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稳定的ACYW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7910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6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稳定的ACWY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针体和背衬,所述的针体由ACWY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稳定剂和基质材料组成,其中,稳定剂为谷氨酸钠和棉籽糖的混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ACWY135群流脑-乙脑联苗可溶性微针,免疫效果好,针体机械强度高,有望取代现有的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联用的注射剂,实现无痛微创给药。实现无痛微创给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稳定的ACYW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流脑-乙脑联合疫苗的给药
,具体涉及一种热稳定的ACYW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

技术介绍

[000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人群中隐性感染者多。流脑具有菌群多、菌群漂移的特点。中国流脑流行的菌群已由原来的A群向C群变迁,且开始出现W135和Y等菌群,呈现出菌群多样的格局。因此,只有同时接种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才能更有效地预防流脑。
[0003]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可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在我国年发病人数2.5万,病死率10%,大约1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0004]随着接种疫苗种类的增加,大大加重了儿童接种疫苗的痛苦,给家长和医务工作者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增加了疫苗使用和管理方面的困难,容易造成漏种、复种、不能按免疫程序接种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免疫接种覆盖率和预防效果。而联合疫苗具有减少接种次数、降低服务成本、减少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提高接种率等诸多优势,这也是WHO积极倡导的疫苗免疫接种方向。如,公开号为CN 1626242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联合注射给药的联合疫苗及其制备方法,从说明书实施例4和5的效价实验中表明,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联用后,乙型脑炎病毒抗原和脑膜炎抗原的免疫原性均出现了增强效应,且足够的安全性。该技术方案采用注射给药的递送方式,这也是目前疫苗接种时最常用的方式,注射给药的不足之处在于:带来强烈的疼痛刺激,易引起患者的不耐受,且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因此,有必要开发适合流脑-乙脑联合疫苗的新型递送系统。
[0005]可溶性微针作为一种创新技术,通过使用附着在支撑膜上的多个微米级针头,来刺穿角质层产生微孔洞,但不会损伤表皮和真皮内层皮肤中的神经末梢和血管,确保药物以无痛方式有效渗透到皮肤中。
[0006]经检索,目前尚未有流脑-乙脑联合疫苗载入可溶性微针的文献报道,类似的文献有报道将四价流脑、乙脑、狂犬进行联用,但采用的剂型是注射剂(Co-administration of a meningococcal glycoconjugate ACWY vaccine with travel vaccines:A randomized,open-label,multi-center study)。而涉及微针递送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的文献如下:
[0007]公开号IN 2008CN02444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将乙脑疫苗载入涂层微针的递送方式,但涂层微针与可溶性微针无论是原理还是制备方法都存在区别,且涂层微针的载药量相较于可溶性微针更受限。
[0008]公开号为CN 107158368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将A+C流脑疫苗载入可溶性微针的递送方式,但并未涉及疫苗的稳定性考察。ACYW135群流脑疫苗和A+C流脑疫苗相比,多了两种不同化学组成的荚膜多糖成分,且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区别,对疫苗的稳定性要求
更高。
[0009]众所周知,联合疫苗不等于任何疫苗的随意混合,许多因素(如疫苗的性质和疫苗内的添加剂等)都会对联合疫苗的组分产生干扰,导致联合疫苗的性质发生改变。因此,开发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不能简单套用单一的乙脑疫苗或流脑疫苗微针的开发思路,仍充满许多不确定性。
[0010]将流脑-乙脑联合疫苗载入到可溶性微针后,还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文献《脑膜炎奈瑟菌临床检验分析》(潘亚男,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3(36):315-315.)提到,脑膜炎奈瑟菌在3h即死亡,55℃下5min内被破坏。而乙脑病毒在56℃下30min内即失活,通常菌种保存在-70℃。可见,热稳定性是开发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的首要技术难题。
[0011]现有文献并未涉及到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的稳定性解决方案,仅涉及单一的乙脑疫苗或流脑疫苗稳定剂,如文献《人用细菌性疫苗》(王秉瑞,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2(1):47-55.)提到流脑疫苗常用的稳定剂为乳糖,又如文献《冻干乙型脑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非动物源性稳定剂的筛选》(张晋,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22(11):68-70.)提到乙脑疫苗常用的稳定剂为人血白蛋白。但,考虑到联合疫苗的理化性质与单一疫苗相比成分已发生变化,再者前述文献涉及的疫苗剂型均为注射剂,也迥异于可溶性微针,因此,稳定剂乳糖、人血白蛋白能否同样适用于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存在不确定性。
[0012]其次,如文献《用于构建可溶性微针的基质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章捷,马凤森,占浩慧等,材料导报,2017,31(19):129-134.)提到,不同种类的材料组合,都会导致可溶性微针的机械性能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微针的机械性能也是开发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
[0013]综上所述,如何开发出一种处方适宜、具有良好热稳定性、机械强度适中的ACYW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ACYW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通过选择适合的稳定剂,以及稳定剂与基质材料的质量占比,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0015]为此,本专利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0016]一种热稳定的ACYW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针体和背衬,针体由ACYW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基质材料和稳定剂组成,其中,稳定剂为谷氨酸钠和棉籽糖的混合。
[0017]优选的,稳定剂中棉籽糖与谷氨酸钠的含量比为(1:1)~(3:7)。
[0018]更优选的,稳定剂中棉籽糖与谷氨酸钠的含量比为1:2。
[0019]优选的,基质材料质量占比为50~60%。
[0020]优选的,ACWY135群联合疫苗与稳定剂的含量比为1:4。
[0021]优选的,前述ACYW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的针体中,各组分及其质
量占比的最优处方为:ACYW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占比为10%,基质材料占比为50%,棉籽糖占比为13.3%,谷氨酸钠占比为26.7%。
[002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如前所述的ACYW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3]采用倒模法制备流脑-乙脑可溶性微针所需的聚二甲氧基硅氧烷阴模具,并采用一体法制备可溶性微针。将微针置于10℃实验箱中干燥3天后取出,脱模,即得。
[0024]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5]①
本专利技术选择特定种类与含量的疫苗稳定剂(棉籽糖+谷氨酸钠),使制得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稳定的ACWY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针体和背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体由ACWY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稳定剂和基质材料组成,其中,所述的稳定剂为谷氨酸钠和棉籽糖的混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稳定的ACWY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定剂中棉籽糖与谷氨酸钠的含量比为(1:1)~(3: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稳定的ACWY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定剂中棉籽糖与谷氨酸钠的含量比为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稳定的ACWY135群流脑-乙脑联合疫苗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质材料质量占比为50~6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庶民周荔葆马凤森廖辉修雪亮刘苗苗吴铮徐国标王一平吴琼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