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IC卡智能收费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7766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用于集中供热系统中进行热量定量管理的控制装置,属智能卡应用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是由CPU电脑芯片1组成的微处理器和IC卡构成控制单元,其特征是有一个采样整形电路4经A/D转换电路3与微处理器联接构成信号采样控制输入回路;还有D/A转换电路5和变换驱动电路6构成微处理器的输出控制回路所组成,并设有报警电路10、开关量输出电路14等。具有计量控制准确和智能化管理功能。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主要用于城镇集中供热系统中进行热量定量管理的控制装置。属于智能卡(IC卡)应用
城镇集中供热系统的计费标准目前是采用供热住宅的面积大小为计量收费依据,即无论实际消耗热量如何,均按实际供热面积收费。这种收费方式不利于节约能源,对供热部门和用户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科学合理的收费方式应当是用多少热量交多少费用。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失,对双方都十分有利。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可以进行供热收费定量控制的装置是当前供热系统中十分紧迫的课题。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任务是提供一种用IC卡进行供热总量控制的集中供热IC卡智能收费控制装置。该装置可以将用户实际消耗的热量与其IC卡上交费购得的热量抵减,直至为零时对供热管路进行关断控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任务是可以显示总用热量及所购热量的余额等。本技术的技术要点表现为1、采用了一个微处理器的主要配置构成该装置的控制单元。包括CPU电脑芯片、时钟电路、存贮电路、扩展并行接口电路、按键显示器及其驱动电路。2、安装了IC卡读写I/O部分与微处理器相联接构成数据输入回路。3、设计了两种信号采样整形电路以及A/D转换电路,完成对热量信号的采样和传输。4、设计了D/A转换电路和变换及驱动电路将微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转变为控制电流。5、附设了报警电路和开关量输出电路以增加该装置的使用功能。以下根据说明书附图,详细介绍本技术的具体构成(一)方框图说明(见附图一)本装置包括CPU电脑芯片1、存贮电路2、A/D转换电路3、采样整形电路4、D/A转换电路5、变换及驱动电路6、显示驱动电路7、显示器8、扩展并行口电路9、报警电路10、按键11、时钟电路12、IC卡读写I/O部分13、开关量输出电路14。在CPU电脑芯片1的P0口端(P00-P07)连接有存贮电路2和D/A转换电路3。存贮电路2由IC3(2764)和IC6(74ALS373)组成。其中IC6(74ALS373)的D0-D7端与IC1(8051)的P00-P07端连接,LE端与IC1(8051)ALE端连接,IC6(74LS373)的Q0-Q7端与IC3(2764)的A0-A7端连接,IC3(2764)的D0-D7端与IC1(8051)CPU电脑芯片的P00-P07端连接,存贮电路2的IC3(2764)的第20、22、27脚分别与IC1(8051)CPU电脑芯片的P2.5(26脚)、RD(17脚)、WR(16脚)相连接,D/A转换电路5由两部分组成,包括IC4(0832)、IC2(0832);变换及驱动电路6由IC11、IC12、IC9、IC10(741)、N1、N2(5551)、R3、R5(10K)、R4、R6(250Ω)组成,这两部分结构及功能相同。现说明其中一部分D/A转换电路(5)的IC4(0832)的4、5、6、7、13、14、15、16脚与IC1(8051)CPU电脑芯片的P0口(P00-P07)相连,IC4(0832)的WR1端(2脚)与CPU电脑芯片的WR端相连,IC4(0832)的11、12脚与变换及驱动电路(6)的IC11(741)的2、3脚相连,IC4的rfb端接IC11(741)的6脚,IC11的输出(6脚)与IC12反相输入端(2脚)相连,且IC12与N2组成跟随器,由N2的集电极输出电流信号。时钟电路12由IC20(1320),电池B1、晶振C12(32、763KHZ)及C13、C14组成。