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吸收贴剂及其应用和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27727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6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经皮吸收贴剂及其应用和制备方法,所述经皮吸收贴剂包括:粘附层;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设置于所述粘附层的一侧表面上,其中,所述微针阵列是由多个微针形成,所述微针是由微针基质材料制成,所述微针基质材料包括包埋体,所述包埋体含有: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以及辣椒素,所述辣椒素包埋于所述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经皮吸收贴剂中的微针矩阵可穿透皮肤作用于皮下组织,起到抑制脂肪生成的作用,极具应用前景。极具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经皮吸收贴剂及其应用和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药品领域,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经皮吸收贴剂及其应用和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肥胖已被美国人列为一种疾病并被医学会认定为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认为肥胖与全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联系。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对肥胖的治疗包括饮食计划限制卡路里的摄入、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能量消耗、药物治疗、减肥手术和抽脂等。然而,大多数疗法对人体器官如肠胃、肝脏、肾脏等有副作用,而且手术都有很高的风险。由于缺乏脂肪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物,传统的给药途径难以给药到脂肪组织。虽然可以用常规皮下注射针直接注射到脂肪组织中,但由于患者因疼痛等原因依从性较差,不便于长期自行给药。
[0003]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至少之一。
[0005]为此,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经皮吸收贴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经皮吸收贴剂包括:粘附层;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设置于所述粘附层的一侧表面上,其中,所述微针阵列是由多个微针形成,所述微针是由微针基质材料制成,所述微针基质材料包括包埋体,所述包埋体含有: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以及辣椒素,所述辣椒素包埋于所述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中。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经皮吸收贴剂中采用具有抑制脂肪生成的功能物质(微针基质材料)制成微针,采用经皮吸收的方式使功能物质穿过皮肤,更直接地作用于皮下脂肪,达到减脂功效。
[0007]由于辣椒素具有较好的抑制脂肪生成的功效,所以采用其作为微针材料。但是,由于其辣椒素水溶性差、具有刺激性辣味、半衰期短,不易被细胞所摄取,从而难以发挥其功能。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属于两亲性胶束,表面呈亲水性,内核呈疏水性,具有可降解性且降解产物对生物体无毒、易调控、易与活性成分结合的特性。因此,将具有疏水性的辣椒素包埋于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辣椒素被细胞摄取的效率,保护其生物活性,掩盖或抵消刺激性辣味,延长半衰期,从而高效发挥其功能,尤其是降低脂肪的生成。另外,专利技术人惊奇地发现,单纯采用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也具备一定的抑制脂肪生成的作用,因此,其可以与辣椒素协同发挥作用,增进抑制效果,使得该经皮吸收贴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上述经皮吸收贴剂还可以具有下列附加技术特征: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包埋体的粒径大于所述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的粒径,其中,所述包埋体和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的粒径分别独立地为15~25纳米。在此粒径下的纳米载体体积较小,可以避免空间阻塞,更容易穿透肠道粘液,从而被肠上皮绒毛细胞吸收
利用。然而,小于10nm的纳米载体,表面曲率较高,在吸附过程中限制了纳米载体与上皮细胞表面的相对取向,导致膜包裹率短,细胞吸收效率低。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基于所述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的质量,所述辣椒素的质量为10~15质量%。由此,接近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的最大包埋量,达到充分包埋辣椒素的效果。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包埋体是通过下列方式获得的:将α-乳白蛋白溶解于缓冲液中,再将所得到的混合液与蛋白水解酶进行第一混合处理,以便得到多肽溶液;将所述多肽溶液与辣椒素进行第二混合处理,以便得到所述包埋体;其中,所述蛋白水解酶与所述α-乳白蛋白的质量比为1:(40~80)。在此配比下,α-乳白蛋白将被蛋白水解酶部分酶解,形成两亲性多肽,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表面呈亲水性,内核呈疏水性。由此,在疏水作用下能够将疏水性的辣椒素包埋到纳米胶束的内核中,从而获得包埋体。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蛋白水解酶选自地衣芽孢杆菌蛋白酶。由此,可以将α-乳白蛋白水解为具有两亲性的多肽。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所述第二处理之后,将所得到的混合液进行过滤处理,收集截留物进行干燥处理,以便得到所述包埋体。