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枢椎假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3617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枢椎假体,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所述的人工枢椎假体包括主体、锁定板以及限位板,主体连接寰椎侧块下关节面和颈3上终板骨面,具有连接承重功能,骨接触面为粗糙面,内部孔隙结构,有利于建立即刻稳定性与促进骨长入,主体两侧设计有钉道,可拧入螺钉与寰椎侧块牢固连接,锁定片设有钉孔,可与颈3椎体牢固连接,限位板卡在寰椎前结节前后面,可限制植入物向前方或后方移位,该假体基于患者病灶影像学参数设计,采用增材制造技术打印而成,植入物强度大,与重建区域的匹配度高,螺钉固定位置精确;采用轻量化设计理念,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内植物重量,通过详细的术前规划,实现枢椎骨缺损区域的个性化精确重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工枢椎假体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枢椎假体。
技术介绍
枢椎(第2颈椎)肿瘤在进行外科手术切除之后往往会遗留较大的骨缺损,骨缺损会造成脊柱结构的不连续和功能的丢失,外科医生需要使用内固定的钉棒系统和各种内植物填补骨缺损,重建骨的连续性。传统上,当对枢椎进行切除后一般会使用圆柱形的钛合金骨笼填入骨缺损部位进行修复,虽然简便但是存在以下缺点:第一,结构单一而骨缺损结构各异,无法针对每一例病人单独适配,无法达到精准匹配。枢椎上与寰椎侧块相连,下与第3颈椎相连,毗邻脊髓和椎动脉,切除后结构复杂难以重建,传统钛合金骨笼无法适配;第二,需要医生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一定型号的钛合金骨笼并将其修剪成相对可以连接的结构,费事费力;第三,因为钛合金骨笼仅为圆柱形,与正常椎体终板的形态不相适应,限制了接触面积,由此带来了远期骨长入不佳和终板在骨笼应力下塌陷的后果,导致脊柱曲度丢失等不良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相关产品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人工枢椎假体。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工枢椎假体,包括:主体、锁定板以及限位板;所述主体的正面为弧形结构,且宽度由上至下逐渐缩窄,所述主体的表面包括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后端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上端面包括位于中间区域的连接区以及对称分布在所述连接区左右两侧的左接触面和右接触面,所述左接触面和右接触面分别与寰椎侧块下关节面相接;所述下端面与颈3椎体上终板相接;所述主体前方设置有左右对称的左钉道和右钉道,所述左钉道和右钉道的入口分别位于前端面或左侧面及右侧面,所述左钉道和右钉道的出口分别位于上端面的左接触面及右接触面,用于拧入螺钉与寰椎侧块相固定;所述限位板包括前限位板和后限位板,分别卡设在寰椎前结节前后方,边缘圆润,上方不超过寰椎前结节上三分之二,下方与上端面的连接区相接;所述前限位板内侧面凹陷,侧面略带弧度,与寰椎前结节前面紧贴适应;所述锁定板与所述前端面的下部相接,所述锁定板的下方位于颈3椎体前方,略呈弧形,与颈3椎体表面凸起相适应;所述锁定板上设有左钉孔和右钉孔,用于拧入螺钉与颈3椎体相固定。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左接触面、右接触面以及下端面均粗糙多孔。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端面与后端面进行光滑处理,可以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端面、后端面以及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域以及左钉道和右钉道的内壁均为致密层,所述主体内被致密层包覆的结构为功能性轻量化孔隙层。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板以及前限位板和后限位板均为致密结构。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人工枢椎假体根据患者病变部位的具体参数制作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所述的人工枢椎假体包括主体、锁定板以及限位板,主体连接寰椎侧块下关节面和颈3上终板骨面,具有连接承重功能,骨接触面为粗糙面,内部孔隙结构,有利于建立即刻稳定性与促进骨长入,主体两侧设计有钉道,可拧入螺钉与寰椎侧块牢固连接,锁定片设有钉孔,可与颈3椎体牢固连接,限位板卡在寰椎前结节前后面,可限制植入物向前方或后方移位,该假体基于患者病灶影像学参数设计,采用增材制造技术打印而成,植入物强度大,与重建区域的匹配度高,螺钉固定位置精确;采用轻量化设计理念,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内植物重量,通过详细的术前规划,实现枢椎骨缺损区域的个性化精确重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述人工枢椎假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