由IC20的BET端连接B1、X1、X2端连接振荡器(由C12、C13、C14组成),IC20、I/O、RET端分别接至CPU电脑芯片1的P1.5、P1.6、P1.7。显示器8由IC15-IC19(74ALS164)和Z1、Z5(LED)组成,IC15-IC19的CLK端连CPU电脑芯片1的TXD端。A/D转换电路3由IC5(14433)、IC7(MC1403)、R1、C2、C1、R2、C4组成。IC7的OUT端与IC5的VR连接。扩展并行口电路9包括IC13(8155)、IC8(4051),IC13(8155)的AD0-AD7)与CPU电脑芯片1的P0口(32-39脚)连接,按键电路11(S1-S4)与IC13的PC0-PC3端口连接。IC8(4051)的X0-X7端口接R9-R12与C11、C10、C9、C7组成的取样滤波电路,IC8的A、B、C端口与IC13的PA5-PA7相连。开关量输出电路14由N3-N5、J1-J3、D1-D3组成。N3-N5分别连接IC13的PA0-PA2。整形电路由01、02;R22、R23及IC14A(7404)、IC14B(7404)组成,其输出T0、T1,连接IC1的14、15脚。(二)电原理图说明(见附图二)本技术采用和Inte 18051 CPU(IC1),内部具有8KE2PROM及252个字节,4个I/O口,外接2764(IC3)保存数据,外接10位A/D芯片14433(IC5)作模/数转换,外接0832(IC2)做D/A转换,外接8155芯片(IC13)扩展并行接口,外接IC卡座,外接5只74ALS164(IC15-IC19)做数码管(LEDZ1-LEDZ5)驱动。主板上需用±5V和±12V电源,另有+24V电源,供外部仪表使用。以下对电路进行分部评述1、外接数据贮存器外接存贮器采用2764(IC3)式非易失存贮器,由于其可以在线改写,掉线不失数据,用来保存剩余供热量。2764(IC3)的数据口D0-D1与8051(IC1)的P0口相连,其地址线A0-A7与译码锁存器74LS373(IC6)的Q0-Q7相连,74LS737(IC6)的LE端与8051(IC1)的ALE输出相连,锁存P0口输出的地址信号。集成电路2764(IC3)的CE端与P2.5相连,因为P0口数据复用CE片选以此来和其他芯片区分,其DE端为读选通而与8051(IC1)的RD相连,其PGM端与8051(IC1)的WR端相连。2、外接8155(IC13)并行口8051(IC1)的P0口与8155(IC13)的AD0-AD1相连,向8155(IC13)送出数据和控制信息,8051(IC1)的P1.5连接8155(IC13)的CE端,作为8155(IC13)的片选,8155(IC13)的读/写线与8051(IC1)的读写线相连,8155(IC13)的ALE端与8051(IC1)的ALE相连。8155(IC13)的PA口用作3路开关量输出、两路LED(L1、L2)输出,对4051(IC8)的3路选择线输出,PB口用作读取14433(IC5)的数据,PC口用作4路按键输入和两路LED(L3、L4)输出。输入/输出的转换在按键扫描时进行。8155(IC13)的中断功能以备扩展其它功能使用。3、外接D/A转换CPU的P0口与两只0832(IC2、IC4)相连,作为控制输出。两只0832(IC2、IC4)的D11-D17、P2.6和P2.7分别作为两只0832(IC2、IC4)的片选,此两只0832(IC2、 IC4)的WR1端与8051(IC1)的WR信号相连,CPU可以分别向此两只0832(IC2、IC4)送出数据,此两只0832(IC2、IC4)的WR2端接地,允许写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中供热IC卡智能收费控制装置,包括由CPU电脑芯片(1)、时钟电路(12)、存贮电路(2)、扩展并行接口电路(9)、按键(11)、显示器(8)及显示驱动电路(7)组成的微处理器,以及与微处理器相联接的可以将内部存贮的数据输入微处理器的IC卡读写I/O部分(13),其特征在于有一个至少由两种信号即脉冲和模拟信号采样和整形电路的采样整形电路(4)经A/D转换电路(3)与微处理器联接构成信号采样控制输入回路;还有D/A转换电路(5)和变换及驱动电路(6)共同构成微处理器的输出控制回路;另有报警电路(10)、开关量输出电路(14)经扩展并行口电路(9)与微处理器构成报警和开关量控制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百生房程明张业承袁桂芬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四达计算机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