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3618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支撑主体和连接部,所述支撑主体包括结构区以及结构区内部中空的两个植骨区,结构区由外壳和中间的加强面构成;所述外壳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后端面、头端面和尾端面,所述连接部由基底部和带有钉孔的锁定片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基于病人影像学数据设计,由增材制造一体成型,精准匹配椎间隙结构,获得更优异的稳定性和力学传导效果,操作简便,放入后可以直接拧入螺钉与邻近上下椎体相连接,具有即刻稳定性,个性化内植物的孔隙结构有利于组织液和成骨细胞迁移和增殖,可以促进成骨,使内植物和正常脊柱“长”为一体,达到生物学固定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腰椎疾病多由于椎间盘始发退变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此类疾病的腰椎手术治疗一般需要将腰椎间盘进行摘除,而后填充一个称之为椎间融合器的内植物进行腰椎结构重建。椎间融合器大体呈长条形,中间镂空植骨以利于骨长入,一般在放入椎间融合器后还需辅助后路钉棒内固定,以达到更好的稳定性。这种方式存在的缺点如下:第一,内植物的结构和型号单一,且由于腰椎后路手术放置角度的限制,无法精准匹配邻近上下腰椎的终板面,有时需要放置两个椎间融合器还需要额外在椎间隙填充碎骨才能达到较好好的手术效果;第二,没有即刻稳定性,因为椎间融合器是直接塞入椎间隙的,不与邻近的腰椎椎体直接连接,所以需要辅助腰椎钉棒系统进行早期固定。对于某些腰椎条件较好或者接受腰椎侧入路微创手术的患者,额外进行腰椎钉棒固定造成了更大的手术创伤;第三,因为椎间融合器与正常椎体终板的形态不相适应,限制了接触面积,远期存在椎间融合器塌陷,骨长入不良的后果,造成腰椎曲度丢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相关产品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包括:支撑主体和连接部,所述支撑主体包括结构区以及结构区内部中空的两个植骨区,结构区由外壳和中间的加强面构成;所述外壳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后端面、头端面和尾端面,所述连接部由基底部和带有钉孔的锁定片构成。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腹侧为一弧线,向前方突出,与前端面相接,前端面为一弧面,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形成的夹角与患者该节段生理曲度相适应,该夹角为5°-15°。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背侧为一直线,与后端面相接;所述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以及后端面在头尾侧圆润相交处形成头端面和尾端面;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与邻近上下椎体终板相接触,所述前端面靠近纤维环前部,所述后端面靠近纤维环后部,所述头端面为术中先进入椎间隙的部分,所述尾端面的末端与基底部一体成型;所述头端面和尾端面应到达椎体骺环外缘,其表面弧度与骺环相贴合。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面位于结构区的中部,与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以及后端面垂直,所述植骨区对称分布于加强面两侧,在上端面和下端面各形成两个植骨窗。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头端面与尾端面为致密层;所述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以及后端面均是外层为致密层,内层为轻量化设计的孔隙层;在前端面和后端面中部,加强面两侧将前端面和后端面部分外层设计为孔隙层;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的致密层光滑处理,其余为孔隙层构成的粗糙表面性。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主体的宽度,即前端面最前缘到后端面的垂直距离为相应椎体终板矢状径的35%-70%;所述支撑主体的长度,即前端面到后端面最外侧连线长度,与相应腰椎骺环相一致;所述前端面和后端面高度,如椎间隙未发生明显塌陷,与相应椎间隙高度一致,如椎间隙明显塌陷,与邻近上下椎间隙平均值保持一致。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底部的宽度不超过相应椎体矢状径的1/3,上下缘略超过相应上下椎体边缘,所述基底部为致密层。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片为三角结构,边角圆润,底边与基底部连为一体,顶角不超过上下椎体中部,所述锁定片为致密层。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片上设置有两个钉孔,所述钉孔与水平面呈30°-50°夹角,与矢状面呈5°-15°夹角,两个所述钉孔在冠状面投影相交形成向对侧开放的夹角,呈90°±20°。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主体和连接部均基于病人影像学数据设计通过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一体成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基于病人影像学数据设计,由增材制造一体成型,精准匹配椎间隙结构,获得更优异的稳定性和力学传导效果,操作简便,放入后可以直接拧入螺钉与邻近上下椎体相连接,具有即刻稳定性,个性化内植物的孔隙结构有利于组织液和成骨细胞迁移和增殖,可以促进成骨,使内植物和正常脊柱“长”为一体,达到生物学固定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述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主体;2、连接部;3、植骨区;4、结构区;5、外壳;6、加强面;7、致密层;8、孔隙层;9、基底部;10、锁定片;11、钉孔;12、上端面;13、下端面;14、前端面;15、后端面;16、头端面;17、尾端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参阅图1-4所示,所述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包括支撑主体1和连接部2,所述支撑主体1包括结构区4以及结构区4内部中空的两个植骨区3,结构区4由外壳5和中间的加强面6构成;所述外壳5包括上端面12、下端面13、前端面14、后端面15、头端面16和尾端面17,所述连接部2由基底部9和带有钉孔11的锁定片10构成。所述上端面12和下端面13腹侧为一弧线,向前方突出,与前端面14相接,前端面14为一弧面,所述上端面12和下端面13形成的夹角与患者该节段生理曲度相适应,该夹角为5°-15°。所述上端面12和下端面13背侧为一直线,与后端面15相接;所述上端面12、下端面13、前端面14以及后端面15在头尾侧圆润相交处形成头端面16和尾端面17。所述上端面12和下端面13分别与邻近上下椎体终板相接触,所述前端面14靠近纤维环前部,所述后端面15靠近纤维环后部,所述头端面16为术中先进入椎间隙的部分,形似子弹头,便于进入椎间隙,所述尾端面17的末端与基底部9一体成型。所述头端面16和尾端面17应到达椎体骺环外缘,其表面弧度与骺环相贴合。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面6位于结构区4的中部,与上端面12、下端面13、前端面14以及后端面15垂直,所述植骨区3对称分布于加强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主体和连接部,所述支撑主体包括结构区以及结构区内部中空的两个植骨区,结构区由外壳和中间的加强面构成;所述外壳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后端面、头端面和尾端面,所述连接部由基底部和带有钉孔的锁定片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主体和连接部,所述支撑主体包括结构区以及结构区内部中空的两个植骨区,结构区由外壳和中间的加强面构成;所述外壳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后端面、头端面和尾端面,所述连接部由基底部和带有钉孔的锁定片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腹侧为一弧线,向前方突出,与前端面相接,前端面为一弧面,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形成的夹角与患者该节段生理曲度相适应,该夹角为5°-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背侧为一直线,与后端面相接;所述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以及后端面在头尾侧圆润相交处形成头端面和尾端面;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与邻近上下椎体终板相接触,所述前端面靠近纤维环前部,所述后端面靠近纤维环后部,所述头端面为术中先进入椎间隙的部分,所述尾端面的末端与基底部一体成型;所述头端面和尾端面应到达椎体骺环外缘,其表面弧度与骺环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面位于结构区的中部,与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以及后端面垂直,所述植骨区对称分布于加强面两侧,在上端面和下端面各形成两个植骨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侧入路自锁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面与尾端面为致密层;所述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以及后端面均是外层为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锋张亚孙允龙徐勇吴巍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