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榨油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7813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榨油机,属于榨油设备技术领域。榨螺轴为冲压式榨螺轴,其包括前段榨螺轴,二次冲压装置和后段榨螺轴,前段榨螺轴与后段榨螺轴由榨螺轴径向分割形成,分割后榨螺轴前段部分为前段榨螺轴,分割后榨螺轴后段部分为后段榨螺轴,二次冲压装置固定在前段榨螺轴和后段榨螺轴之间,二次冲压装置设有两个以上螺旋型二次冲压通道,各二次冲压通道前端口与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的后端口连通,各二次冲压通道后端口与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的前端口连通;各二次冲压通道侧壁的螺旋角小于榨螺轴螺旋角。它具有榨油效率高,体积小,便于拆卸维修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榨油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榨油设备

技术介绍
榨油机属于食用油制备设备,用物理的方法通过榨油结构对油作物进行挤压,以使油脂从油作物中分离出来,螺旋轴在旋转过程中使螺旋叶片推进油作物向前移动,螺旋轴的直径由前至后逐渐增大,油作物在向前移动过程中,在螺旋轴与环绕螺旋轴设置的榨条之间被挤压,油脂由各榨条之间的缝隙中被榨出。目前所采用的螺旋轴由一个螺旋叶片由前至后环轴螺旋状绕制形成,在榨油过程中,由于螺旋叶片的螺旋角度变化不大,在螺旋轴的各部分对油作物产生的挤压力度基本相同,然而,不难理解,随着油作物被连续挤压油脂不断溢出,越处于螺旋轴后方的油作物含油量越少,同样的挤压力度榨油效果将会越来越差,对榨油的效率造成影响,同时处于螺旋轴后方的油作物因达不倒所需挤压力度,还会造成动力空耗,对能源造成浪费,为了保障饼粕松散含油率,势必要增加螺旋轴的长度,这样就会使榨油机的体积增大,动力消耗也会随之增大。过大的榨油机尺寸也会给后期的维护和维修工作带来困难,如果通过改变螺旋叶片螺旋角度使其适应处于螺旋轴后方的油作物所需挤压力度,处于螺旋轴前方的油作物所受挤压力度太大,也会造成能源浪费,总之,在榨油过程中,油作物在螺旋轴较前和较后位置所需挤压力度是不同的,需要进行合理匹配,以在保障饼粕松散含油率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并使设备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榨油机,它具有榨油效率高,体积小,便于拆卸维修等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榨油机,包括机架和安装在机架上的榨油装置,榨油装置包括榨螺轴和榨膛,榨膛包括榨笼和榨条,榨条通过榨笼支撑排列并固定形成榨螺轴适配腔,榨笼与机架固定在一起;榨螺轴与机架转动连接,榨螺轴位于榨螺轴适配腔部分的轴身与榨螺轴适配腔形成榨油结构:榨螺轴的相邻螺旋片之间形成的螺旋型凹槽与榨螺轴适配腔的内壁组合形成螺旋型榨油通道,螺旋型榨油通道由前至后截面积逐次渐小,榨螺轴适配腔中各榨条之间的缝隙形成榨油出孔,螺旋型榨油通道末端设有出渣口;当榨螺轴旋转时,螺旋片推动油作物在榨油通道内由前至后运动,逐渐变小的榨油通道对油作物产生压榨作用,从而使油作物中的作物油成分被压榨出来并由榨油出孔挤出,挤压后的作物残渣由螺旋型榨油通道末端的出渣口排出,在榨油结构中,榨螺轴为冲压式榨螺轴,其包括前段榨螺轴,二次冲压装置和后段榨螺轴,前段榨螺轴与后段榨螺轴由榨螺轴径向分割形成,分割后榨螺轴前段部分为前段榨螺轴,分割后榨螺轴后段部分为后段榨螺轴,位于前段榨螺轴的螺旋型榨油通道为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位于后段榨螺轴的螺旋型榨油通道为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二次冲压装置固定在前段榨螺轴和后段榨螺轴之间,二次冲压装置设有两个以上螺旋型二次冲压通道,具体结构为:二次冲压装置设有多个与榨螺轴同轴心的螺旋型二次冲压通道侧壁,相邻的各二次冲压通道侧壁及位于它们之间的二次冲压通道底壁与榨螺轴适配腔内壁之间形成的螺旋型通道为二次冲压通道,各二次冲压通道前端口与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的后端口连通,各二次冲压通道后端口与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的前端口连通;各二次冲压通道侧壁的螺旋角小于榨螺轴螺旋角,以在同样的转速下使二次冲压通道提高油作物的推进速度,当油作物由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的后端口进入各二次冲压通道后,各二次冲压通道将其快速推进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从而使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提高对油作物的压榨力,以提高榨油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二次冲压装置设有3~8个二次冲压通道,各二次冲压通道的螺旋角小于榨螺轴螺旋角8°~30°。