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及轨道车辆技术

技术编号:2922906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所述轨道车辆包括控制器、空调机组及风量调节板,所述轨道车辆每节车厢车门处设置可检测全部进出乘客的第一传感器和可检测成人乘客的第二传感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传输来的数据按预定程序模拟算出进入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并根据乘客数量控制所述风量调节板,调节风量档位。本发明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应用所述控制方法的轨道车辆。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及轨道车辆,可根据车厢内乘客数量控制风量调节,在降低风机功率的同时减少了新风制冷和制热的空调能耗。的空调能耗。的空调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及轨道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尤其是可根据乘客数量调整车厢内新风量的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动车组空调通风系统通过送风道、回风道、废排风道调节车厢各部位对送风量、回风量和新风量的需求,达到车内环境温度、压力控制的目的。通风系统除了为乘客提空新鲜空气外,还需同时保证车厢内适当的压力,即当车外压力发生明显变化时,通风系统会将车厢内气压维持在一个令人舒适的水平。
[0003]根据EN13129标准要求,在设计通风系统时,新风量按照最大定员人数下新鲜空气量10~20m3/人/h设计。依据最大定员人数的设计方式,没有考虑到淡季车厢内实际乘客数量可能远小于最大定员人数,且成人和儿童对于新风量的需求有差别,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产生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影响空调装置的经济性,造成了能源浪费。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根据车厢内实时人数实现动车组分级送风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及轨道车辆,可根据车厢内的实际乘客数量调整车厢内的新风量,在降低风机功率的同时减少了新风制冷和制热的空调能耗。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其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所述轨道车辆包括控制器、空调机组及风量调节板,所述轨道车辆每节车厢车门处设置可检测全部进出乘客的第一传感器和可检测成人乘客的第二传感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传输来的数据按预定程序模拟算出进入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并根据乘客数量控制所述风量调节板,调节风量档位。
[0007]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控制风量调节板的开合角度,调节风量档位,所述控制器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的80%时,将风量调为5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60%而小于80%时,将风量调为4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40%而小于60%时,将风量调为3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20%而小于40%时,将风量调为2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小于最大定员人数20%时,将风量调为1档。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乘客数量为N1,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乘客数量为N2,所述控制器综合计算得到的总人数为(N1+N2)/2。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可接收本次列车的售票信息,所述售票信息的乘客数量与所述控制器计算得来的乘客数量互为冗余,以两者的最大值为调节风量档位的基础。
[0010]进一步的,所述售票信息中,成人乘客数量为N3,儿童乘客数量为N4,用于调节风量档位的乘客数量为N3+N4/2。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感器放置在距离车厢地板10

30cm的位置处。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感器放置在距离车厢地板140cm的位置处。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同时监测乘客的体温。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同时监测到乘客体温超过第一预定限值时,进行成人体温异常预警,当只有所述第一传感器监测到某乘客体温超过第二预定限值时,进行儿童体温异常预警。
[001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6]一种轨道车辆,包括空调机组、新风风道、废排风道及控制器,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调整新风量的风量调节板,所述轨道车辆按如前方所述的方法控制车厢内的新风量。
[0017]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及轨道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优势:
[0018]1.基于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人员计数及测温系统,价格低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0019]2.通过实时精准监测车辆内成人及儿童数量的动态变化,智能化调节车外的新风供给量和车厢内回风的排出量,在降低风机功率的同时减少了新风制冷和制热的空调能耗;
[0020]3.通过实现动车组分级送风,在保证旅客的舒适性的同时提高空调装置的经济性,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0021]4.动态监控车厢内乘客体温,对体温异常的成人及儿童进行差异化预警及关怀。
附图说明:
[0022]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的控制逻辑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4]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轨道车辆包括控制器、空调机组及风量调节板,轨道车辆每节车厢车门处设置可检测全部进出乘客的第一传感器和可检测成人乘客的第二传感器,控制器根据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传输来的数据按预定程序模拟算出进入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并根据乘客数量控制风量调节板,调节风量档位。
[0025]在本实施例中,轨道车辆包括空调机组、新风风道、废排风道及控制器,通过调整新风风道的风量调节板的开合角度,调整车厢内的新风量,并通过控制废排风道的排风量,控制车厢内的压力以及空气质量,所述轨道车辆按如前方所述的方法控制车厢内的新风量。控制器内预置风量调节控制方法,根据预置程序控制新风量及废排风量的调节。
[0026]在每节车厢车门处设置可计数的热释红外传感器,统计进入车厢内的乘客数量。考虑到从车厢车门处进入的乘客可能会进入不同车厢,因此,传感器可设置在进入车厢内的贯通道门处,以精准对进入本节车厢内的乘客进行计数。
[0027]考虑到儿童和成人对新风量的需求不同,而且成人中,身高的不同对新风量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每节车厢车门(如前文所述的贯通道门,后同)处加装第一感器及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设于距车厢地板10

100cm的第一位置处,优选的,可设置
在距车厢地板10

40cm的位置处,最佳位置可在20cm处,有效避开乘客的鞋子、移动式滚轮等结构,也可避开乘客手拎的小件行李,对进入车厢的乘客数量进行精准计数,第一传感器可对进入车厢内的所有乘客进行计数,但无法区分成人与儿童以及身高较小的成年人,因此,第二传感器设于距车厢地板140cm的第二位置处,140cm为铁路部门区分成人和儿童的身高标志,也可有效区分出较为矮小的成年人。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位于同一直线上,避免计数重复。身高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身高小于1.2m)的识别为儿童(视身高较矮的成年人的新风量可与儿童相同)。儿童新风量按照成人新风量减半设计,设第一传感器识别的人员数量为N1,第二传感器识别的人员数量为N2,则传感器综合计算得到的总人数为
[0028]需要说明的是,车厢的两端均可进入,虽然对于动车组来说,通常由单侧上下车,但仍有特殊情况下,车厢的两端均可上、下车,有乘客出入。因此,在车厢两端的车门处均如前文所述设置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两端分别对进入本节车厢的乘客数量进行计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所述轨道车辆包括控制器、空调机组及风量调节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每节车厢车门处设置可检测全部进出乘客的第一传感器和可检测成人乘客的第二传感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传输来的数据按预定程序模拟算出进入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并根据乘客数量控制所述风量调节板,调节风量档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控制风量调节板的开合角度,调节风量档位,所述控制器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的80%时,将风量调为5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60%而小于80%时,将风量调为4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40%而小于60%时,将风量调为3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大于最大定员人数20%而小于40%时,将风量调为2档;当计算得到的乘客数量小于最大定员人数20%时,将风量调为1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乘客数量为N1,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乘客数量为N2,所述控制器综合计算得到的总人数为(N1+N2)/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可接收本次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海涛杨荣峰王明轩张翰林陈石杰李广全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