由此,以便于除去多余的Tris-HCl及辣椒素,提高包埋体的纯度。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截留物的分子量不小于4KD。由此,可以截留住包埋体,以除去多余的Tris-HCl及辣椒素,提高包埋体的纯度。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将α-乳白蛋白溶解于缓冲液中,再将所得到的混合液与蛋白水解酶进行混合,过滤,收集残留物进行干燥,以便得到所述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截留物的分子量不小于4KD。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微针基质材料进一步包括:透明质酸和透明质酸盐的至少之一以及交联剂,其中,所述透明质酸盐选自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钾、透明质酸镁和透明质酸钙中的至少之一;所述交联剂选自乙烯醇、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烯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二缩水甘油醚和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的至少之一。透明质酸的水溶液经过煮沸以及反复冻融之后会形成氢键,从而形成坚硬的凝胶。上述交联剂的加入会使凝胶结构强度更大。并且,所得到的微针阵列的机械强度高,可穿过皮肤,以便于更直接地作用于脂肪细胞,且不会影响包埋体的功效,达到抑制脂肪生成的目的。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微针基质材料包括:5~15质量%的透明质酸和/或透明质酸盐;5~15质量%的交联剂;补水至100质量%;所述微针基质材料中包埋体浓度为5~15mg/mL。专利技术人经过大量实验得到上述较优配比,由此,所得到的微针机械强度高,能够有效地穿过皮肤,更直接地作用于皮下脂肪组织,在包埋体的作用下充分发挥抑制脂肪生成的目的。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微针阵列由(5~15)
×
(5~15)个微针形成矩阵,每个所述微针呈四棱锥型,与所述粘附层接触的底面边长为200~400μm,高为500~700μm,相邻两个所述微针之间的间距为600~800μm。专利技术人经过大量实验得到上述较优微针尺寸及间距,由此,所得到的微针机械强度高,可以更好地穿透皮肤。若采用其他尺寸,容易造成机械
强度不够,在透过皮肤时容易产生弯曲或是碾碎的问题,进而导致微针无法穿透皮肤,微针材料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0019]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间距”是指相邻两个微针的纵轴(纵向中心轴)之间的距离。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形成所述粘附层的粘附层材料选自不含包埋体的所述微针基质材料。该粘附层可贴附在皮肤表面,微针阵列穿透皮肤以发挥作用,然后可以将粘附层从皮肤表面取下。
[0021]将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前面所述经皮吸收贴剂在抑制脂肪生成中的应用。如前所述,基于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属于两亲性胶束,将疏水性的辣椒素包埋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皮吸收贴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粘附层;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设置于所述粘附层的一侧表面上,其中,所述微针阵列是由多个微针形成,所述微针是由微针基质材料制成,所述微针基质材料包括包埋体,所述包埋体含有: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以及辣椒素,所述辣椒素包埋于所述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吸收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埋体的粒径大于所述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的粒径,其中,所述包埋体和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的粒径分别独立地为15~25纳米;任选地,基于所述α-乳白蛋白多肽载体的质量,所述辣椒素的质量为10~15质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吸收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埋体是通过下列方式获得的:将α-乳白蛋白溶解于缓冲液中,再将所得到的混合液与蛋白水解酶进行第一混合处理,以便得到多肽溶液;将所述多肽溶液与辣椒素进行第二混合处理,以便得到所述包埋体;其中,所述蛋白水解酶与所述α-乳白蛋白的质量比为1:(40~80);任选地,所述蛋白水解酶选自地衣芽孢杆菌蛋白酶;任选地,进行所述第二处理之后,将所得到的混合液进行过滤处理,收集截留物进行干燥处理,以便得到所述包埋体;任选地,所述截留物的分子量不小于4KD。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吸收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基质材料进一步包括:透明质酸和透明质酸盐的至少之一以及交联剂,其中,所述透明质酸盐选自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钾、透明质酸镁和透明质酸钙中的至少之一;所述交联剂选自乙烯醇、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烯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二缩水甘油醚和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的至少之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吸收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基质材料包括:5~15质量%的透明质酸和/或透明质酸盐;5~15质量%的交联剂;补水至100质量%;所述微针基质材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媛鲍诚李泽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