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9018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4
本申请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涉及装配式建筑的领域,其包括现浇板和叠合板,所述现浇板朝向预制板的一端设有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厚度与叠合板的厚度相等,所述延伸段的底壁与叠合板的底壁平齐,所述延伸段与叠合板之间形成有接缝。本申请具有减少接缝处理时与现浇板之间产生干涉的可能,且可减少接缝因所受应力过大而导致开裂,并增加现浇板和叠合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整体稳定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本申请涉及装配式建筑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预制板在安装至建筑物上后,往往需要在现场再浇注一段现浇板,使现浇板与预制板连接,以增加预制板与建筑物的连接强度和紧密性,进而增加建筑物整体强度的稳定性。为减少混凝土热胀冷缩而产生的应力对预制板或现浇板造成影响的可能,预制板与现浇板之间一般留有接缝,专利技术人发现,当现浇板为竖直设置的墙壁时,现浇板的高度一般会远大于预制板的厚度,导致预制板与现浇板的交界处可能会形成角型或T型的接缝,这种接缝在处理时容易与现浇板之间产生干涉,导致施工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预制板与现浇板之间因高度差而导致施工不方便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包括现浇板和叠合板,所述现浇板朝向预制板的一端设有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厚度与叠合板的厚度相等,所述延伸段的底壁与叠合板的底壁平齐,所述延伸段与叠合板之间形成有接缝。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现浇板朝向叠合板的一端设置延伸段,并使延伸段与叠合板的厚度一致,将现浇板与叠合板之间的接缝由T型或角型变为平缝,减少接缝处理时与现浇板之间产生干涉的可能,便于施工,同时因为延伸段与叠合板之间是平齐的,接缝处的处理质量和速度均可得到提升,稳定性会更好,可减少接缝处发生开裂的可能。可选的,所述叠合板内设有连接钢筋,所述现浇板与延伸段内设有同一组固定钢筋,所述连接钢筋远离叠合板的一端伸入延伸段与固定钢筋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钢筋伸入延伸段并与固定钢筋连接,在现浇板凝固后,可增加现浇板、延伸段与叠合板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强度。可选的,所述叠合板包括预制板和设置于预制板顶壁上的叠合层,所述固定钢筋叠远离现浇板的一端伸入叠合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钢筋伸入叠合层内,进一步增加延伸段与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预制板安装步骤,将用于支撑预制板的支撑装置安装于地面上,将预制板运至支撑装置上方,并放置于支撑装置上;绑钢筋步骤,将固定钢筋固定于建筑上,然后将连接钢筋与固定钢筋连接;现浇板浇注步骤,将用于浇注现浇板、延伸段和叠合层的现浇模板安装于地面上,安装现浇模板时,预留延伸段与预制板之间的接缝,然后在现浇模板内浇注现浇板、延伸段和叠合层;接缝处理步骤,现浇板、延伸段和叠合层凝固后,拆除现浇模板,然后在接缝内增加填充物,将接缝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安装支撑装置,然后将预制板放置于支撑装置上,再开始绑扎固定钢筋,并将固定钢筋固定于建筑上,同时将预制板露在外面的连接钢筋与固定钢筋绑扎,随后再安装现浇模板,安装时预留接缝,现浇模板安装完毕后,进行浇注,浇筑完毕后拆除现浇模板,再在接缝填充材料,将接缝封上。可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用于支撑预制板的支撑板和用于支撑支撑杆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杆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支撑板位于支撑杆的上方,所述支撑板与支撑杆之间设有调节支撑板高度的调节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支撑支撑杆,支撑杆对支撑板进行支撑,支撑板再支撑预制板,然后通过调节组件对支撑板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得支撑板与预制板之间贴合更加紧密,进而增加支撑板对预制板支撑的稳定性。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轴和调节套,所述调节轴固定于支撑板朝向支撑杆的一端,所述调节套与支撑杆朝向支撑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调节轴与调节套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杆内设有供调节轴远离预制板的一端插入的插入槽,所述调节轴位于插入槽内的部分设有滑块,所述插入槽的侧壁上沿支撑杆的轴向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的侧壁滑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需要调节高度时,转动调节套,调节套通过与调节轴的螺纹连接,驱动调节轴沿支撑杆的轴向移动,进而调节支撑板的高度。