橡胶套32的中心孔洞将承压橡胶套32的位置固定。当补偿绳与轿厢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或产生剧烈震动时,上盖板1与补偿绳同步,下支撑板2与轿厢同步,二者之间通过承压橡胶套32实现减震、缓冲的效果。如图1和图6所示,为避免承压橡胶套32在受到超出其承受范围的挤压力而损坏,导致整个绳头板失去作用。在上盖板1与下支撑板2之间设置限位柱5,限位柱5垂直固定于下支撑板2的顶面,当承压橡胶套32受到较大挤压时,上盖板1与下支撑板2之间通过限位柱5保持安全距离。如图1和图6所示,为便于下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板、下支撑板、缓冲连接件和若干楔形接头;所述上盖板与下支撑板之间通过缓冲连接件平行连接,所述下支撑板开设有条形通槽,若干楔形接头由下支撑板的下方穿过条形通槽并与上盖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板、下支撑板、缓冲连接件和若干楔形接头;所述上盖板与下支撑板之间通过缓冲连接件平行连接,所述下支撑板开设有条形通槽,若干楔形接头由下支撑板的下方穿过条形通槽并与上盖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包括基板和若干安装板;若干安装板均垂直固定于基板的顶面且互相平行,在相邻两安装板之间的基板区域开设若干避让孔,若干避让孔沿直线排列并与条形通槽位置对应,任一楔形接头依次穿过条形通槽和其中一个避让孔,并与避让孔两侧的相邻两安装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补偿绳绳头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任一避让孔两侧的相邻两安装板上均开设有一组对应的轴孔并配合有销轴;所述销轴依次穿过一侧安装板上的轴孔、楔形接头上的连接孔和另一侧安装板上的轴孔,将楔形接头安装于相邻两安装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新型补偿绳绳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祥黄义茂谭峥嵘曹风光尹政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