各螺旋型二次冲压通道具体结构为:二次冲压通道侧壁为直径相等的柱面螺旋体,用于与榨螺轴适配腔内壁配合使相邻的各二次冲压通道之间相对封闭,二次冲压通道底壁包括油作物推动面和油作物研磨面,油作物推动面和油作物研磨面均为螺旋型面,油作物推动面的前端沿与二次冲压通道的前端的二次冲压通道侧壁的后端沿衔接,油作物推动面的后端沿与油作物研磨面的前端沿衔接,油作物研磨面的后端沿与二次冲压通道的后端二次冲压通道侧壁的前端沿衔接,油作物推动面的后端沿与油作物研磨面的前端沿衔接处为二次冲压通道底壁的最低处,油作物推动面坡度比油作物研磨面的坡度陡峭,以使在榨螺轴旋转的过程中,坡度较陡的油作物推动面便于推动油作物向前运动。而坡度较缓的油作物研磨面由于与榨螺轴适配腔内壁之间的空隙由前至后逐渐变小,对油作物起到较好的碾磨挤压作用,以提高榨油率。冲压式榨螺轴结构为:包括中心轴,中心轴由前至后依次设有轴承座安装部,榨螺安装部和用于与变速箱传动连接的花键槽;轴承座安装部用于安装轴承座,以便于与机架固定连接,其由前至后依次设有轴承套固定螺纹,轴承内圈装配轴和轴承套定位轴肩;榨螺安装部由前至后依次设有榨螺固定螺纹,榨螺装配轴和榨螺定位轴肩,在榨螺装配轴上设有键槽,前段榨螺轴,二次冲压装置和后段榨螺轴均设有与榨螺装配轴相适配的轴孔和键槽,通过键槽连接将前段榨螺轴,二次冲压装置和后段榨螺轴与榨螺装配轴周向固定,通过榨螺固定螺母旋进榨螺固定螺纹,将前段榨螺轴,二次冲压装置和后段榨螺轴固定在榨螺固定螺母与榨螺定位轴肩之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榨螺轴改进为冲压式榨螺轴,其中二次冲压装置设有两个以上螺旋型二次冲压通道,各二次冲压通道侧壁的螺旋角小于榨螺轴螺旋角,以在同样的转速下使二次冲压通道提高油作物的推进速度,当油作物由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的后端口进入各二次冲压通道后,各二次冲压通道将其快速推进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从而使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提高对油作物的压榨力,以提高榨油率。它具有榨油效率高,体积小,便于拆卸维修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冲压式榨螺轴和榨膛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左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图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二次冲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A-A剖视图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在附图中:1.机架;2.榨笼;3.榨条;4.螺旋片;5.前段榨螺轴;6.二次冲压装置;7.后段榨螺轴;8.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9.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10.二次冲压通道侧壁;11.二次冲压通道;12.油作物推动面;13.油作物研磨面;14.榨螺装配轴;15.花键槽;16.轴承内圈装配轴;17.榨螺固定螺母;18.轴承套固定螺母;19.轴承座;20.花生入口;21.花生渣出口;22.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由图1~7所示的实施例可知,本实施例包括机架1和安装在机架1上的榨油装置,榨油装置包括榨螺轴和榨膛,榨膛包括榨笼2和榨条3,榨条3通过榨笼2支撑排列并固定形成榨螺轴适配腔,榨笼2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榨油机,包括机架(1)和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的榨油装置,所述榨油装置包括榨螺轴和榨膛,所述榨膛包括榨笼(2)和榨条(3),所述榨条(3)通过所述榨笼(2)支撑排列并固定形成榨螺轴适配腔,所述榨笼(2)与机架(1)固定在一起;所述榨螺轴与所述机架(1)转动连接,所述榨螺轴位于所述榨螺轴适配腔部分的轴身与所述榨螺轴适配腔形成榨油结构:所述榨螺轴的相邻螺旋片(4)之间形成的螺旋型凹槽与所述榨螺轴适配腔的内壁组合形成螺旋型榨油通道,所述螺旋型榨油通道由前至后截面积逐次渐小,所述榨螺轴适配腔中各所述榨条(3)之间的缝隙形成榨油出孔,所述螺旋型榨油通道末端设有出渣口;当榨螺轴旋转时,螺旋片(4)推动油作物在榨油通道内由前至后运动,逐渐变小的榨油通道对油作物产生压榨作用,从而使油作物中的作物油成分被压榨出来并由榨油出孔挤出,挤压后的作物残渣由所述螺旋型榨油通道末端的出渣口排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榨油结构中,所述榨螺轴为冲压式榨螺轴,其包括前段榨螺轴(5),二次冲压装置(6)和后段榨螺轴(7),所述前段榨螺轴(5)与所述后段榨螺轴(7)由榨螺轴径向分割形成,分割后所述榨螺轴前段部分为前段榨螺轴(5),分割后所述榨螺轴后段部分为后段榨螺轴(7),位于所述前段榨螺轴(5)的螺旋型榨油通道为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8),位于所述后段榨螺轴(7)的螺旋型榨油通道为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9);所述二次冲压装置(6)固定在所述前段榨螺轴(5)和所述后段榨螺轴(7)之间,所述二次冲压装置(6)设有两个以上螺旋型二次冲压通道(11),具体结构为:所述二次冲压装置(6)设有多