可选的,所述现浇模板包括水平模板、竖直模板、延伸模板和固定机构,所述水平模板与现浇板的底壁抵接,所述竖直模板与现浇板上设有延伸段的侧壁抵接,所述延伸模板与延伸段的底壁抵接,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支撑水平模板的第一固定杆、支撑竖直模板的第二固定杆和支撑延伸段的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固定于地面上,所述第二固定杆与第三固定杆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依次对水平模板、竖直模板和延伸模板进行支撑,提升了水平模板、竖直模板和延伸模板的稳定性,第二固定杆与第三固定杆连接则增加了第二固定杆与第三固定杆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可选的,所述第三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杆沿其轴向的一端与竖直模板远离现浇板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三固定杆与第一固定杆之间、第三固定杆与支撑杆之间均通过连接组件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固定杆与固第三固定杆螺纹连接,便于调节竖直模板的位置,增加竖直模板的安装精度,连接组件则可提升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之间整体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对水平模板、竖直模板、延伸模板的支撑效果。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支撑杆或第三固定杆连接,所述伸缩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杆或第一固定杆连接,所述伸缩杆上设有在伸缩杆调节长度后固定伸缩杆的固定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伸缩杆便于调节伸缩杆的整体强度,适应相邻固定杆之间的距离,增加连接组件的通用性。可选的,所述竖直模板朝向延伸模板的一端设有第一插块,所述延伸模板远离延伸段的一端设有供第一插块插入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块与第一插槽相适配,所述竖直模板远离延伸段的一端设有第二插块。所述水平模板朝向延伸段的一端设有供第二插块插入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块与第二插槽相适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直模板通过第一插块和第二插块增加了与水平模板和延伸模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少了竖直模板与水平模板和延伸模板的交界处出现泄漏的可能。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延伸段的设置,减少接缝处理时与现浇板之间产生干涉的可能,便于施工,同时还可减少接缝因所受应力过大而导致开裂的可能;2.通过连接钢筋、固定钢筋和叠合层的设置,增加延伸段和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整体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中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中体现连接钢筋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现浇板(1)和叠合板(2),所述现浇板(1)朝向预制板(21)的一端设有延伸段(13),所述延伸段(13)的厚度与叠合板(2)的厚度相等,所述延伸段(13)的底壁与叠合板(2)的底壁平齐,所述延伸段(13)与叠合板(2)之间形成有接缝(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现浇板(1)和叠合板(2),所述现浇板(1)朝向预制板(21)的一端设有延伸段(13),所述延伸段(13)的厚度与叠合板(2)的厚度相等,所述延伸段(13)的底壁与叠合板(2)的底壁平齐,所述延伸段(13)与叠合板(2)之间形成有接缝(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2)内设有连接钢筋(23),所述现浇板(1)与延伸段(13)内设有同一组固定钢筋(14),所述连接钢筋(23)远离预制板(21)的一端伸入延伸段(13)与固定钢筋(1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2)包括预制板(21)和设置于预制板(21)顶壁上的叠合层(22),所述固定钢筋(14)叠远离现浇板(1)的一端伸入叠合层(22)。


4.一种基于上述权利要求3所述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预制板(21)安装步骤,将用于支撑预制板(21)的支撑装置(3)安装于地面上,将预制板(21)运至支撑装置(3)上方,并放置于支撑装置(3)上;
绑钢筋步骤,将固定钢筋(14)固定于建筑上,然后将连接钢筋(23)与固定钢筋(14)连接;
浇注步骤,将用于浇注现浇板(1)、延伸段(13)和叠合层(22)的现浇模板(4)安装于地面上,安装现浇模板(4)时,预留延伸段(13)与预制板(21)之间的接缝(5),然后在现浇模板(4)内浇注现浇板(1)、延伸段(13)和叠合层(22);
接缝(5)处理步骤,现浇板(1)、延伸段(13)和叠合层(22)凝固后,拆除现浇模板(4),然后在接缝(5)内增加填充物,将接缝(5)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3)包括支撑杆(31)、用于支撑预制板(21)的支撑板(33)和用于支撑支撑杆(31)的支撑架(32),所述支撑杆(31)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支撑板(33)位于支撑杆(31)的上方,所述支撑板(33)与支撑杆(31)之间设有调节支撑板(33)高度的调节组件(32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25)包括调节轴(3252)和调节套(3251),所述调节轴(3252)固定于支撑板(33)朝向支撑杆(31)的一端,所述调节套(3251)与支撑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可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源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