人工枢椎假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人工枢椎假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人工枢椎假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2、前限位板;3、后限位板;4、锁定板;5、左钉道;6、右钉道;7、左钉孔;8、右钉孔;9、上端面;10、下端面;11、前端面;12、后端面;13、左侧面;14、右侧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参阅图1-4所示,所述人工枢椎假体包括主体1、锁定板4以及限位板;所述主体1的正面为弧形结构,且宽度由上至下逐渐缩窄,所述主体1的表面包括上端面9、下端面10、前端面11、后端面12、左侧面13和右侧面14;所述上端面9包括位于中间区域的连接区以及对称分布在所述连接区左右两侧的左接触面和右接触面,所述左接触面和右接触面分别与寰椎侧块下关节面相接;所述下端面10与颈3椎体上终板相接;所述主体1前方设置有左右对称的左钉道5和右钉道6,所述左钉道5和右钉道6的入口分别位于前端面11或左侧面13及右侧面14,所述左钉道5和右钉道6的出口分别位于上端面9的左接触面及右接触面,用于拧入螺钉与寰椎侧块相固定;所述限位板包括前限位板2和后限位板3,分别卡设在寰椎前结节前后方,边缘圆润,上方不超过寰椎前结节上三分之二,下方与上端面9的连接区相接;所述前限位板2内侧面凹陷,侧面略带弧度,与寰椎前结节前面紧贴适应;所述锁定板4与所述前端面11的下部相接,所述锁定板4的下方位于颈3椎体前方,略呈弧形,与颈3椎体表面凸起相适应;所述锁定板4上设有左钉孔7和右钉孔8,用于拧入螺钉与颈3椎体相固定。所述左接触面、右接触面以及下端面10均粗糙多孔,有利于骨长入及建立即刻稳定性。所述前端面11与后端面12进行光滑处理,可以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所述前端面11、后端面12以及左侧面13和右侧面14的区域以及左钉道5和右钉道6的内壁均为致密层,所述主体1内被致密层包覆的结构为功能性轻量化孔隙层。所述锁定板4以及前限位板2和后限位板3均为致密结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人工枢椎假体根据患者病变部位的具体参数制作而成。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人工枢椎假体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精准匹配骨缺损结构,重建效果与生理结构相似,获得更优异的稳定性和力学传导效果;2、操作简便,医生不需要对个性化内植物进行修剪,可以直接放入沿钉道拧入螺钉即可固定;3、个性化内植物的孔隙结构有利于组织液和成骨细胞迁移和增殖,可以促进成骨,使内植物和正常脊柱“长”为一体,达到生物学固定的目的。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枢椎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锁定板以及限位板;所述主体的正面为弧形结构,且宽度由上至下逐渐缩窄,所述主体的表面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后端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上端面包括位于中间区域的连接区以及对称分布在所述连接区左右两侧的左接触面和右接触面,所述左接触面和右接触面分别与寰椎侧块下关节面相接;所述下端面与颈3椎体上终板相接;所述主体前方设置有左右对称的左钉道和右钉道,所述左钉道和右钉道的入口分别位于前端面或左侧面及右侧面,所述左钉道和右钉道的出口分别位于上端面的左接触面及右接触面,用于拧入螺钉与寰椎侧块相固定;所述限位板包括前限位板和后限位板,分别卡设在寰椎前结节前后方,边缘圆润,上方不超过寰椎前结节上三分之二,下方与上端面的连接区相接;所述前限位板内侧面凹陷,侧面略带弧度,与寰椎前结节前面紧贴适应;所述锁定板与所述前端面的下部相接,所述锁定板的下方位于颈3椎体前方,略呈弧形,与颈3椎体表面凸起相适应;所述锁定板上设有左钉孔和右钉孔,用于拧入螺钉与颈3椎体相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枢椎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锁定板以及限位板;所述主体的正面为弧形结构,且宽度由上至下逐渐缩窄,所述主体的表面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前端面、后端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上端面包括位于中间区域的连接区以及对称分布在所述连接区左右两侧的左接触面和右接触面,所述左接触面和右接触面分别与寰椎侧块下关节面相接;所述下端面与颈3椎体上终板相接;所述主体前方设置有左右对称的左钉道和右钉道,所述左钉道和右钉道的入口分别位于前端面或左侧面及右侧面,所述左钉道和右钉道的出口分别位于上端面的左接触面及右接触面,用于拧入螺钉与寰椎侧块相固定;所述限位板包括前限位板和后限位板,分别卡设在寰椎前结节前后方,边缘圆润,上方不超过寰椎前结节上三分之二,下方与上端面的连接区相接;所述前限位板内侧面凹陷,侧面略带弧度,与寰椎前结节前面紧贴适应;所述锁定板与所述前端面的下部相接,所述锁定板的下方位于颈3椎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锋孙允龙张亚方忠石志良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