个与所述榨螺轴同轴心的螺旋型二次冲压通道侧壁(10),相邻的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侧壁(10)及位于它们之间的二次冲压通道底壁与所述榨螺轴适配腔内壁之间形成的螺旋型通道为二次冲压通道(11),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11)前端口与所述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8)的后端口连通,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11)后端口与所述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9)的前端口连通;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侧壁(10)的螺旋角小于所述榨螺轴螺旋角,以在同样的转速下使所述二次冲压通道(11)提高油作物的推进速度,当油作物由所述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8)的后端口进入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11)后,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11)将其快速推进所述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9),从而使所述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9)提高对油作物的压榨力,以提高榨油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榨油机,包括机架(1)和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的榨油装置,所述榨油装置包括榨螺轴和榨膛,所述榨膛包括榨笼(2)和榨条(3),所述榨条(3)通过所述榨笼(2)支撑排列并固定形成榨螺轴适配腔,所述榨笼(2)与机架(1)固定在一起;所述榨螺轴与所述机架(1)转动连接,所述榨螺轴位于所述榨螺轴适配腔部分的轴身与所述榨螺轴适配腔形成榨油结构:所述榨螺轴的相邻螺旋片(4)之间形成的螺旋型凹槽与所述榨螺轴适配腔的内壁组合形成螺旋型榨油通道,所述螺旋型榨油通道由前至后截面积逐次渐小,所述榨螺轴适配腔中各所述榨条(3)之间的缝隙形成榨油出孔,所述螺旋型榨油通道末端设有出渣口;当榨螺轴旋转时,螺旋片(4)推动油作物在榨油通道内由前至后运动,逐渐变小的榨油通道对油作物产生压榨作用,从而使油作物中的作物油成分被压榨出来并由榨油出孔挤出,挤压后的作物残渣由所述螺旋型榨油通道末端的出渣口排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榨油结构中,所述榨螺轴为冲压式榨螺轴,其包括前段榨螺轴(5),二次冲压装置(6)和后段榨螺轴(7),所述前段榨螺轴(5)与所述后段榨螺轴(7)由榨螺轴径向分割形成,分割后所述榨螺轴前段部分为前段榨螺轴(5),分割后所述榨螺轴后段部分为后段榨螺轴(7),位于所述前段榨螺轴(5)的螺旋型榨油通道为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8),位于所述后段榨螺轴(7)的螺旋型榨油通道为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9);所述二次冲压装置(6)固定在所述前段榨螺轴(5)和所述后段榨螺轴(7)之间,所述二次冲压装置(6)设有两个以上螺旋型二次冲压通道(11),具体结构为:所述二次冲压装置(6)设有多个与所述榨螺轴同轴心的螺旋型二次冲压通道侧壁(10),相邻的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侧壁(10)及位于它们之间的二次冲压通道底壁与所述榨螺轴适配腔内壁之间形成的螺旋型通道为二次冲压通道(11),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11)前端口与所述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8)的后端口连通,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11)后端口与所述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9)的前端口连通;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侧壁(10)的螺旋角小于所述榨螺轴螺旋角,以在同样的转速下使所述二次冲压通道(11)提高油作物的推进速度,当油作物由所述前段螺旋型榨油通道(8)的后端口进入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11)后,各所述二次冲压通道(11)将其快速推进所述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9),从而使所述后段螺旋型榨油通道(9)提高对油作物的压榨力,以提高榨油率。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昌郝建军马璐萍赵建国张经宇马志凯赵晓顺魏文波刘月广李成学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凯阔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