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动力源的功率分流动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7874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了基于多动力源的功率分流动力系统,通过采用发动机加电机/发电机驱动后轴与双电机加行星齿轮驱动前轴的多轴驱动形式在提高动力系统效率的同时,改善车辆应对复杂路况的响应能力。相较于现有其他动力系统,本方案通过四轮分布式驱动结构,降低了车辆对于各驱动电机的功率和扭矩需求,进而缩小了电机的效率波动区间,同时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通过设置电机的外特性曲线和与之配对的行星齿轮减速比范围及能量管理策略,可以进一步提升多动力源‑多档位‑多轴协同驱动系统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多动力源的功率分流动力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基于多动力源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提倡节能,提高汽车能量利用效率和减少汽车排放便成为至今仍炙手可热的话题,这也是当今汽车工业的未来战略布局和主要研究方向。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是指驱动系统由两个或多个能够同时运转的单个驱动系统联合组成的车辆,车辆的行驶功率依据实际的车辆行驶状态由不同驱动系统单独或共同提供,目前普遍的混合动力汽车是由传统内燃机和电机作为动力源单独或共同工作为汽车提供所需要的能量。与传统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HEVs)/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s)因为电机辅助发动机进行工作,从而可以使发动机工作在高效率区域范围内,可以更加明显的节约能量和提高燃油效率;与纯电动汽车(EV)相比,混合动力汽车(HEVs)/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s)因为其具有发动机和电机多个动力源从而可以保证其出行里程。综上所述,集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于一体的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多动力源的功率分流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n包括发动机(1)、发动机曲轴(2)、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轴(4)、第二电机(5)、第二电机轴(6)、第一制动器(7)、第一齿轮(8)、第二齿轮(9)、第二制动器(10)、第三齿轮(11)、第四齿轮(12)、太阳轮(13)、行星轮(14)、齿圈(15)、行星架(16)、第五齿轮(17)、第六齿轮(18)、差速器输入轴(19)、第一差速器(20)、前轮(21)、电池(22)、后轮(23)、第二差速器(24)、第七齿轮(25)、第八齿轮(26)、第一离合器(27)、第三电机(28)、第三电机轴(29)和第二离合器(30);/n发动机(1)的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多动力源的功率分流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发动机(1)、发动机曲轴(2)、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轴(4)、第二电机(5)、第二电机轴(6)、第一制动器(7)、第一齿轮(8)、第二齿轮(9)、第二制动器(10)、第三齿轮(11)、第四齿轮(12)、太阳轮(13)、行星轮(14)、齿圈(15)、行星架(16)、第五齿轮(17)、第六齿轮(18)、差速器输入轴(19)、第一差速器(20)、前轮(21)、电池(22)、后轮(23)、第二差速器(24)、第七齿轮(25)、第八齿轮(26)、第一离合器(27)、第三电机(28)、第三电机轴(29)和第二离合器(30);
发动机(1)的发动机曲轴(2)通过第一离合器(27)与第三电机(28)连接,第三电机(28)的第三电机轴(29)通过第二离合器(30)与第八齿轮(26)连接,第八齿轮(26)和第七齿轮(25)组成齿轮对,第七齿轮(25)与第二差速器(24)的输入轴固联,第二差速器(24)将动力传递给后轮(23),第一电机(3)的第一电机轴(4)与第三齿轮(11)连接,第三齿轮(11)和第四齿轮(12)组成齿轮对,第四齿轮(12)空套于行星排的太阳轮(13)的输入轴且右端与行星排的齿圈(15)固联,第二制动器(10)与齿圈(15)连接,第二电机(5)的第二电机轴(6)与第一齿轮(8)固联,第一齿轮(8)和第二齿轮(9)组成齿轮对,第一制动器(7)与第二齿轮(9)连接,第二齿轮(9)与行星排的太阳轮(13)固联,行星架(16)通过行星轮(14)与太阳轮(13)、齿圈(15)相啮合,第五齿轮(17)与行星排的行星架(16)固联,第五齿轮(17)和第六齿轮(18)组成齿轮对,第六齿轮(18)与第一差速器(20)的输入轴(19)固联,第一差速器(20)将动力传递给前轮(21),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5)和第三电机(28)分别与电池(22)通过电路进行连接。


2.应用如权利要求1基于多动力源的功率分流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提供多种驱动模式,具体如下所示:
单电机模式1(EV_1):第一电机(3)工作,发动机(1)、第二电机(5)和第三电机(28)不工作,第一制动器(7)结合,第二制动器(10)断开,第一离合器(27)和第二离合器(30)断开,动力输出路线为:
3->4->11->12->15->14->16->17->18->19->20->21;
单电机模式2(EV_2):第二电机(5)工作,发动机(1)、第一电机(3)和第三电机(28)不工作,第一制动器(7)断开,第二制动器(10)结合,第一离合器(27)和第二离合器(30)断开,动力输出路线为:
5->6->8->9->13->14->16->17->18->19->20->21;
双电机模式(EV_3):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5)同时工作,发动机(1)和第三电机(28)不工作,第一制动器(7)断开,第二制动器(10)断开,第一离合器(27)和第二离合器(30)断开,动力输出路线有2条:
a)3->4->11->12->15->14->16->17->18->19->20->21;
b)5->6->8->9->13->14->16->17->18->19->20->21;
串联混动模式1(S_1):第一电机(3)工作,第二电机(5)不工作,发动机(1)带动第三电机(28)发电并向电池(22)和驱动电机提供电能,第一制动器(7)结合,第二制动器(10)断开,第一离合器(27)结合,第二离合器(30)断开,动力输出路线为:
3->4->11->12->15->14->16->17->18->19->20->21;
串联混动模式2(S_2):第二电机(5)工作,第一电机(3)不工作,发动机(1)带动第三电机(28)发电并向电池(22)和第二电机(5)提供电能,第一制动器(7)断开,第二制动器(10)结合,第一离合器(27)结合,第二离合器(30)断开,动力输出路线为:
5->6->8->9->13->14->16->17->18->19->20->21;
串联混动模式3(S_3):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5)同时工作,发动机(1)带动第三电机(28)发电并向电池(22)、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5)提供电能,第一制动器(7)和第二制动器(10)同时断开,第一离合器(27)结合,第二离合器(30)断开,动力输出路线有两条:
a)3->4->11->12->15->14->16->17->18->19->20->21;
b)5->6->8->9->13->14->16->17->18->19->20->21;
并联混动模式1(P_1):发动机(1)、第一电机(3)和第三电机(28)工作,第二电机(5)不工作,第一制动器(7)结合,第二制动器(10)断开,第一离合器(27)和第二离合器(30)结合,动力输出路线有3条:
a)1->2->27->28->29->30->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嘉赓张斌李德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